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语,唯石能言(山西行一之云冈石窟)

西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些遗迹,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云冈石窟,这座位于大同西郊武州山南麓的古代石窟艺术宝库,便是其中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踏上这场探寻北魏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晋时期(公元 383 年),东晋与前秦苻坚决战于淝水,谢安大获全胜。北朝国力衰弱,群雄并起。公元 386 年,拓跋珪趁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乱之际,在牛川即位,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 398 年 7 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从此成为北魏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一直到 493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同作为北魏都城共 95 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魏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认为佛教能安抚人心、巩固统治。公元 460 年,北魏文成帝拓跋焘即位后,为纪念父亲拓跋珪梦中菩萨的启示,也为了宣扬佛法、彰显国威,便在武州山南麓展开这场浩大的工程。高僧昙曜受命主持开凿,雕凿出规模宏大的石窟,佛像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充分体现了北魏早期的异域风格与雄浑气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的开凿,由当时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最初开凿的是昙曜五窟(即第 16 至 20 窟),其设计者和开凿者便是昙曜。此后,云冈石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的修建和扩建,直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 年)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约 60 多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鼎盛时期的产物,也是其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现。从早期昙曜五窟的高大佛像,象征着北魏王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位皇帝,到中期石窟中佛像面容逐渐清秀、服饰汉化,再到晚期石窟的精美细腻,都反映了北魏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它不仅是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北魏王朝兴衰的见证者,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深深地镌刻在石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早期的代表,第 16 至 20 窟。佛像高大雄伟,气势磅礴,造型古朴,充满异域风格,体现了犍陀罗艺术特点。其中第 20 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性造像之一,这尊释迦牟尼佛像高 13.7 米,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面容祥和,低垂的眼睑似蕴含无尽智慧,背光、坐佛、飞天等浮雕精致华美,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窟,灵岩寺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愿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 5、6 窟:这是一组双窟。第 5 窟内有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 17 米,端坐在莲花座上,面部饱满,嘴角含笑,衣纹雕刻细腻流畅,融合了印度笈多艺术和中原汉地传统艺术的特点。第 6 窟为中心塔柱式石窟,门口两侧有怒目金刚,主佛是释迦牟尼佛,其两侧胁侍菩萨,旁边用高浮雕刻画三十三个佛传故事,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堪称我国最早的石刻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 7、8 窟:云冈石窟最早的双窟。窟内布局规整,雕刻精细。第 7 窟后室门拱上缘雕刻的飞天,体态轻盈,飘带飞舞,极具动感之美;第 8 窟内有精美的莲花柱和丰富的佛像雕刻,展现了早期石窟艺术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飞天起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头六臂神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 9、10 窟:佛殿窟双窟。第 9 窟前室北壁的“降魔成道”图,生动地描绘了释迦牟尼成道前与魔王搏斗的激烈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有力,是云冈石窟壁画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胁侍菩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 11、12、13 窟:组合石窟。第 11 窟内的中心塔柱是云冈最早的石窟方塔,体现了西域建筑的艺术特征;第 12 窟是著名的音乐窟,雕刻了大量表现北魏时期宗教、宫廷和世俗音乐、舞蹈艺术的活动场景,窟顶的天宫伎舞群和众多乐器雕刻,为研究古代音乐舞蹈提供了珍贵资料;第 13 窟的主像弥勒菩萨高达 13 米,窟内南壁的七佛立像、东壁的半跪供养天人像等,均是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 14 至 15 窟:第 14 窟内佛像雕刻密集,形态各异,展现了佛教艺术的丰富多彩;第 15 窟因满雕小佛而被称为“万佛洞”,窟内密布着约一万尊小佛像,这些小佛像虽历经千年风化,但依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集多种艺术风格于一身,早期的昙曜五窟,佛像造型庄重敦厚,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明显保留着印度犍陀罗艺术的风格;中期石窟则在继承早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汉民族文化艺术元素,佛像面容清秀,服饰也由袒右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造像风格趋于秀骨清像,姿态神情生动自然;晚期石窟更是将这种融合推向了极致,呈现出精湛细腻、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是中国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端与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窟中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无论是高达数米的巨像,还是仅有几厘米高的小像,都雕刻得精细入微,如第 18 窟的千佛袈裟,不足寸余的坐佛密密麻麻排列在主佛衣褶间,每一尊都带着穿越千年的微笑,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研究北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资料。石窟中的“皇帝礼佛图”反映了当时皇室对佛教的推崇和支持;“供养人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阶级关系;题记则为研究北魏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流连在云冈石窟的各个洞窟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那个佛法兴盛、艺术繁荣的时代。这些冰冷的石像却蕴含着无尽的温暖与智慧,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云冈石窟,这座千年石窟艺术宝库,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探寻、去领略它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失语,唯石能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