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点燃星火的旅程,研修是照亮前路的灯塔。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校本研修落地生根,沅陵县国培初中数学学员和沅陵县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首次相聚,以研促教,共探育人新路径。</p> 启航:聚共识·明方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本研修不是任务,而是成长的阶梯。” 开班仪式上,教师发展中心的冯校长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课堂为阵地”的研修宗旨。全体数学老师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深耕”,让数学教育回归思维本质。</p> 深耕:理论为舵·实践为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首场讲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沅陵县辰州中学宋娟老师以《解码主题式校本研修:内涵·路径·价值赋能》拉开研修序幕。她从“校本研修核心要义”“三阶螺旋实践路径”“教师专业成长赋能”三方面抽丝剥茧,强调“以研促教,教中悟研”的共生关系,为教师指明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行动坐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微光接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玲莉老师在《溯源·赋能·致远: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校本研修三要素》中,用“函数图像”妙喻研修进阶: 溯源——回归课标与学情,锚定教学原点; 赋能——设计“问题链+思维支架”,激活课堂生命力; 致远——通过“教后三问”反思闭环,让成长可持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亚芳老师则聚焦《研修主题系统化设计与实施路径》,以互动式问题链对高阶思维的激发机制为主题,实现主题研修的体系化深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深耕者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家老师指出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重视输出,系统阐释了深度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通过情境化教学、问题链设计、大单元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策略,结合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等的生动案例有效破解了浅层学习困境,为课堂变革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灵芝老师的讲座《浅谈互动式问题链驱动下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以问题链为轴,精准剖析数学思维培养路径,通过“情境导入-阶梯追问-开放延伸”的互动设计,结合大量案例,为打造有深度的思维课堂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p> 破茧:课堂有光·成长有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节 龚少峰《圆的专题复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龚老师以寻找“确定一张圆形纸片的圆心?”的方法为切入,串联垂径定理、圆心角、圆周角定理等,并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重构知识网络。这节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复习不是重复,而是唤醒与重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节 周雪梅 《二次函数与线段计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老师用求直角坐标系中的水平线段、竖直线段和斜线段的长度作为知识衔接,通过“一题三变”(改条件、转方向、拓维度),深化数形结合思维, 印证了那句老话“数学不是算出来的答案,是想明白的逻辑”。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两位老师带来的示范课,参训教师至此达成了共识:用素养导向的教学,自然抵达应试目标。</p> 共育:以始为终·步履不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修的尾声不是终点,而是新程的起点。翻开学员们笔记,页页写满“问题链设计的巧思”“课堂重构的顿悟”,那些勾画的痕迹与批注的星火,都在诉说着教育者永不停歇的追寻。愿我们以今日所得为锚点,在常态化的校本研修中持续深耕——让理论化作课堂的清风,让反思凝成成长的年轮。正如数学定理跨越时空依然闪光,教育者的脚步亦当时刻向前,因为最好的教学,永远诞生在“下一次”的探索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