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19打卡济南趵突泉

稳稳的幸福

<p class="ql-block">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泉”:</p><p class="ql-block">一、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临泉城广场,北靠五龙潭,占地158亩。泉池特征 :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每日涌水量7万立方米,最大日涌量16.2万立方米,水温常年18℃。三泉喷涌 :泉水从三个洞口同时喷出,形成“趵突腾空”的壮观景象,被誉为“济南八景”之首。</p><p class="ql-block">二、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3543年前),古称“泺”,宋代曾巩定名“趵突泉”,清代乾隆赐封“天下第一泉”。文化地位 :被《春秋》《水经注》等古代文献记载,宋代文人如苏轼、蒲松龄均留下赞美诗篇。</p><p class="ql-block">三、自然成因</p><p class="ql-block">地质构造 :泉水源于济南南部石灰岩溶洞,地下水在岩浆岩缝隙中受压喷涌,形成自流喀斯特泉群。生态价值 :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与金莲泉、漱玉泉等28处名泉构成趵突泉群,占济南市总泉水量的¾。</p><p class="ql-block">四、景区特色</p><p class="ql-block">人文景观 :周边有泺源堂、观澜亭、李清照纪念馆等景点,池东有来鹤桥、碑刻长廊。</p> <p class="ql-block">这块奇石为太湖石,高4米,宽1.63米,厚1.2米,重8吨,名为龟石,又称龙石。</p><p class="ql-block">别看它只是一块石头,说起来可大有来头。据传,龟石(龙石)是宋代汴京寿山艮岳的遗物,后为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所收藏。明代时,它就被誉为济南的“四大灵石”之一。</p><p class="ql-block">可能有读者会问,这么一块名石,为何会有两个名字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回溯到元代。</p><p class="ql-block">在元代,济南有一位大文人,名叫张养浩,他非常喜欢收集各类奇石,年老时在今济南小清河边修建园林,名为“云庄”,园林中就摆放了十块名石,其中有四块灵石,被他分别命名龙、凤、龟、麟。但随着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云庄逐渐毁弃,园中的名石也逐渐散落。</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 年代,趵突泉园区职工在文庙木工厂寻到了一块“云庄”散落的奇石龟石(龙石)。当时文庙泮池已填埋,龟石(龙石)半埋在地下,从横卧的石体依稀辨别是块太湖石。当时园区职工通过大量工作,费尽口舌,才征得木工厂工人师傅们的同意,将这块石头转让给趵突泉园区。但因为当时条件有限,用了一周的时间才把这块奇石从狭窄的小街巷搬运到了园区。</p><p class="ql-block">1977年4月14日,这块奇石终于被立在了趵突泉园区漱玉泉边。从此,这一历史名石得以保护,并成为趵突泉园区的镇园之宝。</p><p class="ql-block">但是关于这块从文庙移来的奇石,到底是龙石还是龟石,一直存有不同看法,具体可分龙石说与龟石说两派。</p><p class="ql-block">龙石说依据史籍的记载,来龙去脉清楚。明万历初年,张养浩的十友石仍在云庄旧址。万历年间,逐渐流失各处。明代王象春《四灵石》诗曰:“龟麟龙凤也无灵,况是巉巉顽石形。”诗后有注:“郡中有灵石四,玲珑清古,极天工之巧。一在府学,一在布政司,一在孟宅,一在刘家亭。”孟宅即明末孟醇(字宾竹,任职观察)宅,其址在“府学之北,北向湖心”,即今大明湖遐园处;刘家亭亦在大明湖南岸。明代四灵石俱在,只是已散落四处。</p><p class="ql-block">清康熙《济南府志》记载:“在泮池者曰蛟龙,在紫薇堂(即布政司署)者曰凤翥,在开府署(即巡抚署,现珍珠泉大院)者曰龟石,在通乐园(今万竹园)者曰麟石。今三石岿然不动,独麟石仆于菜畦。”龙凤二石未动,龟石从大明湖畔移至巡抚署,麟石去了万竹园。清代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明确记载:“其龙石在府庙泮池前,高几二丈,瘦削天矫,势若孥云。”这和《济南府志》“在泮池者曰蛟龙”的说法一致。</p><p class="ql-block">1964年出版的《山东名胜古迹·济南》一书中,作者郑亦桥指出龙石下落不明,凤石置于山东省政府院内,龟石在文庙泮池边,麟石在大明湖公园铁公祠东门内。明确提出文庙泮池边的石为龟石,而不是龙石。郑亦桥长期以来参加大明湖、趵突泉的整治活动以及修复辛稼轩纪念祠、李清照纪念堂、历下亭、铁公祠等一批名胜古迹,同时为写《济南》,深入全市调查,亲眼看见了龟石、凤石、麟石三块名石。</p><p class="ql-block">1988年12月11日,贾祥云在《济南日报》发表的《山石小考》中称:龟石在文庙,1977年4月14日移往趵突泉公园,立于漱玉泉畔。现在有人将龟石当作龙石,可能是受历史资料之误而张冠李戴。史籍记载龙石几高二丈,即不高于6.67米,今称名龟石者高4米,二者高度不相符。正是根据龙石的尺寸,他断定了龙石、龟石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据说想长寿的人可以和它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不同的角度,有龟石不同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漱玉泉是济南趵突泉公园内著名的文化景观,与趵突泉、五龙潭并称济南三大名胜:</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位于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地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南部,李清照纪念堂前。</p><p class="ql-block">二、基本形态</p><p class="ql-block">池体特征 :长方形,长4.8米、宽3.1米、深2米,池北壁镶嵌“漱玉泉”石刻,由济南书画家关友声于1956年题写。</p><p class="ql-block">周边环境 :池南侧为自然石叠砌的溢水口,泉水自底涌出形成串串水泡,漫石穿隙注入另一处形似螺形的螺丝泉池中,池岸青松翠竹,景观雅致。</p><p class="ql-block">三、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命名由来 :取自西晋陆机《招隐诗》"山溜何泠冷,飞泉漱鸣玉",宋代李清照在此漱洗构思《漱玉集》,故得名。</p><p class="ql-block">历史关联 :李清照故居曾在此处,她曾在此掬水梳妆、吟诗作赋,其词作多以漱玉泉为灵感。</p><p class="ql-block">文人雅集 :清代赵翼《济南诗话》称漱玉泉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与趵突泉、大明湖齐名。</p> <p class="ql-block">水中的鱼儿都特别胖,特别大,好想抱一抱它们。鱼儿一群群或一条条,或三两条,悠闲自在的,目中无人的,慢慢的,或游或停,或醒或睡。总之幸福感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的水特别清澈见底,碧绿碧绿的,像一张张铺开的墨绿,浅绿色的纸张。</p> <p class="ql-block">泉池特征 :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每日涌水量7万立方米,最大日涌量16.2万立方米,水温常年18℃1。</p><p class="ql-block">三泉喷涌 :泉水从三个洞口同时喷出,形成“趵突腾空”的壮观景象,被誉为“济南八景”之首2。</p> <p class="ql-block">关于“趵突泉‘突’字少一点的典故”,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核心结论</p><p class="ql-block">该现象实为书法艺术中的平衡写法,并无历史典故或传说背景,是碑刻书法家为追求字形美观而采用的传统技巧。</p><p class="ql-block">详细说明</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解释</p><p class="ql-block">“突”字少一点是书法中常见的平衡处理方式,通过调整笔画结构达到视觉上的稳定与和谐。这种写法在古代碑刻中较为常见,旨在提升作品的艺术美感。</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的误导</p><p class="ql-block">部分导游将此现象演绎为“突”字因泉水冲击被冲走,飞到大明湖“明”字上的传说,实为娱乐性故事,并非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补充</p><p class="ql-block">趵突泉碑刻由清代胡缵宗题写,距今已有480余年历史1。该碑刻因书法艺术价值被历代保护,成为济南文化标志性符号。</p> <p class="ql-block">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小园清幽、亭台楼阁。“漱玉堂”3个字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所题。门两旁,有一副这样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p><p class="ql-block">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这副联写得确实是很有水平的。上联先点清楚地点,下联写的是李清照的作品及特点。《漱玉集》是李清照的词集,因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据说当年李清照曾在泉边洗漱。《金石录》则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赵明诚离世后,李清照花了多年时间帮丈夫整理完成此书。</p><p class="ql-block">在这副对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后主遗风”这5个字。文坛一直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指的就是李清照的词作是对李煜词的一种传承,两人都是词坛的扛把子。</p><p class="ql-block">李清照的雕塑,立在堂中间。而在其后,则有一首郭沫若亲题的诗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