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䔳與開朗的故事第五章第四集:開婺不歸

KanChen Chen

<p class="ql-block"><b>第五章《星火燎原》第四集:開婺不歸</b></p><p class="ql-block"><b>歷史背景 </b></p><p class="ql-block"><b>一、武漢陷落,星火蔓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38年秋,武漢失守,中國抗戰形勢驟變。國民政府啟動「焦土抗戰」,準備燒毀重要城市,防止落入敵手。因此,火種已在湘楚大地上暗暗點燃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焦土政策, 長沙大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38年11月13日夜至14日凌晨,長沙城陷入火海。這場被後人稱為「文夕大火」(註1)的災難,原為國民政府秘密設計的「焚城計畫」之一。主事者為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目的是防止資源與軍用物資被敵人利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不料計畫提前曝光,謠言四起,軍火庫爆炸起火,引發藏於各處的火油與炸藥連鎖燃燒,火勢迅猛。即便緊急撤銷命令,亦無力挽回。火燒五日五夜,長沙九成以上建築化為焦土,數千人罹難,數十萬人流離失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重要文化遺產如賈誼故居(註2) 岳麓書院、文廟、天心閣均受焚毀,連帶長沙地方文獻與歷代藏書也大多灰飛煙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西北風雲,蘭州大轟炸 (註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39年5月17日至20日,日軍空襲蘭州,展開連日密集轟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蘭州是甘肅省省會,亦是抗日戰爭時期西北重要軍事交通與物資轉運中心。蘇聯援華軍火與補給皆經此地輸送。日軍此舉意在斷絕中國與蘇聯的合作通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此次轟炸造成蘭州市區數百人死亡,醫院、鐵路、公署等基礎設施重創,成為中國西北戰線最慘重的一次空襲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臨澤頌經聲中的離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39年暑假,胡不歸15歲剛升入初中二年級。開婺12歲,剛剛自小學畢業。蘭州大轟炸之後,戰火逼近了河西走廊,甘肅地方已風聲鶴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藿䔳與開朗夫妻,為了保護女兒開婺平安,託好友曲縙玉與甄玉蓉夫妻攜帶開婺前往曲縙玉的瓜州老家避難。那日清晨,曲家從駱駝隊中牽了三峯駱駝來到藿朗堂接開婺。 此時正傳來悠悠的頌經聲。 遠處臨澤清真寺的磚石上刻有新月和庫法體阿拉伯文雕刻紋飾,在刻著經文的凹槽裡凝結著泫然欲滴的夜露濕氣。寺旁頌經塔正誦唱《古蘭經》第五十四章: [審判日臨近的預兆]:「月亮破裂了, 末日臨近了, 他們卻轉身退卻, 並順從自己的私慾, 而一切皆有定數。」 (註4)。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聲音蒼涼如大漠風沙,嗚咽悠遠,彷彿來自無邊沙漠深處的迴響,這誦經聲給臨澤籠上了一層莊嚴肅穆的氛圍,也為這場生離死別覆上一層宗教與命運的光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淚光清照,小刀不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開婺的行囊裡,包裹著母親在煤油燈下親手抄寫了三個寒夜的李清照詩詞,那是兩年前生日時媽媽送她的禮物。而她將父親送給她的一盒刻有[星火不滅]字樣的小工具刀託付給了回族鄰居賣囊餅的胡麻子家的高班同學胡不歸:「不歸哥哥啊!你要替我好好保管,將來一定還要還給我!不能食言喔!」多年以後這盒小刀輾轉跟著胡不歸來到了臺灣,卻畢竟未能物歸原主。) 而胡不歸呢? 他在開婺之前就告別了父母, 說他已經下定決心響應政府「投筆從戎」的號召。他將要去參加由回族將領馬步芳組建的那支戴著白帽誦著《古蘭經》奔赴戰場的甘青子弟兵(註5)。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駝鈴聲還沒靠近,開婺的大眼睛已經哭的紅腫如桃。 臨別時,她轉身噗通伏倒在父母膝下,聲音哽咽:「爹娘,我不要走啊,我要和你們在一起……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開朗也早已老淚縱橫:「娃兒的娘啊,星星還小,我怎能捨得讓她離開……而且縙玉他們還有煷兒,怎忍再添增重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藿䔳開朗,二度保娃(註6)</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眼見女兒淚如雨下,藿䔳終於再也無法強迫自己放手。她一手攬住開婺,一手攔下駱駝韁繩,堅定地說:「縙玉我們不遠送了,你們快些上路去, 一路小心, 佛主保佑你一家平安。 我們這娃兒我捨不得她走,我還是親手將她拉扯大吧。」藿䔳,開朗,當然還有開婺,三人全都鬆了一口氣。 全都默然點頭,一同放下了懸在喉眼上的幾顆沉重的心。 這是戰亂中的一場逆流而上的堅持。這時,他們也都明白的知道三個人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已經形成了勞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 還有已經離家的胡不歸和即將遠行的曲家和全中國的老老少少別無選擇的, 全都要共同經歷一場漫長的劫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保住阮開婺,關閉藿朗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然而留下孩子,意味著要承擔更大風險。藿朗堂因擁有專治刀傷火燎奇效的紫車河膏藥,引來日軍與漢奸的覬覦。 他們幾度上門索要秘方,遭藿䔳與開朗的嚴辭拒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開朗遂做出決定:關閉藿朗堂,隻身攜帶方藥遠赴西北戰區,投入抗戰救護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他最終加入了由八路軍設立的西北抗日救護總站 - 它位於西安與平涼(註7)交界一帶,專為前線傷兵提供草藥療法與傳統醫術協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出發前,他小心取下「藿朗堂」匾額藏入藥櫃,對藿䔳說:「等太平時,我再把它掛回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阮開朗將藿䔳繡的一方帕子摺起,塞入口袋,奔向那片烽火中的西北土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結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這一段歲月裡火燒長沙,煙雲毀城;彈雨蘭州,萬民顛沛;但在小城臨澤的頌經聲中,一家父母的選擇,成為抗戰年代最溫柔的逆流。</b></p><p class="ql-block"><b>紫車河膏藥未曾為傷兵難民斷供,小工具刀成為開婺和不歸端午天問後(註8)未竟之約。這是開婺的起點,也是一個民族千萬孩子的故事縮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註1: 「文夕大火」</b></p><p class="ql-block"><b>農曆文夕(十一月十三夜)爆發。此為抗戰期間最嚴重的人為災難之一,亦反映了當時戰時政府「寧可毀城、不留敵人」的極端防衛策略與其悲劇性後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註2: 寫「鵩鳥賦」的賈誼是西漢時期著名政治家兼文學家。 賈誼的故居歷代文人雅士皆視之為文化聖地。可惜在1938年長沙大火中,賈誼故居內珍貴的建築結構和收藏的歷史文物,包括《鵩鳥賦》的手稿和相關古籍,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焚毀與損壞。許多文物和歷史痕跡在烈火中化為灰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註3: 「蘭州大轟炸」</b></p><p class="ql-block"><b>日軍從青島與太原起飛,分數批輪番轟炸蘭州,為控制西北、切斷援華通道所作之戰略性空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註4: 臨澤清真寺頌經塔</b></p><p class="ql-block"><b>臨澤為甘肅張掖下轄重鎮,自明清以來為回族信仰核心地區。清真寺建築以磚雕與木構見長,頌經塔為其宗教象徵。每日五次頌經,是穆斯林社群生活節律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註5. 馬步芳是穆斯林(回族)軍閥,部隊多數由甘肅, 清海寧夏穆斯林組成。 在抗日期間曾組織抗日義勇軍支援國民黨軍隊抗日。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註6. 二度保娃? 第一次保娃請讀藿䔳與開朗的故事第三章第一集: 女媧有體</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pgqi4l?first_share_uid=513979482&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b>https://www.meipian.cn/5cpgqi4l?first_share_uid=513979482&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b></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註7. 平涼位於中國甘肅省東部,是甘肅通往陝西的重要門戶,被稱為「隴東門戶」。東接:陝西省咸陽市、寶雞, 南鄰:甘肅省隴南, 西靠:甘肅省天水市、定西, 北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平涼處於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交界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是古絲綢之路的要地,自古即為交通軍事重鎮。 平涼有「秦陸之咽喉、隴東之樞紐」之稱,也是中國道教名山崆峒山的所在地,傳說黃帝曾在此問道廣成子。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註8. 端午天問, 藿䔳與開朗的故事第四章第三集</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srrgzu?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13979482" target="_blank">https://www.meipian.cn/5csrrgzu?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13979482</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