<p class="ql-block"> 一个村,因习总书记曾走访慰问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而闻名全国,一位大姐一句“不知怎么称呼你”而火遍全网……。这是一个有着蓝天青山绿水的传统苗寨村庄,这里有一群淳朴勤劳的苗族老乡……</p> <p class="ql-block"> 隐藏在大山里,至今400多年的古苗寨十八洞村,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犹如春风,从古苗寨吹遍神州大地。</p> <p class="ql-block">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景区:传说古夜郎国打败仗后,便翻山越岭来到湘西深山老林,发现一个能容纳几万人的大溶洞,见洞内还有十八个叉溶洞,洞洞相连。于是便定居下来,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故名夜郎十八洞,简称“十八洞”。2005年,飞虫村,竹子村合并为一村,以洞名为村名。十八洞村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十八洞村地处高寒山区,冬长夏短,海拔700米左右。生态环境优美,有“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苗寨调研,与苗族同胞促膝谈心,谋划发展。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十八洞模式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从此,十八洞成了全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观察中国乡村“千年跨越”的窗口,从地瘠民贫到步入小康,勤劳质朴的山区苗寨蹚出一条从脱贫到振兴之路。</p> <p class="ql-block">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p> <p class="ql-block"> 村口第一户苗家,也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的第一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村口第一户苗家,石拨三老人的家,老人没出过大山,也不识字,更没有电视机看。当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来时,老人认不出来的人是谁。“怎样称呼您?”这一问,大家都笑了,习近平总书记拉着石拨三的手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总书记跟老两口围坐火塘边,拉起家常,得知石拨三64岁,习近平总书记说,“你是大姐”。</p><p class="ql-block"> 那天以后,石拨三牢记了这位坐在板凳上的“勤务员”。(网图)</p> <p class="ql-block"> 看到眼前雄奇俊秀的苍翠青山,总书记给十八洞村的发展支招“你们这里就是小张家界”,建议十八洞打造发展乡村旅游。这是总书记给这座苗寨脱贫送来一把“金钥匙”。沉睡在贫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变。</p> <p class="ql-block"> 变化发生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中,十八洞村发展起种植,养殖,苗绣,乡村旅游,山泉水等产业。生计越来越多,环境改善了,山村变美了,产业发展了,生活也更好了。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成为湖南第一批成功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隐匿在湘西大山中的小村庄,在这十年间实现了“十八变”,从偏僻落后的苗寨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精准脱贫样板村。</p> <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十八洞村的高处眺望,青石板路串联起座座木楼,家家户户修整一新。“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精准扶贫来领航,户户脱贫奔小康……”苗族老乡口中传唱的清脆山歌,从十八洞村飞出,传向四方。</p>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由十八洞村组成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5.5.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