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不言,人自解之

岭卡曲秀华珍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知道,也许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第一次观赏到他——四川省医院和中医院附近,与青羊宫为邻的成都文化公园内的支矶石。</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立在那里,像一个古老的梦。玻璃罩着依然可见,石面光滑,竟至于泛出一种黯淡的光泽,仿佛涂了一层薄蜡,映着千年流光。人们说它已静观了三千个春秋,我却觉得它更像一个沉默的智者,将所有的故事都沉淀进了石纹里。</p><p class="ql-block">这石头被无数双手抚摸过。有稚子踮着脚好奇的触碰,有老者颤抖着手指的摩挲,还有病人虔诚的掌心温度。每一道抚摸都在石面上留下看不见的印记,而石头则以恒久的温润回报这些触摸。它的光泽不是来自矿物质的结晶,而是来自人间烟火的淬炼。</p><p class="ql-block">一病愈者立于石前,石头自是沉默。他并不伸手,只是凝视。阳光斜照在石面上,忽然折射出一圈光晕,笼在他消瘦的脸上。我看见他眼角泛起水光,却比先前的泪明亮许多。石头不语,它见过太多这般场景了罢。人们的泪,人们的笑,人们的生与死,于它不过是过眼云烟。此刻仿佛在说:你看,连我这样冥顽不灵之物,也能被岁月打磨出光泽。</p><p class="ql-block">石头记得每一个抚摸过它的人。那些手掌的温度,那些或轻或重的力道,那些或急或缓的摩挲。它用坚硬的身躯承受着,转化着,最终将所有的触碰都化作自身的一部分。这何尝不是一种慈悲?</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在被生活打磨。有时是疾风骤雨般的敲打,有时是和风细雨般的抚触。支矶石告诉我们,不必惧怕这些打磨。因为最终,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生命的光泽。</p><p class="ql-block">石头的语言需要用心倾听。它说:我在这里,就是证明。</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山景》</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传说与历史背景交织着神话色彩和古蜀文化的印记,支矶石所在的支矶山成为文化公园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最广为人知的传说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相传张骞乘木筏溯河而上,误入天河,遇见织女和牛郎。织女赠予他一块石头,让他带回人间询问蜀地隐士严君平。严君平认出此石为织女支撑织机的“支机石”,并指出张骞误入天界的日期与其观测到的星象异常相符。此后,这块石头被视为天降神物,供奉于成都严真观中。</p> <p class="ql-block">严君平是西汉著名隐士,精通《周易》和道家思想,以占卜为生。传说中,他通过星象解读支矶石的来历,赋予其神秘色彩。其卜肆旧址位于支矶石街附近,进一步将支矶石与本土文化关联。</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岑参在《严君平卜肆》中写道:“不知支机石,还在人间否”,使支矶石成为文人咏叹的对象。明代《蜀中广记》等文献进一步将神话与历史人物结合,强化了传说的流传。</p> <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认为,支矶石并非神话中的“天石”,而是古蜀先民“大石崇拜”的遗迹。古蜀人常从山区运来巨石用于祭祀或墓葬,支矶石可能是此类仪式的遗存。类似的大石遗迹在成都还有天涯石(现存于天涯南街)、石笋(现已消失)等。</p> <p class="ql-block">有学者提出,支矶石可能是古代战争中的发炮石机底座,其表面凹坑或为机械摩擦所致。另有人认为它是古蜀墓葬的碑石或祭祀器物。</p><p class="ql-block">支矶石原位于支矶石街的严真观(后改建为关帝庙),1958年迁至文化公园。目前街头的支矶石为复制品,真品现置于文化公园支矶山的亭中保护。</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与天涯石、石笋等同为成都“大石文化”的代表,反映了古蜀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被视为城市历史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传说虽充满浪漫色彩,但背后折射出汉代成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如张骞出使)及本土占卜文化的兴盛。同时,它也体现了古人通过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如今,支矶石所在的支矶山成为文化公园的打卡点,游客可登高眺望公园全景,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的传说融合了神话、历史与考古,既是古蜀文明的见证,也是成都城市记忆的载体。若想亲睹其貌,可前往文化公园支矶山的亭中一探究竟,而支矶石街的复制品则延续了街道的历史文脉。</p> <p class="ql-block">而清晨日出时分更是美妙的光影视界,荷花季又是锦上添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