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芍药科芍药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花大而美丽,单生于枝顶或有时成束,花色多种,有白、黄、粉、紫、绿及混合色;萼片宿存;花瓣革质或肉质,但在栽培种中的常为重瓣;雄蕊多数;花盘环状或杯状;心皮离心发育,结果时变为蓇葖,每个有种子数颗。<br> 芍药原产于中国,芍药栽培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芍药属为极美丽的观赏植物,驰名中外,被誉为“花中宰相”,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牡丹、芍药被称为花王与花相。 <br> 在中国,芍药是爱情、友情和惜别等感情的象征,古代男女离别时常赠芍药,故又名“将离”。<br> 芍药作为文学形象,最早是出现于《诗经·郑风·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其公认最为传统也最为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毛氏《传》曰:“勺药,香草也。”其别则送以芍药,结恩情也”。 屈原《离骚》则有“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句,此中“留夷”也是香草,或谓即芍药。 <br> 魏晋南北朝是芍药文学意象的一个转折,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唐代涉及芍药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诗词。唐人吟咏芍药的诗更加注重花之形、色、香,对芍药的外部特征的描写有许多神来之笔,可谓神形兼备。唐人笔下的芍药,总体来说是秾华丽彩,意气浩然。吟咏芍药的诗文数量以宋代为最,芍药花意象也可以说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了写景状物的极致。 <br><br> 【唐】钱起<br>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br>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br><br><br> 【宋】邵雍<br> 一声啼鴂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br> 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br><br><br> DeepSeeK诗词鉴赏:<br><br> 《七律·咏芍药》<br> 红绡半卷倚风斜,占尽春残独一家。<br> 露染檀心凝晓泪,香浮翠袖掩轻纱。<br> 曾随兰芷辞湘水,不向牡丹争帝华。<br> 莫道将离多怅惘,此花原是谪仙葩。<br> <br> 逐句解析<br> 红绡半卷倚风斜,占尽春残独一家。<br> 红绡(xiāo):比喻芍药花瓣如红色丝绸般柔美。<br> 半卷倚风斜:描绘芍药在风中微微倾斜、花瓣半开半合的娇态。<br> 占尽春残:点明芍药花期在春末(“春残”),百花凋零后它独自绽放。<br> 独一家:强调其独特地位,呼应“花中宰相”之称。<br> 露染檀心凝晓泪,香浮翠袖掩轻纱。<br> 檀心:指花蕊如檀香木般深红,晨露沾染如泪珠凝结。<br> 翠袖掩轻纱:以拟人手法写芍药绿叶(翠袖)托着花朵(轻纱),突出其柔美含蓄的气质。<br> 曾随兰芷辞湘水,不向牡丹争帝华。<br> 兰芷:香草名,暗喻高洁(《楚辞》中常见)。<br> 辞湘水:化用屈原笔下“湘水畔香草”意象,赋予芍药文人雅士的品格。<br> 不争帝华:牡丹被称为“花王”,芍药甘居“花相”,此处赞其淡泊不争的性情。<br> 莫道将离多怅惘,此花原是谪仙葩。<br> 将离:芍药别名,古人离别时赠芍药,故常带离愁。<br> 谪仙葩:以“被贬谪的仙花”比喻芍药,既写其超凡脱俗,又暗含命运孤高(如李白“谪仙人”)。<br> <br> 整体赏析<br> 结构:<br> 前两联写形:从花瓣、姿态、香气等具象描绘芍药之美。<br> 后两联写神:通过典故和对比,赋予芍药文化品格,升华主题。<br> 艺术手法:<br> 拟人化:如“倚风斜”“掩轻纱”,使芍药如佳人般鲜活。<br> 用典自然:湘水兰芷、牡丹帝华、将离之典,均贴合芍药的文化内涵。<br> 反差立意:末句打破“离愁”常规,以“谪仙”翻出新意,突出芍药的孤高灵性。<br> 情感表达:表面赞花,实则寄托诗人对“不争而雅”“孤芳自赏”人格的向往,暗含对世俗浮躁的疏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