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保山市是一座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经济发展迅速且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保山以前有八座城门,如今只剩下唯一的一座城门一一仁寿门,而且已经破败不堪,也曾简单修过,如今政府斥巨资重修,它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保山市启动仁寿门片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对城洞地面、 墙体、青石门臼、城台、城 墙等 进行修缮,恢复马步道、制安“仁寿门”石牌匾等,同时建设仁寿门遗址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4日,以古仁寿门城门洞为中心、全新打造的永昌府城仁寿门文化广场正式落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 此为仁寿门前的牌坊。</p><p class="ql-block"> 牌坊上面是“行德”两个篆书字体。</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应仁寿门的文化内涵而命名的,其源自“尧舜行德则民仁寿”。</p> <p class="ql-block">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东经9805'~10002', 北纬2408'~25o51),东 接大理州、临沧市,北邻怒江州,西连德宏州,西北和正南与缅甸接壤,国 境线长167.78公里,是云南省唯一具有双向开放通道的州市。</p><p class="ql-block"> 保山古称永昌,西汉设不韦县,东汉置永昌郡,南诏国时期设永昌节度,明 清为永昌府。1950年解放后设保山专区,2001年撤地设市。</p> <p class="ql-block"> 保山,古称永昌,永昌府城又称隆阳城,历史上曾是云南境内构筑最早、规 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座攻防型城池,也是云南历史文化极为悠久 深厚的一座边陲名城。 1993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保山城(永昌府城)被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从牌坊走进来是这样一个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 仁寿门是保山市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 位于太保山脚北侧,是永昌古城现存并得到保护的唯一一座城门。仁寿门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当时南</p><p class="ql-block">诏王蒙氏皮罗阁在太保山下建土城,这是永昌府城的雏形。在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云南前卫指挥使李观在土城原址扩建为砖城,并在明洪武二十八年 (公元1395年),胡渊扩建城池,将太保山围于城内,定型后的永昌府城方圆2.1平方公里,设八道城门,仁寿门为其一。</p> <p class="ql-block"> 仁寿门在没有重修之前,我们是常常通过这个城门到太保山、易罗池去的,在没有修好之前也是常来此看看的,但修好之后,我就生病而且出省去治病,一直到今天(2025年4月8日),老伴看我身体好点了,特用摩托车把我带到这里,让我看看这座重修后的仁寿门,并为我拍照留念。若不是老伴,我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来的,在此要谢谢啦!</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南侧小广场的左边墙壁上是杨慎有名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因为这首词是小说《三国演义》的著名开篇诗,又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它以其深邃的历史感和人生哲理,成为经典之作。看电视连续剧时,听歌唱家杨洪基唱的这首主题曲,真是让人荡气回肠,激情澎湃!</p><p class="ql-block"> 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 8 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p> <p class="ql-block"> 那为何杨慎的词要刻在这里?是因为杨慎与保山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 杨慎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 授官翰林院修 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即保山)。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 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在永昌卫期间,杨慎得到了当地友人张含的帮助和照顾。张含是永昌籍人士,与杨慎有着深厚的友谊。杨慎被安排在中书营担任簿书,享受下级军官的待 遇,并住在四川会馆的后院。 这段时期, 杨慎与张含及其他文人进行了大量的文学交流,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与张含唱和的《宝井篇》和《宝石谣》。</p><p class="ql-block"> 杨慎在永昌卫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作。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成为了他的传世之作。此外, 杨慎在永昌卫间还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推广汉文化,设立学馆, 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一日清晨,杨慎登上城西的高山远眺,只见云海翻腾,苍山如画。这番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望海 楼》一诗:“万里云山天外去,几重烟雨暮江寒。”好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到了清代,杨慎的文学.地位不减反增。乾隆皇帝就曾在御制诗中称赞他"文采风流冠一时。更有趣的是,乾隆还特意派人来永昌寻访杨慎的旧居,并命人立碑纪念。这块碑至今仍矗立在永昌古城,成为了见证历史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杨慎词的南边墙上,是“四足家训”。</p><p class="ql-block"> 这是杨慎在流放云南前夕写给子孙的家训,以“知足常乐”为核心,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强调淡泊名利、节俭持家的处世哲学。</p> <p class="ql-block"> 具体内容如下: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 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p><p class="ql-block">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 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p><p class="ql-block">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p><p class="ql-block">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 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p><p class="ql-block"> 这个《四足家训》语言通俗有趣,不仅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还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的 精神。</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重修建的仁寿门前,脑海中回想起之前的仁寿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重修之前的老仁寿门。该城门以砖石砌筑,门洞深20.3米,券高3米, 宽3.6米,券洞上以方砖镶砌长30米、宽6米的瞭望守门平台。</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因为要去易罗池或太保山晨练,常常要从这里经过。但这也已经是稍稍修整过的了。</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仁寿门。</p><p class="ql-block"> 此画是熟悉仁寿门的王春芳老人,在几年前请保山学院美术系毕业的杨德快先生,根据他的记忆,所画的仁寿门。</p> <p class="ql-block"> 此为这次重修之前在老仁寿门旁边墙上的“永昌府城仁寿门记”。</p><p class="ql-block"> 我曾拍过照片并认真地阅读过。</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走进修复后的仁寿门,只见高大的门洞,坚实的墙体,古朴的青石门臼,鹅卵石镶嵌的路面,中间是青石板,比起之前的仁寿门,是高大敞亮多了。走在其间细细地感受,仿佛看到古代商旅与行人或骑马或步行熙熙攘攘穿梭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 仁寿门保护修复后, 城台北面总长41.7米;城台南面45.2米。城台高7.73米,宇墙高1.29米,雉堞高0.9 米。 总高9.92米,东南角略低9.02米。城门洞北侧宽3.6米,离地高4.54米。南侧宽3.3米,离地高4.68米。门洞总长22.15米。</p> <p class="ql-block"> 城门洞券拱之上有一块青石质地的门匾,篆书“仁寿门”三字。据说是明代建筑仁寿门的原门匾。</p><p class="ql-block"> 仁寿门取意“仁者长寿”,短短三字,却蕴含着保山人民代代相传、博大精 深的文化底蕴,凝聚着民众对幸福安康、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与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很难得呀,这门匾还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仁寿门的北侧广场,这个广场还不小呢!</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城墙,好高哟!</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年间永昌府城墙标准为“高二丈二尺”(约7米) ,现在修缮严 格遵循这一历史数据,所以城墙高7米呢!</p><p class="ql-block"> 仁寿门和永昌府城的构筑用的是“金包银”的方式,也就是城墙主要体量的内心部分是夯土筑成,墙外皮部分是青条石和城砖砌筑。这次修复也是这样做的。</p> <p class="ql-block"> 重修的仁寿门城墙不但高大,而且用了很多的古城砖。</p><p class="ql-block"> 城门最重要的一点是城楼的雉堞要用古城砖,城砖从哪里来?决定从社会募集,市文旅局于2022年12月发布征集永昌府城城砖等历史遗物的公告。没想到的是,公告才发出,市民就把珍藏的老城砖搬到了设于仁寿门社区的指挥部里。 做建筑工程和旧料回收的林育民先生一口气 就送来了2000多块珍藏了二十多年的老城砖。</p><p class="ql-block"> 这些市民及林育民先生真是值得表扬!</p> <p class="ql-block"> 这些城砖,有无字的,也有有字的,有字的是万历年间的、道光年间的、光绪年间的.....它们带着岁月的沉重,也带着岁月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正中间这块砖,上面刻着“咸丰四年捐修官砖”,这些不同年代的古城砖,它们自带岁月的痕迹,太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 城门洞前面,是一组雕塑,是徐霞客与他的马。徐霞客身背包袱,手拄木棍,风尘仆仆、昂首挺胸地走在云南的名山大河间。</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1586-1641)我国明末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 名弘祖,号霞客,江苏省江阴县人。不应科举,从二十二岁起,历尽艰险,游历考察三十四年,遍及江、浙、闽、晋、豫、鲁、湘、鄂、赣等十六个省地。他以日记和散文的体裁,生动描述了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对岩溶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人约二个世纪。崇祯十四年,徐霞客病逝,终年五十四岁。他去世后,季会明等将其所著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户外旅行者, 被称为“千古奇人”的地理学家,在他51岁时,从大理永平的博南山,过霁虹桥进入永昌,由此选择了这片神秘秀美的大地作为旅行生涯的最后一站,整整游历四个月,写下了五万多字的游记。</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中有关隆阳区的部分,是这片奇美大地的山水人文风情首次被系统记录。</p><p class="ql-block"> 因此,徐霞客的雕像被安放在保山的仁寿门前。</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崇敬这位“千古奇人”,与他合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 走出仁寿门,正面是这幅“永昌府城 城门谚语”:好一座永昌城 八道城门开六城 </p><p class="ql-block"> 打开升阳门,东来紫气飘进城</p><p class="ql-block"> 打开镇南门 金银珠宝滚进城</p><p class="ql-block"> 打开龙泉门 地脉龙神涌入城</p><p class="ql-block"> 打开仁寿门 松毛柴草流进城</p><p class="ql-block"> 打开小北门 菜蔬粮食运进城</p><p class="ql-block"> 打开大北门 商旅马帮迎进城</p><p class="ql-block"> 还有两道门 随便打开万不能</p><p class="ql-block"> 打开了安定门 南方蛮子就会打进城</p><p class="ql-block"> 打开了永定门 老虎豹子就会跑进城</p><p class="ql-block">这个谚语有意思,不仅道出了八道门的名字,还说出了当时每道城门的用途! 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保山古城八大城门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保山诗人张含曾为整座古城提联“四围青黛,捧出锦城一座;千古芳菲,沁透雅室万家”,他还有多首相关的诗句存世。</p>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的西边墙上的大展板,介绍了南方丝绸古道--永昌道的线路走向和留存下来的道路、桥梁、渡口、驿铺、关卡等,很详尽。</p> <p class="ql-block"> 最左边是七幅图片,依次是古道道路:</p><p class="ql-block">上图:官坡古道 下左图:梯云路古道</p><p class="ql-block">下右图:百花岭古道</p><p class="ql-block"> 之后是古道关隘:上左图:太平铺烽火台 上中图:得胜碉 上右图:黄果树塘哨楼 下图:城门洞遗址</p><p class="ql-block"> 以上我只走过百花岭古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南方丝路永昌道的线路走向地图</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对南方丝路永昌道的具体介绍:著名的“蜀身毒(印度)道”,因东连蜀地西通印度而得名。“秦朝以前与印度及西域诸国南海之途未通,唯永昌道可通。”各种史料证明,“蜀--身毒道”开通的时间,至少早于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两百年。后人对应丝绸之路,称“蜀-身毒道”为南方丝绸之路,亦称西南丝绸之路。 </p><p class="ql-block"> 南线是元代在原有民间商道基础上开辟的官道。该线路由永昌城北门入城,南门出城,经云瑞,过石花洞,上蒿子铺,翻冷水箐,下蒲缥、道街,过惠人桥,上蒲蛮哨,翻高黎贡山,进腾冲后,由荷花至梁河,经陇川,于瑞丽出境,向西经八莫前往印度或沿伊洛瓦底江经瓦城南出印度洋。 </p><p class="ql-block"> 南方丝路国内段由三段道路组成,</p><p class="ql-block">分别是“五尺道”、“灵(零)关道”和“永昌道”。 “五尺道”由成都出发,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灵关道”则由成都经珩崃、雅安、汉源、西昌、大姚、祥云到大理。 </p><p class="ql-block"> 五尺道与灵关道在大理并线后,西出进入永昌(今保山及周边)辖区,故称“永昌道”。 其中,永平境内段因穿过博南山,又称“博南道”。 </p><p class="ql-block"> 永昌道由兰津古渡(霁虹桥)过澜沧江,经水寨抵达保山腹地后,根据不同时期政权治所和商贸中心的变化,先后开通三条路线出境。三条路线均称“永昌道”。</p> <p class="ql-block"> 永昌道的北线开通于先秦时期,是最早的永昌道。西汉时期的不韦县,东汉时期的永昌郡,治所都曾在金鸡。因此,北线从金鸡出发,过板桥,经西庄、清水关、李家寺、一碗水至瓦房, 由勐古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北斋公房,经界头、腾冲,于古永、滇滩分别出境。 </p><p class="ql-block"> 中线开通于唐代。唐天宝年间,隶属南诏的永昌节度始建土城,保山政权治所设于太保山下。永昌道经板桥、下村,由北门入城集散后,再从仁寿门出城至青岗坝,经杨柳,过双虹桥,经南斋公房翻高黎贡山,经曲石、腾冲,于盈江出境,再经缅甸八莫向西到达印度。</p><p class="ql-block"> 南线是元代在原有民间商道基础上开辟的官道。该线路由永昌城北门入城,南门出城,经云瑞,过石花洞,上蒿子铺,翻冷水箐,下蒲缥、道街,过惠人桥,上蒲蛮哨,翻高黎贡山,进腾冲后,由荷花至梁河,经陇川,于瑞丽出境,向西经八莫前往印度或沿伊洛瓦底江经瓦城南出印度洋。 </p><p class="ql-block"> 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发展演变,至民国年间为新修的滇缅公路、 中印公路最终取代,前后沿用时间达24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由于开发早、沿用时间长,永昌道沿线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商贸集镇、邮驿客栈、关隘哨卡、桥梁渡口、战场遗址、道路遗存、庙堂楼宇及碑匾石刻等众多遗迹遗物,为我们全面认识了解我国西南边疆的开发开放、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p><p class="ql-block"> 南方丝路永昌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开拓者,历史转折的参与者,历史变迁的纪录者。 从汉武开边到哀牢归汉,从武侯南征到西开寻传,从三征麓川到乾隆征缅,从腾越起义到滇西抗战.....它是最早走出国门的发展之路,也曾是抗战时期最后的救国之路,更是一条千年绵延不绝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之路。2400多年后的今天,它的传奇故事仍在延续。</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这大块展板上的所有文字,让我们获得了有关南方丝路永昌道的知识。真好!</p> <p class="ql-block"> 最右边是十幅图片,有古道遗存:上左图:古道里程碑(民国) 上中图:水石坎棋盘石 右上图:盘蛇谷哑泉石刻 </p><p class="ql-block">右中图:橄榄坡马蹄印 下图:南斋公房</p><p class="ql-block"> 还有古渡桥梁:左上图:曲石野猪箐桥 左中图:芒宽勐古渡口 右上图:猴桥三岔河藤篾桥 右中图:兰津古渡霁虹桥 下图:怒江双虹桥</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列,我只去过南斋公房和兰津古渡霁虹桥以及怒江双虹桥,有机会应该都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我拍了个小视频。</p><p class="ql-block"> 纠正一下,我把仁寿门说成是永昌城门了,应该是永昌城门之一的仁寿门。</p> <p class="ql-block"> 在“南方丝路永昌道”展板的北边是一幅石刻浮雕一一《皮逻阁筑城图》。</p><p class="ql-block"> 皮逻阁所筑的是土城,据同时期城址的考古材料和史料所载,推测是夯土而筑,位置就在太保山下。</p> <p class="ql-block"> 与之对应的另一边墙上也是一幅石刻浮雕一一《李观筑城图》。</p><p class="ql-block"> 李观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 率领地方军民大兴土木,对原在太保山下遭战乱毁废的永昌土城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采用砖石砌筑城墙、城门,于太保山顶筑子城以供驻军防守。</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东边是永昌古城脉络的展板:</p><p class="ql-block"> 唐代,唐天宝二年(743),南诏王皮逻阁以保山(永昌)为基地向西扩张,在太保山下始筑土城一一拓榆城,是为永昌节度城</p><p class="ql-block">永昌的筑城历史,比同时期南诏向东所筑的拓东城(昆明古城)和迁都而建的叶榆城(大理古城)早数十年。</p><p class="ql-block"> 宋代:五代、两宋时,分别为南诏永昌节度城和大理永昌府城。</p><p class="ql-block"> 元代:元初为永昌三千户所城,至元十一年(1274),改为永昌州,同年,都元帅段庆重筑永昌州城。十五年(1278)恢复永昌府,为永昌府城。二十八年(1291)改设宣慰使司,永昌城为司城。</p> <p class="ql-block"> 明代:</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五年(1382),永昌指挥使王真重修。十六年(1383)六月,土官高氏勾结簏川思氏叛乱屠城,永昌城毁。同年十月,金齿指挥使李观重建。十八年(1385),</p><p class="ql-block">指挥使李观扩建太保山为子城,同时将主</p><p class="ql-block">城改建为砖城。二十八年(1395),永昌军民指挥使胡渊再次扩建,并仿照南京城包钟山的做法,将太保山子城与主城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副使韩廷伟、同知戴希颢、指挥赵明臣、千户张轩增筑西</p><p class="ql-block">城(墙)。</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知府华存礼又重浚修之。后经兵,城郭楼橹尽圮。</p> <p class="ql-block"> 清代:</p><p class="ql-block">渭康熙三十九年(1700),总兵周化凤、知府罗纶、知县程奕同修。 五十六年(1717)知县冉琪重修。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年(1739,知县张福昶重修。</p><p class="ql-block">二十年(1755),知县邵棨捐修。 </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刘彰宽捐俸重修东、南门城楼。 </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四年(1824)知府陈廷堉率民挖四围濠池,并种松树于山根菁脚以固其源</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四年(1854)知府彭崧毓详请筹款</p><p class="ql-block">捐修,修增城头女墙三千有余, 浚其濠,深五尺。十一年(1861),杜文秀军陷城,至同治十一年(1872) ,清军围攻克复城多颓圮池多填。此后再未修复。</p> <p class="ql-block"> 民国:民国时,城楼多圮,垛堞半损。滇西抗战期间,先遭日寇轰炸,又为驻军进出和空袭疏散方便,大半城墙被拆。 新中国时期:</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末,几经拆毁后,古城已荡然无存。 仅淤填半壁的仁寿门仍可通行,太保山遗留城墙残垣。历经1280年岁月沧桑和历史风雨,寿如其名的仁寿门迎得新生。仰视它的雄姿,我们依然可以想见往日雄冠西南的永昌古城辉煌。</p><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为我们解说了永昌古城从古至今的脉络,也真是建造不易又历经劫难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永昌古城格局的展板</p> <p class="ql-block"> 永昌古城格局</p><p class="ql-block"> 文字介绍如下:西枕太保山,东临青华海,雄踞永昌,名冠西南。是明代云南建筑规模最大的古城池,它容纳了中国古代城池的绝大多数建筑元素,以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格局名垂云南建筑史。从唐天宝二年筑土城始,经过改建砖城,增建子城,扩建西城,复加月(瓮)城,至嘉靖二十八年,形成永昌古城最终的规模与格局。全城周长十三里十四步,仿南京城包钟山之制,罗太保山子城于内。东、南、北三面墙高二丈二尺,西城墙因借山势而省建三分之一。东、南、北三面护城壕各深五尺、宽两丈余。易罗池和磨坊沟水汇流三</p><p class="ql-block">面城壕。各门之外,均建有吊(跨)桥。</p> <p class="ql-block"> 永昌古城城门的文字介绍及图片</p><p class="ql-block"> 永昌古城共建有八座城门:东面升阳门,西面安定门、永镇门,南面镇南门、龙泉门,北面仁寿门、通华门、 拱北门。安定、永镇二门为军事防御专用建而不开。镇南、拱北二门外复建月(瓮)城,旁设小门。</p><p class="ql-block"> 各门上皆有城楼,高三丈有奇,周循为角楼四,炮楼一,钟楼鼓楼各,城铺六十有四。镇南门城楼曾设有“铜壶滴漏”的计时器,派兵防守,成为明清时期城内作息时间的发布中心,咸丰辛西年(1861)毁于兵燹。升阳门城楼塑有永昌参将邓子龙像,威震一方。通华门城楼悬有道光时永昌太守宋湘草书“飞阁流丹”橫匾,奇如奔雷坠石,势似绝岸頹峰。</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城门真的是太棒了!</p> <p class="ql-block"> 永昌古城的会馆很多呀!明清极盛时期的永昌古城建有江西、两湖、四川贵州、陕西、南京等十多个会馆。</p> <p class="ql-block"> 明清极盛时期的永昌古城,四纵五橫的主大街,托举着七十二条街八十二条巷的繁华市井。张家、邢家等八大花园,十六座高大牌坊矗立于道口衙前。设置有规,纵横有矩,整齐对称是名副其实的“西南一大都会”。</p><p class="ql-block"> 由于古城形式仿金陵而建,街道纵横交错,整齐 规范与金陵相类,加上居民多数是明初从南京迁到这里的移民,很多人继续保持着南京一带的方言和风俗习惯,故永昌府城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小南京”或“小金陵”。</p> <p class="ql-block"> 在这永昌府城城门谚语的展牌的两侧是城门规制中的马步道。</p> <p class="ql-block"> 马步道是帮助守城士兵和后勤人员快速登城的。</p> <p class="ql-block"> 步道宽2米,第一阶梯有37踏步。再往上的第二阶梯有19踏步。</p> <p class="ql-block"> 我且在这马步道上坐一坐。</p> <p class="ql-block"> 从马步道走上来是一个平台,在平台上看下面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 平台上面有人物雕像和石碑。</p> <p class="ql-block"> 这两块分别是保山区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碑,是仁寿门保护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这三位古人,均与保山城的建设息息相关,值得保山人民尊敬与牢记!</p> <p class="ql-block"> 皮逻阁(697~748年),南诏第四代王,又名魁乐觉、卓罗纪。盛逻皮之子。据《南诏野史》载,他于唐朝开元十六年(728年)即位,天宝七载(748年 )卒, 在位20年。皮逻阁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其后又加封“上柱国”,并 赐“龟兹乐一部”及金佛像等。天宝二年(743年)筑拓榆(土)城(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老保山城),设永昌节度。此时, 皮逻阁46岁。五年后去世。</p> <p class="ql-block"> 李观(?-1395年),安徽寿州人,初名观音保,明初官吏。元末任云南行省右丞。洪武十四(1381年)年明军统一云南,攻入昆明,李观率众归顺,以裨将之职随大将傅友德征大理、金齿等处, 以功升指挥佥事。后入京献马,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赐名李观,命镇守金齿卫(卫所设在今保山城正阳北路),署理永昌府事。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观率领地方军民对永昌土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南园漫录》记载为洪武二十三年)李观去世,太祖特谕金齿指挥储杰、严武:“金齿远在边徼,成守其地,非德重名播者,不足以重其地而抚其人。指挥李观名播蛮中,诸夷怀德,方乃金齿固守.....倘失机误事,则储等不得无罪。”</p> <p class="ql-block"> 胡渊,生卒不详,安徽凤阳人。明洪武年从征云南,任云南都指 挥佥事兼金齿卫(治所在保山城)指 挥使。接任李观后继续扩建和加固被麓川叛乱所毁的永昌城,仿南京之制将太保山纳入城中。他的儿子胡琛、孙子胡志袭职继任,使金齿“隐然为西南一巨镇”。</p> <p class="ql-block"> 我且在这三座雕像下坐一坐,缅怀一下这三位保山人应该认识并记住的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3米×2.4米的老城区古铜地图,展示保山老城72条街82条巷永昌府城整体布局。</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我因为身体不太好,就没有到仁寿门城楼上去看看,以后要补上这一课。</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石栏板上的一座座石狮子。</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狮,均是两两对望,名为对望狮。寓意着守护、迎客。</p> <p class="ql-block"> 这两座石狮子,样貌是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 围砌在广场周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石栏板,这是结合永昌古城、仁寿门内涵为文化广场专门精心设计制作的,由十六幅文化寓意图案组成的。比如有三狮持带图案的,其寓意是“世代永昌”;还有狮子绣球,寓意“吉祥喜庆”;蝙蝠、寿字和如意,寓意“福寿如意”;还有福寿图案的滴水,寓意“福寿绵长”,吉祥图案的勾头,寓意“吉祥当头”等等。</p> <p class="ql-block"> 我也拍了一些栏板图,这幅是太狮和少狮,寓意“传承绵延”。</p> <p class="ql-block"> 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p> <p class="ql-block"> 松树和仙鹤:寓意“松鹤延年”</p> <p class="ql-block"> 两个柿子和如意,寓意“事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两只鹭鸶和莲花,寓意“路路清廉”。</p> <p class="ql-block"> 上图:梅花</p><p class="ql-block"> 下图:兰花</p> <p class="ql-block"> 上图:竹子</p><p class="ql-block"> 下图:菊花</p><p class="ql-block"> 这四幅梅、兰、竹、菊图,寓意“君子之风”。</p> <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精心设计的图案,无一不彰显出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涵。真棒!</p> <p class="ql-block"> 这个桥头栏板的图案也挺好看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一树红艳艳的山茶花,为这个古朴的文化广场增添了靓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其实“仁寿门”重新修建后,它已不仅仅是一座门了,而是扩建为“永昌府城仁寿门文化广场”了。</p><p class="ql-block"> 该广场占地3803.79平方米,硬化路面760.89平方米,绿化702.4平方米,并配套建设了永昌古城模型展示、南方丝绸古 道、升庵文化等文化景观小品。</p> <p class="ql-block"> 文化广场旁边的这棵大树,名叫泡桐树,一到春夏之际,一树华盖,一串串淡紫色的花朵散发出阵阵芳香。以前,每到花开时,我总要来此拍上几张照片,很喜欢泡桐花。</p><p class="ql-block"> 以前这棵泡桐树可是枝繁叶茂的,现在修剪过度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个游客服务中心。我也没有进去看看,不知里面有什么。</p> <p class="ql-block"> 仁寿门不仅是保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它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保腾古道中线过永昌的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一座城,一道门,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重修后的仁寿门,虽然已经不是旧模样,但它依旧以古朴而厚重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吸引着无数后来人前来触摸历史的温度, 探寻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年4月8日</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保山仁寿门</p><p class="ql-block"> 拍摄:修竹、马曜</p><p class="ql-block"> 撰写:修竹</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9876360</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