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游历阴山记(5)

河套考略

<p class="ql-block">郦道元游历阴山记(5)</p><p class="ql-block">文/张志国</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郦道元在高阙戍牧户家中借宿一晚,二日天明即继续沿河岸东行,此段行程河山几为一体,河水紧贴山脚流淌,浪花汩汩。沿途试问,这一段阴山土人称为阳山,因河在山南,山在河北,向阳也,故名阳山。郦道元猜想这阴阳两山本为一体,只是习惯上把高阙以西段落称为阴山,以东段落则名阳山。《吕氏春秋》所记“阳山之糜”大概缘于此吧。面前一望之地,便是古老的临河县城,当年也受朔方郡统领,只是这城筑建之地紧邻黄河,居高临水,故名临河。可笑王莽,竟将临河之名篡改为“监河”,意为监视防范胡人过河。临字改为监字,倒也省事便利,只是略显滑稽,贴笑于后人。临河县正北山上,悉有鹿马之迹,皆为刻石而成,当地人称此处为石迹阜。在岩石上刻画,是古人的发明,石面即纸张,岩画即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通通是书画合一。仔细观赏这些岩画,郦道元不禁想起从北地郡进入朔方的交界处,也曾见过类似的情形,当时觉着奇怪,以为是天然形成,看似类于图画,现在看来,那也是一处古人创作岩画的地点。那座山叫画石山,或许整座山都有岩画遗存,只是当时不经意间疏忽而过,早知是人工刻写,还当仔细考察才是,想到这里,郦道元不禁有些后悔。这些岩画,从上面模糊不清的画迹来看,应是中古以至上古时代的创作,那时文字尚不普及,刻石成画便是发文字的功能。这一带地方,相距中原甚为遥望,文字运用相对较晚。但人类活动的遗迹却并不罕见,司马迁《史记》所记,匈奴夏后氏之根苗,表明最起码在夏商周三代时期,此地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而彼时代的历史以及更久远的历史,今人若要窥知,岩画是重要的凭借。从画石山到石迹阜,其间少说也有百八十里路程,折返已无可能,就当它是此番考察的一个遗憾,留待后世之人弥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