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门头沟爨底下出名很早,游客是络绎不绝,后来引起这条山谷里其他几个村子的意见,于是整出了一个爨柏景区,也就是爨底下附近的双石头、柏峪村、黄岭西村联合一起收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大多游客依旧是只在爨底下停留,别的村根本不去。其实除了柏峪村改的太新,其他两村还是颇值一看的。尤其是一山之隔的黄岭西村,古寺、古树、老屋都还在。</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多次来黄岭西,都是因为这里出了个“有关”民宿,在当时京西一带算是设计很超前的,生意也很火爆。这次再来是因为以前听说这村里有一棵华北地区最古老粗壮的栾树。栾树就是咱们去吃农家饭常见的野菜木乐芽,但一般都不会太高大,所以这几百年的栾树还是挺吸引人的。</p><p class="ql-block"> 结果来了之后一打听,那棵古树十年前就被大风吹倒了,村民至今也甚为惋惜。说那栾树中空,就跟现在村中心那棵古槐一样粗大,如今连树根都被抹平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来黄岭西得十多年前了,那是快到爨底下时,发现一条没走过的盘山路,好奇心驱使而去的,村里基本没啥人,直接就去了那个灵泉庵,小庙除了山门,几乎破败不堪,印象最深的就是配殿中摆放的几口大棺材,把跟着我的年轻人吓得够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怅然间也不能白来,那就再去看看村东的灵泉庵吧。灵泉庵位于山峦之下一处台地,坐东朝西,正对着村子的主街。为门头沟普查文物,旁边立有两块介绍牌。一块说不知创建年代,一块说创建明代,但都提到光绪年间重修。</p> <p class="ql-block"> 也提到此庵大殿后崖处有山泉,而黄岭西村是著名的“干巴村”,水资源太珍贵,故感谢上苍修建了这“灵泉庵”。还说曾供奉三尊女像,疑似观音。我倒觉得如果是三尊女像,那主尊更应该是碧霞元君才对,或者三霄娘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台阶斜上至山门,清水脊门楼,两端有砖雕的花草盘子和翘起的蝎子尾,花草盘子都是不同的花卉砖雕,里外左右分别雕有,梅花、牡丹、菊花、荷花,极其精致。另外虎头瓦当,花卉滴水也很古朴。</p> <p class="ql-block"> 拱券门上有白底蓝字门额,似乎曾被灰泥覆盖,中间的灵泉庵还好认,两侧小字看不清,但光绪的年款是没错的。</p> <p class="ql-block"> 再有就是大门两侧的角柱石,当地人都叫腿子石。以前看到这上面的石雕,一直看不明白,感觉两侧石雕很像,而且头上似乎还有一根飘带,赤足站在云端,难道是仙女,但又看到手持金刚杵,难道是力士?后来听小时在这上学的大爷说,那是哼哈二将。可惜那个疯狂时期,雕像的面部都被砸掉了,无法从鼻口分辨。</p> <p class="ql-block"> 推门而入,灵泉庵为三合院,青砖漫地。中间有供桌,摆放几尊神像和香炉,地上还有一尊倒下摔碎的瓷像,看来已经很久没人照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三间,前带廊,两侧有耳房。</p> <p class="ql-block">两侧山墙下也有角柱石雕刻,左右雕刻内容一致,细节稍有不同。下侧雕山石,石上长出一朵灵芝仙草,更有一株粗壮的花卉,其枝干如牡丹,花开三朵,一朵含苞、一朵初绽,一朵盛放。</p> <p class="ql-block"> 这盛开的花儿奇特,中间硕大的花蕊,周围三圈小花瓣,最外面还有十片叶子相托(另一侧是九片叶子)。我第一想起的是隋炀帝梦见的那朵琼花,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佛教奇花宝相花,其实宝相无相,都是人们凭空想象出的最美丽的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角柱石上面还有一层压面石,同样有雕刻,一只蝙蝠衔着绶带,前面挂着一桃枝,三个寿桃,最后面还穿过一枚铜钱。那就是福寿绵长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 大殿山墙上还有戗檐砖雕,一边是梅花树下,有小鹿口衔灵芝。一边是一株花树下的仙鹤衔花,算是鹤鹿同春吧,就是做工有点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配殿两间,村民说曾经是马王殿,黄岭西村也算京西古道的一支,还曾经出产煤炭,自然对驮运的大牲口重视有加。但我第一次来看时,里面都是棺材,都没敢进。</p><p class="ql-block"> 北侧有房两间,据说以前是四间,是拆除正殿左侧耳房和北配殿后,另盖的,为当时学校教学之用。只是2013年重建时又恢复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四白落地,油漆一新,没了古意。有供桌,几尊佛像一摆,两边墙上还分别挂着众多长生牌位和往生牌位,没啥意思,转身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台阶向外看,忽然发现那门楼里侧还有清晰的红色标语,两个万岁,那个年代是耳熟能详了。再外面就是主街,但乱哄哄有好几处在卸砖、活沙子水泥的地方,看来又有老房改造了。远处青山依旧,但愿古村古意能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