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江浙行5---绍兴(3)兰亭

陈林

绍兴的行程越来越有兴致,有限的时间,只能去到有限的地方,因为喜欢清静之处,下一站,选择了距离绍兴市区15公里的“兰亭”。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此处养兰,东汉时期在此建有驿亭,因此得名“兰亭”。<div>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多位文人贤士在会稽山阴县兰亭修禊,临流泛觞,赋诗抒怀,王羲之为所作诗赋合编的《兰亭集》作序,因《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由此闻名于世。</div><div>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几经兴废变迁,现在的兰亭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由天章寺迁建,后经清代重建,当代又几度扩建,始具今日规模。</div> <p class="ql-block">当天是周末,我以北京周末公园的人流预判,怕没有车位心情有点紧张,其实,完全不用担心,车位很充足,人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兰亭门票70元,一免票,一半票。在购票处遇到两拨游客,一拨来自日本,一拨来自宝岛台湾。我们一起进门,沿竹林中的小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日本游客安安静静,台湾游客热热闹闹,高音量招呼着互相拍照,引来竹林中各种鸟儿同鸣。才知道这种爱热闹的性格不是只有国内“大妈”的专利,不过这里空旷无人,没有大碍。</p> 清晨的阳光透过茂密的竹林枝叶,洒下一片片光斑,宛如金色的涟漪在翠绿的海洋中荡漾开来,兰亭的竹林小道披上了一层纱衣,恍如无人仙境。 <p class="ql-block">  “鹅池” 碑,“鹅” 字传为王羲之所书,“池” 字是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千古称奇。</p> 羲之爱鹅,久为佳话,鹅亭旁的一池大白鹅,引游人驻足 <p class="ql-block">拐过去,就是最著名的兰亭碑亭,碑上“兰亭” 二字,为康熙手迹。遗憾的是,在文革时期该碑被砸,后经当地百姓打捞修补,但 “兰” 字缺尾,“亭” 字缺头,劫后余生,以残字留存。</p> <p class="ql-block">兰亭碑亭建于清康熙年间,亭为正方形,顶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撑,亭檐向外大幅度翘起,造型别致,形如大鹏展翅。</p> <p class="ql-block">走过兰亭碑亭,看左边一池湖,一木桥,一草亭,一株梅,真是好看,于是就转身上桥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兰亭河,源头为南部的大青山,是山区河流与平源河流的交汇处,清亮的河水,是景区的人工造景水域的来源,并为大白鹅和各种水鸟提供的生活嬉戏之地。</p> <p class="ql-block">逛了大半个景区,有点渴,今天真忘了带水,小卖铺的姑娘推荐吃个绍兴黄酒咖啡雪糕,我怕酒味,她说能有多少酒啊,一点点,而且不太甜,果然味道不错,解渴解热。</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就到了兰亭景区的最重点,兰亭书法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高三层博物馆,以灰色调为主,延续了绍兴台门式建筑特点,尊重兰亭风貌,与兰亭及周边风貌及兰亭文化内涵相协调,采用现代手法与传统坡屋面的形式,流溢着传统文化的元素,大气、简约、雅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园内的游人大多在景区游玩,整个展馆只有十来个人观展,真是爽极了,可以仔细的看每一幅展品和每一个介绍。</p> <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在那个天朗气清,惠风和上的上已节,一群衣冠南渡的缙绅士夫,在这里雅集兴会,用清流荡涤尘垢,用诗酒表达快意。</p><p class="ql-block">雅集接近尾声,大家公推王羲之为大家现场吟成的诗集作序。王羲之醉意微酣,欣然走笔,一气哈成,乘兴铺绢于兰亭石案,笔走龙蛇间,辞翰双绝的《兰亭集序》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诞生于会稽,并非偶然。</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的天造美景,或许不足以吸引北方名士群贤驻足会稽。</p><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的诞生与“竹”有关,青青翠竹,表现出魏晋文人之品格。</p><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的诞生与“酒”有关,文人会稽,饮酒赋诗,得意之处,自然流淌。</p><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的诞生与“水”有关,惠风和畅,曲水流觞,是何等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群贤毕至,茂林修竹,饮酒赋诗,这些魏晋风度所必备的条件都具备了,于是有了《兰亭雅集》,开启了《兰亭集序》的传奇之路。</p> <p class="ql-block">卫夫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跟从她学书。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成就最为突出,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更成为历代书法家临写的样板。</p> <p class="ql-block">到了唐朝,《兰亭集序》的境遇发生了重要变化,改变其命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把王羲之和《兰亭集序》推向书法圣殿,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p><p class="ql-block">据说,唐太宗获得真迹后,一边自己临写,一边命文人临摹,使一纸手稿化为百种字帖,据传原作让他带入昭陵,从此世人无缘再见真迹,后世所见均为摹本或刻本。</p> <p class="ql-block">原件在台北故宫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复制版,后序同)</p> <p class="ql-block">神龙本《兰亭集序》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著名摹本,因卷首钤有 “神龙” 半印(唐代年号 “神龙”,传为唐中宗李显御府之印)而得名,是现存最接近《兰亭集序》真迹的版本之一,被誉为 “下真迹一等”,在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中全篇共有面貌各异的20个“之”字,分别用了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形式,成为王羲之书法极尽变化的代表,宋代书法家米芾曾赞叹“之字最多无一似”。</p> <p class="ql-block">后代许多书法家都书写过兰亭序,各有所长,这是清代朱耷行书《兰亭序扇面》</p> 清代傅山临《褚临兰亭序》 宋代米芾《褚临兰亭序跋赞》 宋代米芾题《兰亭序卷》 明代董其昌行书《离骚兰亭卷》 关于兰亭八柱之说<div><br></div>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乾隆帝将内府所藏的8 件与《兰亭集序》相关的书法珍品,按次序刻于 8 根石柱上,每柱刻一件作品,统称 “兰亭八柱帖”,并在圆明园修建 “兰亭八柱亭”(又称 “禊赏亭”)陈列,成为帝王文化收藏与展示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第一柱 虞世南临兰亭序册;</p><p class="ql-block">第二柱 褚遂良摹兰亭序册;</p><p class="ql-block">第三柱 冯承素摹兰亭序册;</p><p class="ql-block">第四柱 柳公权书兰亭诗册;</p><p class="ql-block">第五柱 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p><p class="ql-block">第六柱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p><p class="ql-block">第七柱 成亲王临兰亭序; </p><p class="ql-block">第八柱 董其昌临兰亭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兰亭八柱亭已移到北京中山公园,有机会一定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没有学过书法,在此了解了关于“兰亭序”的许多常识,也真欣赏到了名家名帖之美。随意拍了一些,全因为这里游人不多。</p> <br><div><br><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八柱采用阴刻技法,将墨迹转化为石刻,既保留了原作的笔法韵味,又通过刀法展现了金石之美。</p> 乾隆临《玉枕兰亭卷》 近代,爱心觉罗溥修所书《兰亭》 1987年4月,在兰亭召开中日书法讨论会,许多名家到场,当代雅集,再续兰亭。 <p class="ql-block">趁这里人少,在博物馆里吃了顿简单的中餐,餐档主人说,这里是节假日人很多,到暑假更是人山人海,外面太热了。我想那时,就没有我们参观这种惬意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园林真的挺美,有我喜欢的杉树。</p> <p class="ql-block">龟甲竹,竹节像龟甲也像龙鳞。</p> <p class="ql-block">连接兰亭书法博物馆与兰亭古园区的廊桥叫 “骋怀桥”,该名字源自于《兰亭集序》中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3 年重建。 <p class="ql-block">碑高 6.86 米,宽 2.64 米,重约 18 吨,碑底为须弥座,碑冠勒云龙浮雕,正面是康熙皇帝 1693 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 1751 年来兰亭时即兴所做的一首七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刻一碑,堪称国宝。</p> 根据王羲之教其子王献之练书法,写完十八缸临池水的典故,让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 <p class="ql-block">当年王羲之与 41 位文人在结束修禊祭祀后,席地而坐于兰亭溪旁,将盛酒的觞放于溪水中随溪水顺流而下,经过弯曲的溪流,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作诗,作不出就罚酒三觥。</p> <p class="ql-block">流觞亭:亭内陈列着明朝永乐年间所刻流觞图的拓片,乾隆皇帝敕额御书 “流觞亭” 匾额,上书 “曲水趣欢处” 五个大字。</p> 据说可以从画作中找出王羲之 <p class="ql-block">王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修建于康熙年间,环境清幽。祠中有墨池,墨池中伫立着墨华亭,墨华亭旁连着桥,祠旁环廊,整个建筑呈现 “山水廊桥亭” 的景象。祠内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楹联 “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p> <p class="ql-block">至此,兰亭的参观结束,当晚再找一家当地人喜欢的馆子美餐一顿,就要离开绍兴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绍兴还有许多可以游,可以看,可以玩的地方,留下点念想,择机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