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团决定选公共租界虹口中部东南角,“虹口港”西岸的沈家湾,即虹口救火会东侧,越斐伦路(今九龙路)以西,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北侧,汤恩路(今哈尔滨路)以南,在原“工部局梵閣石子場”旧址上,由日本财团出资,圈地11余亩,建造“中部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又称中部小学),门牌为"老靶子路42号"(今武进路86号)。 ▲ 历史档案中记载了1929年4月“中部日本<br> 寻常小学校”(第四日本国民学校)<br> 在靶子路上成立。该文字资料由红杠<br> 标出“1929年4月,因学龄儿童大增,<br> 日本人在靶子路上(今武进路虹口中<br> 学内)设立了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br> 至1936年,在校学生数达到945人。<br> 后改称第四日本国民学校。” ▲ 老靶子路42号校园及其建筑于1929年<br> 初落成。照片为建造的学校全景 ▲ 老靶子路42号校园拥有普通教室29间,<br> 特别教室6间,其他教室15间,并有<br> 礼堂和游泳池各一座。1929年4月1日,<div> "中部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开学。同时</div><div> 该校被日本文部省确认为在外指定学校,</div><div> 并获得日本驻沪领事认可。学校第一任</div><div> 校长乾太,第二任校长石井则之。主要</div><div> 招收6~14周岁日本在沪的学龄儿童入学。</div><div> 到1936年在校学生达945人。1942年</div><div> 招生1494人,其中男生721人,女生</div><div> 773人。校方配置教师38人,其中</div><div> 男教师28人,女生教师10人</div><div> <br></div> ▲ 教学大楼坐北向南,整幢大楼呈“┌ ”形<br> 排列,为近代采用防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br> 四层西洋式楼房,标高14.7米。教学大楼<br> 的南、北外墙为水泥抹面,其上间隔1米<br> 开一扇水平铰链,上下转动的钢推窗。<br> 楼顶平台四周筑有80公分高 的女儿墙,<br> 墙上安装金属防护网,成为特大晒台 ▲ 教学大楼的南、北外墙上间隔1米开一扇<br> 水平铰链,上下转动的钢推窗。而且是<br> 每扇窗上下都有钢推窗(两个)<br> ▲ 教学大楼内的走廊宽敞明亮,采用“走廊<div> (宽2.5米)+教室(宽9.5米)”的单层</div><div> 厚度(共12米),故采光充分,教室明</div><div> 亮,空气流通。主楼南、北外墙为水泥</div><div> 抹面,教室安装的是日本式拉门、拉窗,</div><div> 由“前门+中拉窗(2个)+后门”组成</div> ▲ 教室的前、后門和中拉窗上方还安装气窗,<div> 便于教室内通风换气</div> ▲ 教室内的两个中拉窗下方墙体上安装<div> 有拉门橱柜,其内的木格子是给</div><div> 日本小学生放鞋子用的</div> ▲ 教室北墙外,有3米宽度的绿化带,再是<br> 学校的北围墙。绿化带里种有无花果树<br> 和冬青树等。中间的楼梯半层处设男女<br> 厕所(共四个),方向朝北,冬天很冷 ▲ 教学大楼内的楼层阶梯为全水磨石<br> 制作(阶梯台与扶手栏) ▲ 在教学大楼的每层楼梯厅内都安装一排<br> 低矮的水池(专为日本小学生设计的),<br> 配装三个水龙头,供小学生洗手之用 ▲ 大礼堂坐西向东,二层建筑,人字屋顶,<br> 灰色盖瓦。礼堂设在二层,正大门向东,<br> 开在礼堂东墙中部,门外建检阅台式南<br> 北双行楼梯。礼堂面积约500平方米<br> (30米×17米),可容500人集会,<br> 木质舞台建在礼堂北墙内侧 ▲ 大礼堂正门(向东)和门外的检阅台式<br> 南北双行的楼梯<br> ▲ 上海"中部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的<div> 老靶子路42号校大门</div> ▲ 老靶子路42号校园四周围墙是用水泥板<br> 筑成。采用在两根带凹槽的水泥柱之间,<div> 横向平 插入宽30公分的水泥板,直至</div><div> 封顶为止,两板之间的缝隙用水泥嵌缝,</div><div> 抹平。围墙外观高雅大方、严威莫测、</div><div> 气派不俗</div> ▲ 临九龙路、老靶子路的学校东南角围墙内<div> 有一个约150平方米的半地下钢筋水泥</div><div> 工事,露出地面部分约有60公分高的</div><div> 水泥方台,四周开有气窗,据说是</div><div> 日本人建造的防空洞</div> ▲ 中日战争前,在上海的日本小学是日本人<div> 居留民政治集会的主要场所。1931年</div><div> 11月1日“中支那(长江流域)全日本</div><div> 人居留民大会”及1931年12月6日</div><div> “全支那日本人居留民大会”在中部</div><div> 日本小学(老靶子路42号)礼堂召</div><div> 开,大会决议:要求日本帝国政府</div><div> 对华采取强硬措施,要求对上海</div><div> 采用武力</div> ▲ 日本小学生从老靶子路42号校门走进<br> “中部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去上学。<br> 学生穿统一校服,使用手提书包或<br> 肩背包。五层旗楼上升起的是日本<br> 国旗,校门口有日本海军陆战队<br> 士兵站岗 ▲ 照片摄于1936年10月(秋季)。日本小学生<br> 放学回家,接孩子的家长在学校大门口等<br> 候,并有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站岗保护 ▲ 1936年春季,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br> 全体教职员工在老靶子路86号校园大操<br> 场上合影,五层旗楼的旗杆上升起的是<br> 日本国旗(太阳旗)<br><br> ▲ 老靶子路42号的上海“中部日本寻常<div> 小学校”校门前,有日本海军陆战队</div><div> 士兵持枪站岗。挂牌上写着“XXX</div><div> 上海中部分會”</div> ▲ 老靶子路42号校园的大操场上,聚集着<div> 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的小学生</div> ▲ 老靶子路42号校园的大操场上,<br> 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div> 的小学生正在向老师行礼</div> ▲ 上海老靶子路42号的“中部日本寻常<div> 小学校”旗楼上飘扬着日本国旗</div> ▲ 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教学大楼的<div> 南、北外墙为水泥抹面,其上间隔1米开</div><div> 一扇水平铰链,上下转动的钢推窗</div> ▲ 从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教学大楼<div> 的南面拍摄,其上间隔1米开一扇水平</div><div> 铰链,上下转动的钢推窗</div> ▲ 从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教学大楼<br> 的北窗(即教室内的北窗)拍摄北面<div> 哈尔滨路上的民房建筑</div> ▲ 从九龙路上拍摄上海“中部日本寻常<div> 小学校”四层教学大楼东立面<br></div> ▲ 当年一群在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br> 的小学生,现在已有八、九十岁 ▲ 当年一群在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br> 就读的日本小学生 ▲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年上海“中部日本<br> 寻常小学校”的学生——一群日本<br> 老人来上海旧地重游,特意来到<br> “武进路86号”校园造访,并请求<br> 校方接纳他们为虹中校友。这群<div> 日本老人就是当年照片中的日本</div><div> 小学生</div> ▲ 当年一个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br> 可爱的日本小学生(女)在朗读 ▲ 当年两个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br> 可爱的日本小学生在摆弄“望远镜” ▲ 当年两个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br> 的日本小学生正在用“望远镜”观看 ▲ 当年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的课堂,<div> 老师在讲解,学生两人一桌。北窗外是</div><div> “哈尔滨路”</div> ▲ 当年上海“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的<div> 课堂答疑。老师与小学生十分融洽</div> ▲ 1937年11月前,上海各大电影院放映<div> 电影《抗敵大血戰》</div> ▲ 1937年11月前,上海街头的抗日标语<div> 《抗日救國》</div> ▲ 1937年8月1日,蔣介石勉勵軍人<div> 盡忠衛國</div> ▲ 1937年“淞沪会战”前,日本军舰<div> 开进上海“黄埔江”</div> ▲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div> 爆发了“淞沪会战”。照片为中国</div><div>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虹口虬江</div><div> 路一带抗击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进攻</div>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br> “國際飯店”附近的“南京西路”<div> 属于“公共租界”,依就是</div><div> 车水马龙,相安无事</div>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市民<div> 纷纷涌入“公共租界”避难</div>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本军用<div> 飞机飞临上海”公共租界“上空</div>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战时的<div> 上海市区俯瞰</div>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战时的<div> “百老汇大厦”与“苏联领事馆”</div>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战时的<br> “外白渡桥”与“苏州河入黄浦江口”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战时的<br> “黄浦江”与“万国建筑群”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战时的<br> 上海外滩“汇丰银行” ▲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战时的<br> “上海外滩”风貌 <div><br></div><div>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时,位于老靶子路42号的“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被征用,作为军营。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和吴淞特别陆战队分别进驻该校园,另外在“乡军人会”中的部分会事务所也设于此。</div> ▲ 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br> 中国军队突击虬江路 ▲ 1937年8月12日中午,日本军队进入<div> 北站的虬江路附近,与中国军队</div><div> 对峙。中国军人严阵以待<br></div> ▲ 日本人居留民时局委员会决定:“居住在<div> 淞沪线以西和北四川路以东的日本人</div><div> 居留民分别于8月12日下午5时和6时</div><div> 到“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避难。</div><div> 这是中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最先</div><div> 被作为避难所的日本学校。8月</div><div> 13日中午, 进入“中部日本</div><div> 寻常小学校”校园避难的</div><div> 日本人居留民达2000多名。</div><div> 照片为日本人居留民时局</div><div> 委员会提供的物资,滞留</div><div> 在“中部日本小学校”</div><div> 教学大楼的走廊里</div> ▲ 日本军队进驻“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后,<div> 教室中的课桌和凳子堆放在走廊里,腾出</div><div> 教室供日军士兵住宿</div> ▲ 日本军队进驻“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后,<div> 教学大楼楼梯厅的窗户被破坏拆除</div> ▲ 1937年“八·一三”事变期间,在上海的<div> 日本人学校均被日军征用。 因战争持续</div><div> 了三个月之久,学校例行9月开学的计划</div><div> 被迫中止。10月1日,上海日本人居留民</div><div> 团立学校临时事务所在中部日本小学校内</div><div> 设立。决定民团所属的日本学校</div><div> 在12月底前放假</div> ▲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br> 日军占领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div> 上空升起日本国旗(太阳旗)</div> ▲ 日本侵略军进入上海虹口,上海日本人<div> 居留民团组织日侨上街欢迎</div> ▲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br> 日军占领上海,进入虹口大本营。<div> “公共租界”仍由英、美两国控制</div> ▲ 日本民众挑灯集会,欢呼取得“淞沪会战”<div> 的“勝利”</div> ▲ 日本侵略者妄图在中国建立<div> 所谓的“大東亞共榮圈”</div> ▲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br> 日军占领上海。日本陆军进入位于<div> 老靶子路42号的“中部日本寻常</div><div> 小学校”校园</div> ▲ 日本陆军士兵进入位于老靶子路42号的<div> “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校园拍照——</div><div> 左边士兵摆出手持重机枪射击的姿态,</div><div> 右边士兵手持步枪呈站姿</div> ▲“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在校的日本<div> 小学生正在摆弄日本侵华士兵</div><div> 携带 的“重机枪”</div> ▲ 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的<div> 日本学校实施以“国体观念明徵、</div><div> 国民精神作与”为目标的战时教育</div><div> 体制,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div><div> 均按此作了修订。上海的日本学校</div><div> 以各种方式踊跃投入“大東亞聖戰”,</div><div> 积极参与战时 教育体制的实施,</div><div> 组织师生参与各种“劳军”活动</div><div> 和庆祝“胜利”游行、集会。</div><div> 极力为侵华战争高调呐喊,</div><div> 造舆论、助声威;为侵华</div><div> 日军鼓动增士气、添兵员 </div> ▲ 日本小学生从小就接受日本“军国主义”<div> 教育,到抗日战争中期军官替代教师。</div><div> 军事训练、勤劳报国、少年出征以及</div><div> 到兵工厂劳动成为学校的主课</div> ▲ 日本小学生男生正在“老靶子路42号”的<div> 校园大操场上,训练日本“徒手格斗术”</div> ▲ 1941年4月,上海"中部日本寻常高等<div> 小学校"改称"上海第四日本国民学校"</div> <div><br></div><div>五、两校进校园</div> <div>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团遂告解散。当时在校的日本学生随旅沪日侨被分批遣送回国。所有日本人居留民团设立学校在上海的房产、设备,均以“敌产”名义被国民政府接收。这些在沪的日本学校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br></div>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上海<br> 第四日本国民学校”校园。将“上海<div> 市立新陆师范学校“(设附小及幼稚园)</div><div> 与“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设附中)</div><div> 安排进驻“武进路86号”校园</div> ▲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br> 将校园内那座由日本建造的四层教学<br> 大楼向东延伸又建起一幢三层中国式<br> 教学楼作为附小和幼稚园用房 ▲ 这幢三层中国式教学楼,木质门窗,人字<br> 屋顶,灰色盖瓦, 每层有三个大教室,<br> 一个小房间和男女厕所。一、二、三层<br> 楼的东墙上开有门窗,东门与东墙外的<br> 露天水泥楼梯(安全通道)相连 ▲ 上海市立新陸師範學校与上海市立<div> 師範專科學校位置圖</div> ▲ 1945年12月,上海市立新陆师范学校复办。<div> 其专业设置:文科类有国文科、英文科、</div><div> 社会科、教育科等;理科类有自然科、</div><div> 劳作科等;艺术、体育类有艺术科、</div><div> 美术科和体育科等;幼师类有普通</div><div> 幼稚科、劳作、美术、音乐、体育</div><div> 等科。并增设幼稚师范学校,内设</div><div> 附小和幼稚园各一所,入驻武进路</div><div> 86号校园。照片为新陆师范学校</div><div> 劳作科工艺组学生在自制工具</div><div> 陈列橱活动的情形</div> ▲ 1946年8月,奉国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令,<div> 创办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 , 校长周尚,</div><div> 校址置于武进路86号校园内。专业设置</div><div> 分教育、国文、英文、自然科学及社会</div><div> 科学五个系,共6个班,专科学生</div><div> 171人,学制均三年。并设附中</div><div> 一所,有初中12班、高中2班,</div><div> 附中学生643人。全校教员47人,</div><div> 职员20人。照片为中華民國</div><div> 三十八年四月卅日,由上海</div><div> 市立師範專科學校頒發的</div><div> 《畢業證書》</div> “两校”的教工宿舍被安排在位于其美路(今四平路)372弄的“新陆邨”。“新陆邨”地处四平路“头道桥”东南侧,背倚“沙泾港”,近”四达路“。抗战期间,地处浦东川沙的市立新陆师范学校遭日寇炸毁,遂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回沪复校,与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合址于虹口区境内的武进路86号校园。当年日军建造的“高凤寮”亦划归“新陆师范学校”,用作该校教师及学生的宿舍,“新陆邨”便由此得名。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新陆师范学校”与“上海师范专科学校”迁往异地,原校舍拨建虹口中学,于是“新陆邨”成为纯粹的居民住宅,名称则继续沿用。不过,后来除少部分仍保持独门独户外,大部分楼上楼下分住两户人家,个别的甚至住了三户人家。 ▲ 四平路是五角场环岛发射的五条干道之一,<div> 辟筑于1930年。初名“翔闸路”,后改</div><div> 为“其美路”(用以纪念辛亥革命元老</div><div> 级人物陈其美)。上海沦陷后,一度称</div><div> “松井通、维新路”。1945年抗战胜利</div><div> 后,复名“其美路”,1950年更作</div><div> 现名“四平路”</div> ▲ 地处四平路“头道桥”东南侧的原四平路<div> 372弄“新陆邨”大门(“新陆邨”内的</div><div> 民宅楼已拆除)</div> ▲“新陆邨”布局。“新陆邨”位于四平路<div> “头道桥”桥南的东南侧,北面和东面</div><div> 均临河流“沙泾港”。四平路372弄</div><div> “新陆邨”大门隔“ 四平路”就是近</div><div> “四达路”。“新陆邨”内共有八幢</div><div> “红房子”,每幢有6个门牌号,</div><div> 总共有1至48号</div> ▲ 1940年代初,由日本人营造,为典型的<div> 日本式砖木结构二层联体住宅,始名</div><div> “高凤寮”,专供在沪侵华日军佐级</div><div> 军官居住。建筑共八幢,每幢联体</div><div> 六户,上下两层,坡顶浅檐,红砖</div><div> 红瓦配以漆棕红色的木门、木窗框,</div><div> 名副其实的“红房子”。门厅拾阶</div><div> 而上,迎面立屏风式木板玄关,虚</div><div> 掩通向二楼的楼梯;底层前低后高</div><div> 错落有致,通常南为客厅,中为餐</div><div> 室,北为厨房、卫生间,房间与楼</div><div> 梯之间留有通道,隐蔽处嵌储藏室;</div><div> 楼上分前后卧室。每户房前有十多</div><div> 平米小院,圈以篱笆,进口设腰门,</div><div> 院内依据主人爱好种植花草树木。</div><div> 早先,房子内部日式装饰甚考究,</div><div> 室内门窗多为移门。至抗战胜利,</div><div> 日本人撤离时,拆除了一些室内</div><div> 高档设施,房产由国民政府接管</div><div><br></div> 从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新陆邨”的住户基本上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其中又以教师,特别是原“新陆师范和虹口中学”教师为最多,但也不乏大学教授、社会名流和公职官员,此后屡经变故,房主置换,人员身份逐渐多元。 ▲ 戴望舒与夫人杨静及子女合影。<div> 戴望舒(第二排右1),中国现代象征派</div><div> 诗歌的代表,以一首《雨巷》名满天下。</div><div> 其著译甚富,有《望舒草》《望舒诗稿》</div><div> 等。抗战时在香港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div><div> 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受聘“新陆师范</div><div> 学校”担任中文系教授,同时又在暨南</div><div> 大学兼任西班牙语教师。1947年7月,</div><div> 他因支持暨南大学学生的爱国民主行动,</div><div> 遭“新陆师范学校”当局解聘;同年8月,</div><div> 他转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div><div> 教唐诗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div><div> “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div><div> 1948年5月,戴望舒因参加教授罢课,</div><div>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以他与共党</div><div> 有来往为由向当局告发,因而遭地方</div><div> 法院出票传讯和通缉,不得已,只得</div><div> 再度携家眷避难香港。戴望舒家住</div><div> “新陆邨” 11号</div> ▲ 周熙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div> 研究家。早年赴英国留学,爱丁堡大学</div><div> 毕业。回国后翻译了大量英国重要文献,</div><div> 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当年周熙良家住</div><div> “新陆邨”戴望舒家对门。建国后,</div><div> 他被选为第一届至第四届上海市</div><div> 政协副秘书长;第五、六届市政</div><div> 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div><div> 上海市第一届至第三届人大代表。</div><div>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div><div> 副主任;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div><div> 范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中国</div><div> 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上海</div><div> 市社联外文学会副会长</div> ▲ 孙大雨,复旦大学教授,1957年被打成全国<div> 闻名的大右派。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大家、<div> 新月派诗人,著有诗集《自己的写照》</div><div> 《精神与爱德女神》等,译著有莎士比亚</div><div> 《威尼斯商人》《奥赛罗》等书,并有中</div><div> 译英《离骚》其夫人荪以旋为新陆师范</div><div> 学校附小(解放后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div><div> 的图画老师。孙大雨住“新陆邨”12号</div></div> ▲ 朱膺,“新陆师范学校”美术教师,虹口<div> 中学元老级资深教师,后调入同济大学</div><div> 建筑系任美术教授。画家,中国美协会员、</div><div> 上海美协理事,油画作品多次入选中外美</div><div> 术展,八十年代任海上“画坛之友”名誉</div><div> 主席,2000年上海美协为其主办六十年</div><div> 油画回顾展。其长子朱宝善与笔者同是</div><div> “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的同班同学,同</div><div> 学习小组成员。朱膺家住“新陆邨”</div><div> 11号楼上</div> ▲ 1964年夏,11号楼上的朱膺和次子朱广明<div> 在草坪地上合影,背景是“新陆邨”的</div><div> 二层住宅小楼</div> ▲ 1969年3月16日,11号楼上的朱广明赴<div> 贵州插队的前一天与其弟朱晓明在</div><div> “新陆邨”二层住宅小楼前合影</div> ▲ 1969年3月16日,11号楼上的朱广明(左)<div> 与6号科科(陈郢)在“新陆邨”二层住宅</div><div> 小楼前合影</div> ▲ 1972年2月,住“新陆邨”25号的<div> 李逐良先生夫妇摄于自家小院前</div> ▲“新陆邨”1号楼下的佩佩(小名)<div> 在爬满葡萄藤的自家小院前留影</div> ▲ “新陆邨”18号何庆和的母亲,在自家小院<div> 内看人民画报。退休后仍保持阅读的习惯</div> ▲ 当年“新陆邨”的住宅小楼风貌 <div><br></div><div>六、中学和小学</div> ▲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 上海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城<div><br></div>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上海市立新陆师范学校和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 ▲ 1949年8月10日,上海市立新陆师范学校<div> 迁出武进路86号校园,与上海市立女子</div><div> 师范学校合并,更名为 “上海市立师范</div><div> 学校”。该校为解放后上海第一所市立</div><div> 中等师范学校,设普通和幼儿师范两科。</div><div> 1952年9月,幼师科迁出另立学校,</div><div> 该校专设普师。1953年6月,上海</div><div> 市艺术师范美术班并入,9月,学校</div><div> 更名为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div> ▲ 1952年9月,幼师科迁出另立<div> “上海市幼兒師範學校”。校址:</div><div> “上海市殷高路42号”</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请继续阅读《百年沧桑的武进路86号地块<br> 之变迁-3》<br><br><br>撰 稿人 崔正翔 (虹口中学64届高三(3)班校友)<br><br>完稿时间 2025年5月6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