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陈均兆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知青岁月】 </p><p class="ql-block"> ……人生路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澎湃浪潮里,我仿若一片被劲风裹挟的秋叶,怀揣着懵懂与憧憬,又夹杂着一丝不安,身不由己地投身于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之中,奔赴乡村插队。那是1969年初,办妥户口迁移手续的那一刻,我就像一只离巢的雏鸟,毅然告别熟悉的城镇,来到资阳县南津区新华公社(6大队6小队)插队落户。自此,我完成了一个从城镇青年学生到下乡知青的身份蜕变,踏上了一条满是未知与迷茫的知青生活之路,路途漫漫,一切都是崭新且充满挑战的。</p><p class="ql-block"> ……广袤天地间的磨砺</p><p class="ql-block"> 初至农村,望着那广袤无垠的田野和连绵起伏的山峦,我心中满是美好的憧憬,满心期许能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面活出属于自己想象中的生活质量。可理想的丰满很快就被现实的骨感所击破,生产队彼时没有住房可供知青安排,我只能暂且借住在表姐张水容家里。</p><p class="ql-block"> 初起,我与农村的妇女和少年们一道出工,每日挣那6.5分工,干的是点播、窝掩、背抱、收割和除草等这类相对轻松的农活。然而,当我置身于田间,弯腰劳作时,迷茫之感却如潮水般时常将我淹没。我不禁暗自思忖,难道我一生的岁月就要在这周而复始、每天劳动中消逝殆尽!心中的困惑如一团乱麻,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解开它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半年转瞬即逝。生产队在村中和村尾新建了两套一间半的土墙茅草房,一间用作卧室,半间当作厨房。我住进了村中那间,邻近表姐家,同是插队的成都知青张德俊则住在村尾那间,靠近他大伯家。</p><p class="ql-block"> 搬进知青屋的那一刻,我曾天真地以为自己如脱缰的野马,终于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可未曾料想,独自生活的琐碎繁杂远超想象,担水、做饭、洗衣等,桩桩件件都有忙不完的琐事,压在我稚嫩的肩头,都得我亲力亲为。每当夜幕降临,我疲惫地躺在简陋的床上,便会无比怀念家中的温暖与舒适,那时才真切体会到家,是永远的避风港,是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农村出工的时间很早,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那催促的吆喝声便如晨钟般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农户家中有人专门操持饮食,亲人出工归来便能即刻吃饭,稍作休憩。而我,这个独自在异乡的知青,出早工回到家时,却得马不停蹄地生火做饭。彼时燃料匮乏,常常只能用未晒干的柴火煮饭,用吹火筒吹风助燃,那浓烟滚滚,恰似一条张牙舞爪的游龙,熏得人睁不开眼,满脸烟尘,活像个从墨池里钻出来的花猫。往往饭才煮到八九成熟,那恼人的出工吆喝声又再度响起。无奈之下,我只能匆忙拿起碗筷,盛上一些锅中半生不熟的食物,囫囵吞枣般吃上几口,便又匆匆奔赴田间。若是没有吃饱,也只能趁出工中途休息的短暂间隙,像个归家的游子般,跑回家中再补充些食物。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让我疲惫不堪,心中的委屈和不甘如野草般肆意疯长,满心都是对现状的疑惑。</p><p class="ql-block"> 随着对劳动的逐渐熟悉,我开始和队里的青壮年一同出工,每天9分工虽然高些、且劳动强度也随之大幅增加。担粪灌溉、培土上行、栽秧打谷、收割担抬,每一项农活都像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无情地挑战着我的体力与毅力。就说栽秧,当时的秧苗叫铲铲秧、秧苗铲起来有一寸厚的护根泥,在田间插秧时,我双手托着秧饼,弯着腰、弓着背一行行地在水田里栽插。水田里的淤泥抒软冰凉,长时间的弯腰让我的腰背酸痛不已,一天的劳动下来,全身的骨头像是散了架一般,每一寸肌肉都在叫嚣着酸疼。 在粮食收割时,不仅要在田间挥汗如雨地劳作,还得将沉甸甸的农作物担抬到晒坝,收挖的红苕更是要担到窖坑储藏。一挑红苕140至160斤左右,乡间的道路崎岖不平,挑着重担的脚步轻重快慢极难把控,我用的白木扁担,竟被我在这繁重的劳作中闪断了两根。每天的劳动让我无数次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想要离开这个满是艰辛的地方。1969年冬季,开始招收新兵,我到公社报名参军,下乡不到一年的知青,公社不准报名参军,1970年冬季又开始招收新兵,我可以报名参军了!可是、体检时扁桃体发炎被刷了下来,参军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我只好咬紧牙关,在心中默默给自己打气,坚持、坚持……。</p><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艰苦异常,但我们生产队的青年男女们依旧满怀热忱,积极响应公社团组织的号召。在小春收割时节,大家齐心协力,默默做好人好事。吃过晚饭后,我们手持生产工具,奔赴其他生产队帮忙收割农作物。常常忙碌到半夜,月光洒在我们疲惫的脸上,才踏上返回家的路途。在小春季节,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每当听到公社广播里播放的无名表扬信,大家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荣耀感,那是一种被认可的喜悦,一种奉献后的满足。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青少年积极向团组织靠拢的生动体现。在这些集体活动中,我越发希望向团组织靠拢。</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产队的经济作物是甘蔗,种植周期将近一年,春种夏管冬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甘蔗收割后,要用木马运至沱江河码头装船。一捆甘蔗20公斤左右,一架木马杆要捆绑五六捆,约120公斤。在搬运过程中,木马上的重量如同一块巨石,全压在人的肩膀和双腿上,而我们行走的又全是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上坡下坎或遇路窄还得侧着马杆前行,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运输时,二三十人排成一行行,宛如一条在山间蠕动的长蛇。路平坦时,还能将马杆落地,用竹杆支撑重物稍作休息;若是山间小路或上坡下坎,有人想要休息,就得大喊一声,休息一下哦!大伙统一行动,放慢脚步,单马杆落地,稳住木马平衡,才能稍作停歇。若是中途有人木马不稳翻倒,往往会殃及前后临近的木马。在这艰难的劳作中,我一边忍受着身体的疲惫,一边在心中幻想未来能有一份轻松的工作,能摆脱这样的体力劳动,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中的农闲之时,除了生产队安排的开荒、改土、护田、防治水土流失等农田基本建设管理劳动外,我还帮队上担运化肥,帮推销店担盐、抬煤油。一桶煤油500斤左右,一般需要4个人用翘杠担抬。行进时,大家的脚步要统一,条杠需掌握平衡,上坡下坎和转弯抹角或是遇到坑洼,领杠的人都得高声呼喊,提醒大家注意路况,以免失脚影响行进。路途中休息时,路平可将煤油桶放地上歇一会儿;若遇路窄,就得用打杵顶着抬杠,稳住杠杆平衡,换肩或稍作休息。这些辛苦的劳作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那未知的远方,仿佛有着无尽的希望,盼着有一天能走出这片山村,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在困境中顽强生长</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无疑是艰苦卓绝的。在农村三年的生产劳动中,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一样,不怕辛苦、出满勤、干满工,全年能收获3000分左右的工分。记得第一年,凭借这些工分,我分到了39斤黄谷,还有一些小麦和玉米,以及一千多斤红苕;加上知青半分自留地收割的40斤小麦,与队上农户相比,除了细粮稀少,生活物品也算基本齐全。看着这些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我心中既有收获的喜悦,那是付出后的满足,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未来的日子是否依旧这般艰辛,我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生活里,燃料严重短缺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在生产队的主持下,我曾爬过火车,前往隆昌的山沟里,联系私人煤窑主购买煤炭,再担回生产队。一路上,睡过冰冷坚硬的枕木,也睡过狭窄硌人的扁担,甚至还在车皮顶上熬过那漫长而又寒冷的黑夜。在那些艰难的旅程中,我望着浩瀚的星空,不断思考着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别人能有安稳舒适的生活,而我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苦苦挣扎!我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农村特别缺乏细粮,为了解决细粮稀少的问题,生产队组织人员到仁寿县白斗镇用葫豆换米。那天,生产队男女老少全体出动,背的背、担的担,大家熙熙攘攘如同赶集的人群,步行十几公里,将2000来斤葫豆搬运到长沙埂的公路上装上板车。随后,由生产队长指定的十来个主要男劳力继续前行,其余人员返回生产队。这十来个男人,有的在中杠把握方向,有的拉边绳,一路朝着仁寿进发。车到丰裕镇时,天色已晚,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渐渐降临。我们找了一处砖厂的坝子,用盖土砖坯的草帘垫在地上休息。大家各自拿出粗粮麦饼,再用水壶到田间水井打点水,就着大饼填饱肚子后,便各自睡下。蚊虫肆虐,嗡嗡作响,大家只能用衣服蒙着头睡觉,在这简陋的环境中,努力寻求一丝安宁。第二天天还未亮,队长便叫醒大家准备出发。依旧是各自按部就班,拉着板板车前行,早中晚休息时,就找一处水井打点水,就着麦饼充饥。那时的公路大多是小石子土路,加之板板车是橡胶实心板带,每个人都得使出浑身力气拖拽板车才能前进,每一步都迈得艰难无比,真的疲惫不堪。车到晚上才抵达仁寿白斗,好在换米的地方还有人上班,换好米并装车完成后,已是半夜时分。当时,生产队长累得呕吐不止,一个壮年男子都难以承受这般辛劳,可想而知,大家都疲惫到了极点。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更加坚定了我想要改变命运的决心,我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走出困境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在下乡期间,有时候农闲逢场当天,我总会早早起床,怀着雀跃的心情,前往镇上与知青或儿时好友相聚。我们一起打球、谈天说地,互相讲述知青生活和农村的趣事,那是我最轻松愉快的时光。在这些相聚中,我们也会谈论未来,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可又都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期望,只能在无奈中互相安慰,在彼此的话语中寻找一丝慰藉。</p><p class="ql-block"> 农村在农闲时,大队部还会安排一些文娱活动,将知青和农村男女青少年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文化宣传活动,我自然也积极参与其中。大家一起排练样板戏、歌舞、戏剧和相声等,在那简陋的舞台上,我们尽情享受短暂青春的愉悦,既向广大群众宣传了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在这些活动中,我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对未来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仿佛在黑暗的生活中,找到了一抹绚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日子里,我书写了一段难忘的知青生活岁月。在这段岁月里,我有过迷茫、有过挣扎、有过希望,也有过无奈,每一段经历,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中。</p><p class="ql-block">……迈入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1971年下半年,招工的浪潮开始涌起,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打破了知青生活的宁静。第一批和第二批已有数位知青朋友被招到资阳配件厂和卷烟厂工作。第三批是铁道部资阳四三一工厂招工,然而,由于公社××领导从中作梗,我的招工指标被他人占用,进工厂当工人的憧憬瞬间化为泡影,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绝望,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却又无处发泄,觉得命运对我太过不公平。所有的努力和期待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我仿佛被世界遗弃,不知道自己还能怎么办,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下去。好在最后资阳县粮食部门招工,我和同队知青张德俊被招工到粮食局,得以分配工作。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心中既有喜悦,那是重获希望的欣喜,又有感慨,感慨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那些曾经的汗水与泪水,都化作了此刻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回首这段亲身经历,我看到了知青朋友们在农村的辛勤耕耘与艰苦历练。我们认知了土地和五谷杂粮,懂得了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的不易。无论寒冬酷暑,还是雪雨风霜,知青们都顽强地战斗着、挺立着,各自书写着独特的成长故事。</p><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知青”运动,共和国历史上厚重的一页,它写就了激情、奋争、奉献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知青精神,必将永远熠熠生辉,长存于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均兆 随笔</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