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襄阳诗词100-8集

胡国良

<p class="ql-block">新评襄阳诗词100首-8集</p><p class="ql-block">万山潭作唐·孟浩然</p><p class="ql-block">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p><p class="ql-block">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p><p class="ql-block">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p><p class="ql-block">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诗中写了清、闲,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人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p><p class="ql-block"> 注释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又,晋杜预刻二碑记功,“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晋书·杜预传》),则万山潭,即其沉碑处。磐石:大石。亦:一作“益”。行:一作“游”。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沿月:月下顺流行船。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万山,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孟浩然常游此地,这首于此得题。</p><p class="ql-block">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带有古诗意味的律作。诗人常游于万山,诗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题。此诗诗风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 首联,写诗人孟浩然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一字“坐”更显安闲,并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 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p><p class="ql-block">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p><p class="ql-block">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p><p class="ql-block"> 名家评论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孟浩然诗,如……‘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问’,警语不一。老杜少所推服,独称其句句堪传,集中每以孟先生目之。”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卷十:“襄阳山水间诗,境象兴趣,不必近摹谢客,而超诣处往往神契。至于灵襟萧旷,洒然孤行,方诸俳骈,尤为挺出矣。” 清·施润章《蠖斋诗话》:“浩然‘沿月棹歌还,招月伴人还,沿月下湘流,江清月近人’,并妙于言月。” 闻一多《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檀溪寻故人唐·孟浩然</p><p class="ql-block">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p><p class="ql-block">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檀溪:在襄阳城西门外。故人:朋友,但不知何人。 ② “花伴”二句:友人的家在开满鲜花和长着成龙竹之处,是护城河外的檀溪村。成龙竹:一种竹,也称龙须竹。跃马溪:即刘备马跃檀溪处。《襄阳县志》载:“汉先主(刘备)屯樊城,刘表请先主宴会,蒯越、蔡瑁因会取(谋杀)先主。先主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走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先主曰:‘的卢可努力’!乃一踊三丈,遂得过”。池:护城河。檀溪在护城河外,因此说“池分。 ③ 洞中栖:住在山洞。意为隐居山林。</p><p class="ql-block"> 作品简析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友人的超脱尘世归于真隐,访而不遇是慰藉而不是遗憾。诗人觉得没有什么比志趣相投更让人欣慰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问友人未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超脱尘世、归于真隐的钦佩之情。诗中的“花伴成龙竹”和“池分跃马溪”描绘了友人居住环境的优美和幽静,而“田园人不见”和“疑向洞中栖”则表达了诗人访友未遇的遗憾和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文学赏析 ‌景物描写‌:诗中“花伴成龙竹”和“池分跃马溪”描绘了友人居住环境的优美和幽静。成龙竹和跃马溪分别象征着高洁和隐逸,反映了友人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情感表达‌:诗人访友未遇,心中虽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对友人隐居生活的钦佩和向往。“田园人不见”和“疑向洞中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超脱尘世、归于真隐的钦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春晓唐·孟浩然</p><p class="ql-block">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p><p class="ql-block">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诗抓住诗人早晨刚醒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p><p class="ql-block"> 词句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p><p class="ql-block"> 整体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p><p class="ql-block">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p><p class="ql-block">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它已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眼前,萦回在耳际。</p><p class="ql-block">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p><p class="ql-block">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p><p class="ql-block"> 名家点评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明·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明·陆时雍《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p><p class="ql-block">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p><p class="ql-block">近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