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分离开法华寺,来到东城墙边。 <b>太平楼。天主教堂。</b><div><b>将军食府。</b>北魏时,首都平城实行里坊制,形成了棋盘式的"里坊式"城市布局,沿革到明代时已成定型。洪武五年徐达"增筑"大同城,以四牌楼为中心,用四条大街将大同城分为四隅,然后又以"三经三纬"的纵横街道将四隅分成若干街坊、小街道,初步形成了"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今日大同府城内的正府巷与蔡家巷正是北魏平城里坊制的遗存。<br></div> 12:46分前往关帝庙,一路上的古建筑。 太平楼。前往关帝庙。 东南邑地图。 <div><b>戏台。</b>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搭为卷棚歇山顶,后为硬山顶,平面呈"凸"字形。前檐下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演真楼"牌匾。该戏台原址在皇城街2008年迁移至此。1966年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12:51分进入关帝庙。<div><b>山门。</b>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山门前竖有清代石质旗杆两根,上刻"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楹联。殿内塑有赤兔马和黄彪马,两则壁画内容为"三英战吕布"和"玉泉山显圣"。</div> <b>关帝庙导览图。</b><div><b>关帝庙简介。</b>关帝庙俗称大庙,位于大同市平城区鼓楼东街,因专祀关羽而得名,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山门、崇圣殿(过殿)、武圣殿(大)、春秋楼、奶奶殿、财神殿、名将祠等,形成了布局完整建筑恢弘的院落格局。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是大同市区内现存唯一一座元代建筑,其余建筑均为2008年按原规制复建。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关帝庙在鼓楼东街,创建无考,元泰定间敕降封号,紫石小碣,今不存。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间相继增修,俱有碑记"。清康熙、乾隆年间增修。1937年日军侵占大同时关帝庙被"兴亚协进会"所占,民国期间为"大同特警队"场所。1949年8月关帝庙为马王庙小学大庙分校所在地。1996年1月12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对大殿进行落架大修。2013年3月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关帝庙是万里茶道中晋商途径大同时重要的祭拜场所,也是晋北地区关公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枢纽。<br><b>崇圣殿。</b>俗称"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殿内正中塑骑马关公铜像,高3.3米,重两吨。壁画内容为"水淹七军"及"生擒庞德"等。</div> 崇圣殿。 山门。 山门内雕塑。 山门内雕塑和壁画。 名将祠。壁画: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截江救阿斗。<div><br></div> 名将祠。 <b>武圣殿。</b>俗称"大殿",始建于元代,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顶,上覆黄、绿、蓝琉璃瓦。殿前的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是清代为扩大祭祀活动面积所增建。呈卷棚式,覆黄、绿琉璃瓦。檐下额枋与柱端施雕花雀替。内檐斗拱出昂头彩,转角斗拱与外檐斗拱相同,当心间平身科四攒,东西次间两攒,内檐各角施斗栱出翘十一踩。大殿内三间神龛,为重檐歇山顶,与藻井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增修,均为明代小木作中的上乘之作。神龛内有木雕像三尊,中间为关圣帝君,西侧为关平,东侧周仓。神龛内有清代壁画《马王爷》《太上老君》《侍女图》等。神龛外东壁有清代壁画《单刀赴会》《华容道》《卧牛山》《灞桥赠別》《府库封金》《桃园结义》。西壁为民国时期壁画《二龙戏珠》。大殿东侧外墙镶有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对关帝庙重修的碑碣。<div><b>财神殿。</b>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两侧楹联"财从何来有德自然有财,富自实求求人不如求己"。殿内三尊塑像,中间主神像塑关羽,两侍分别为赵累和王甫。</div> 武圣殿。 <b>财神殿。武圣殿内关公塑像。春秋楼。</b> <div><b>"大同古建筑摄影展览"</b>。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建筑历史。中国古建筑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和丰富的艺术装饰享誉于世。在世界建筑史和文化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得天独厚,在历史上是一座殿宇相望、楼阁林立,建筑成群、多姿多彩,美丽动人的古城。虽经历代战争创伤和大自然的侵蚀、破坏,但仍然保存了大量的建筑遗物。如:始建于唐代的千古名刹-善化寺;号称辽、金艺术博物馆的上下华严寺;元代的关帝庙,明代的府立庙等古建筑群。还有诸多的龙壁、宝塔。它不仅使大同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获得宝塔之乡、龙壁之乡的美誉。"大同古建筑摄影展览"旨在弘扬祖国文化,使广大观众进一步了解古城原貌。珍惜古代建筑遗产,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把城市建设和保护文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古代建筑为旅游事业做出新的贡献。</div><div><div>木牌坊原位于市内东岳庙大殿前,位于皇城街北端,座北向南与九龙壁相相对,为清楚在焚毁的"代王府"承运殿基础上所建,飞檐挑角,有明代遗风。<br>大成殿是府文庙的主要建筑,为明代所建。清顺治乾隆时期多次进行修葺。关帝庙正殿,是大同市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建筑。位于市内鼓楼东街。</div></div><div>山网石窟第五窟后室南壁白象驮塔。云冈石窟外景(山门)。</div><div>云闪石窟第十二窟前室西壁屋形龛。云冈石窟第九窟前室北<br>部门上雕刻的仿古建筑。<br></div><div>大同市内中心四牌楼。市内大北街(1939年摄)。<br></div><div>大同鼓楼和小南街。大同南城门楼和南段城墙(明代)。<br></div> 云冈第五、六窟前各建有五间四层木构楼阁,与第七窟的三层木构窟檐相接。红柱绿瓦,颇为壮丽,系清顺治八年所修。乾楼,原是大同城西北角角楼。此模型是清代雕刻家李彦贵所作。<div>关帝庙正殿,是大同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建筑位于市内鼓楼东街。<br></div><div>大同古城示意图。</div><div>市内大北街(1939年摄)。<br></div><div>砖雕五龙壁,原位于明代县文庙前(市内大墙后街),是我市现存龙壁中唯一的一座砖雕龙壁。<br></div> 观音堂山门前的三龙壁,是大同龙壁中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雕刻风格与九龙壁一致,当为明代遗物。观音堂位于大同市西八公里武州河旁佛字湾附近。始建于辽重熙六年,清初被烧毀。清顺治八年重建。<div>位于观音堂正殿之中的石雕观音菩萨是辽代遗物。高达6米,头饰花冠直达室顶。砖雕五龙壁,原位于明代县文庙门前(市内大墙后街)。是我市现存龙壁唯一的一座砖雕龙壁。<br></div> 玲珑秀丽的雁塔位于大同东南城墙之上。是一座八角七级空心砖塔。因上刻历代举子姓名住处,亦称文峰塔。塔约17米,建于明代天启四年。法华寺塔座落在市内东部宝塔寺的后端,为明代所建。是一座首印度文化影响,宝瓶式的佛塔。<div>大同钟楼位于大西街中段(明代)。位于善化寺西侧的普贤阁是个三间见方,重檐九脊顶的辽式楼阁。此例适当,造型秀丽。1953年曾落架重修。</div><div>禅房寺塔。系辽代遗构,位于大同城西南30公里处丈人峰顶上。塔为六角七级实心砖石结构,高约20米。塔身束腰雕刻精美无比。汉代白登山遗址。</div><div>善化寺正门,亦称天王殿。是现存最雄伟的金代山门。<br></div><div>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日宫天子,位于大雄室殿东侧。据说她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此像身着纱衣,体态阿娜,虽生六臂但比例合适,极富浪漫主义色彩。<br>四大天王之一多闻天位于善化寺山门西侧。"华严三圣"之一普贤菩萨像,位于三圣殿内(明代)。</div> 大同城西城门楼(明代)。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南侧天王群像(明代)。大雄宝殿内东部天王群像/大雄宝殿内西部天王。<div>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代,原名大华严寺。明朝时分为上下华严寺。寺院坐西朝东。现存辽金建筑两座。<br></div> <b>春秋楼</b>。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副阶周匝。高14.6米,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殿内一层塑有关公夜读《春秋》楠木像一尊,高3.5米。三层存有清代神龛,上书"嘉庆四年"题记,神龛内供奉着早期木质关公坐像。殿内壁画有《黄河渡口斩秦琪》《华容道义释曹操》《酒当温时斩华雄》等。 春秋楼。 <b>奶奶殿。</b>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两侧楹联:"天道无私还要积德行善,神灵有情尚须广济博施"。殿内供奉着"曹奶奶",两侧分立金童、玉女。殿内整面墙壁上绘有《劝孝图》。 结义堂。武侯祠。 <b>邀月亭。</b>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后带抱厦,周置美人靠座椅,飞檐流角。亭字塑关公铜像两尊。西壁是刘海戏金蟾的砖雕影壁,东壁为福禄寿三星的砖雕影壁。<div><b>武侯祠。</b></div> 13:11分关帝庙参观结束。 关帝庙前戏台。13:19分前往帝君庙。 13:20分来到帝君庙。 来到帝君庙。 帝君庙内建筑。 13:20分进入帝君庙。<b>神茶/郁垒。秦琼/尉迟恭。</b><div>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侍童天聋、地哑。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掌管士人功名禄位、文运、升学考试、事业之神。<br></div> 温琼/岳飞。秦琼/尉迟恭。神茶/郁垒。马魁/赵公明。 帝君庙内建筑。 <b>玉皇阁。</b>明代遗存,悬山五脊顶,双层木构建筑。上层为藏经楼,底层为玉皇殿,内供玉皇大帝,东侧为太白金星,西侧为托塔天王。<div><b>玉皇阁内壁画。</b></div> 帝君庙内建筑。 帝君庙内建筑及壁画。 玉皇阁。 13:32分离开帝君庙。 13:30分前往大同文庙。 前往大同文庙。 13:41分进入文庙参观。<div><b>府文庙简介。</b>府文庙位于大同城区东南隅府学门街,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由原云中驿改建为大同府学。宣德正统年间均有续建。嘉靖十二年(1533)在兵火中遭破坏,十六年修葺,万历、天启年间又有增建。历经200余年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府学内建有殿宇、斋堂、廊庑、祠、坊、门、亭台楼阁、文德桥、泮池等30余处,直到清末民初兴盛不衰。后多处建筑失修,仅存大殿面阔五间(30.5米),进深三间(18.5米),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月台栏杆石刻宣传礼教和孝道的历史故事,结构完好。2008年进行了修复。主要建筑有棂星门、仪门、戟门、大成殿、尊经阁、碑亭、角楼等,两侧配殿开辟孔子思想及生平事迹展览展厅六间,是大同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之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文庙景色。 文庙景色。 文庙景色。 文庙景色。 文庙景色。<div><b>大成殿。</b>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殿宇。大殿面阔五间(30.5米),进深三间(18.5))。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殿内梁架均采用彻上露明造。199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div><b>孔子塑像(前551-前479年)。</b>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二千余年。有孔子乃有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乃有中国人。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创私学、集夏商周文化之大成,启二千年道统之先河,后世尊称其为万世师表,千古一人,成为以布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齐名之圣人。正所谓"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div><div><b>尊经阁。</b></div> 尊经阁。 大成殿。孔子问道老子雕像。明伦堂。 碑亭。 碑亭。 碑亭。 碑亭。 敬一亭。乡贤祠。 行仁。 朱熹碑帖。 好学。 <b>章编三绝。</b>孔子平素对学生,循循善诱,敦敦教诲,自己更是勤奋不懈,他曾经读易经,用功到串编简册的柔皮都读断了数次,因而有"章编三绝"的美谈。<div><b>路不拾遗。</b>孔于在鲁国任司空,后又任大司寇,还兼宰相的职务三个月,在这段期间,政绩非常好,即使是上有人遗失了东西,也不会被人拾了去,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br></div><div><b>为民谋福。</b>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为政者有心求贤。孔子不问官职大小,便竭力为地方整顿,替百姓谋幸福。孔子在中都任职一年,使把整个的中都,治理得百废齐举,全邑民众皆知居仁由义,因此声名远播,四方皆来取法。<br></div><div><b>周游列国。</b>孔子56岁开始周游列国,受尽了艰难困苦,其中在卫国前后三次时间最长,因此门人中卫国学生很多。孔子虽然在卫国受到礼遇,但却没有被任用,在其他国家一样没有出仕。<br></div><div><b>子为木铎。</b>孔子在卫国时,为宫仪邑的那个封疆的官吏,要求见孔了。孔子的随从弟于答应了他的要来。那个官吏见了孔子后,就告诉孔子的学生说:"你们各位何必担忧夫子失去官位呢?天下已经混乱很久了,上天要夫子做木绎,教他警醒世人呢!"<br></div><div><b>免遭毒手。</b>孔子到了宋国,宋君很赏识,想请他过来整顿宋国的政治,然而却引起宋国司马桓魋的嫉妒。一天孔子在屋外的大树下为学生们讲学。桓魋带着士兵来暗杀孔子,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没有被杀死。<br></div> <b>淡泊功名。</b>孔子走遍天下,游说诸侯,结交各国士大大,无非忙于救世。孔子看富贵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看功名就好似脚上的破鞋一样。孔子很谦虚地告诉学生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爱,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与人说:"这是孔子自道也。"<div><b>撰写《春秋》</b>。孔于晚年另一大事即作《春秋》。当时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臣杀其君的,由子杀其父的,孔子见状十分忧虑,于是根据鲁史《春秋》以严正不苟之笔法,寓褒贬,别善恶。</div><div><b>名正言顺。</b>子路在卫国当官,当时正值卫国父子争国,卫君请子路游说孔子出面为政,解决困难。孔子向子路说,君子行事,必须名正言顺,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再三推辞,并叮咛子路,此事切莫奋勇争先,以免招杀生之祸。<br></div><div><b>永世明灯。</b>孔子为中国人规范出道德及人伦的规范,是中国人永世的明灯,被誉为"万世师表"和"至圣先师"。太史公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您心向往之。"数千年来孔子正是这般深受中国人的景仰和崇敬。<br></div><div><b>读《易》有感。</b>孔子晚年非常喜欢易经,一再反复阅读,读得系竹简的皮绳都断了数次。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div> 名宦祠。忠信。 <b>崔浩(381-450)。</b>北魏司徒。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白马公玄伯长子。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div><b>李广(?-前119)。</b>锁阳关太守。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臂很长,善骑射,从军冲锋陷阵,射猛兽应弦而倒,号称"飞将军"。景帝时为雁门、云中太守。武帝即位命他为骁骑将军,出马邑,烽烟无警。元光元年(前134)秋他带领3万骑兵出雁门,身负伤佯死,得一小儿马得脱。第二年出云中,西至高阙,先后与匈奴70余战,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数年不敢犯边。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刎而死。一军皆哭,百姓无不掉泪。</div><div><b>元澄。</b>字道镇,任城王之子,因袭父亲封号。孝文帝迁洛,恒州刺史穆泰图谋不轨,推朔州刺史阳平王颐为王。帝召元澄对他说:"事非得你去办,可直接擒拿;如兵力不足,可调并州,肆州的兵力以擒之"。并授予铜虎符,仍以恒州刺史行事。队伍行至雁门时,太守夜告:"穆泰率众在平阳城下聚结"。澄加速行进,澄分析形势后,带兵绕行,出其不意,一举将穆泰擒获,民情怡然。对其党羽均治罪。皇帝非常高兴,车驾幸平城,对其嘉奖时人莫不赞叹。</div><div><b>于烈(437-501)</b>。善射,少年时即为羽林中郎,后随孝文帝南征,加封为征南将军。孝文帝迁洛,诏于烈留旧部处理政务,为恒州刺史。次年高祖车驾幸代,委托于烈奉迁宗庙神位于洛阳,升为光禄大夫。 因其智勇双全,参予国家大事。景明元年(500)元洛即位,元禧为宰相,授于烈为散骑常侍、征北将军、恒州刺史。世宗以元禧专权,密召于烈以武力让元禧交权。景明二年元禧谋反,于烈派公孙侯武士三百人,追拿归案。是年八月暴病去世,追为巨鹿郡开国公。</div><div><b>蒋少游(约451-501)。</b>原籍青州乐安郡博昌县(今山东省博兴县)人。以"平齐户"被迁往平城。少游性机巧,颇能刻画,有文思,吟咏之际,时有精悍之短篇,遂留平城。他的才华被高允看中,经举荐与高聪俱补中书博士。中许令李冲,选他至宫庭内"以规矩刻绘为务"。太和十五年( 491)孝文帝立意拆除太华殿,营建太极殿。少游被任名为主持人,并派他亲自赴南朝(肖齐)首都建康(南京)考察,进行实地测量,作图记录。少游返回平城后,于太和十六年(492)初即折除旧太华殿,开始建造太极殿,于同年十月竣工。整个工程由蒋少游设计指挥、当时平城太庙等重大工程,他都参与设计。英年早逝,享年50岁。以建筑师而被正史列传者,蒋少游为第一人。</div><div><b>郦道元(472-527)。</b>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少好学,博览奇书。袭父职,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经人引荐为治书侍御史。为官以刚毅竣刻著称。太和十八年(494年)随孝文帝北巡,沿途考察了平城北面的"六镇"和阴山的地理。孝明帝时主持改边镇为州郡建制。孝昌三年(527)为雍州刺史萧宝备所害。所撰《水经注》四十卷,引诸史、地记、杂录数百种及亲身考察所得,详记水道千余条,叙其地理变迁沿革,旁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对魏都平城记载颇详,对历史地理学有重大贡献。</div> <b>吴峦(后唐云州判官)</b><b>。</b>郓州吴县人,后唐清泰中为大同节度判官。石敬瑭割让幽燕十六州给契丹,辽师过云州,节度使沙彦询出城迎谒,被契丹扣留。城中推吴峦主持州事,吴峦即关闭城门拒守,他对城中的将士军民说:"我们本是礼仪之,,怎能向这些夷狄称臣呢?"大家群起响应。辽以兵围城,石敬瑭被立为晋高祖后,而吴峦仍守城不下,辽师围城7个月之久,耶律德光又气又恨,石敬瑭急忙求告契丹主退兵。吴峦被调往徐州,后殉城于贝州。云州落人契丹版图。<div><div><b>李光弼(708-764)。</b>唐朝大将。营州柳城(辽宁朝阳)契丹族人。武后时入朝,天宝十五年(756)任云中太守。安禄山叛乱,分三路取长安,左军出大同,以击朔方。叛军别将高秀岩守大同以备唐军。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陷东京的同日,大同军使高秀岩在北方配合安展开攻势,光弼与郭子仪进军河北,捣安禄山后方,收常山等十余郡。与九节度兵围安庆绪于邺城,又退守河阳、克环州、镇徐州。在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天子使其持大将军印。<br></div></div><div><b>张俭(963-1053)</b>。辽大同军节度使。宛平(今北京)人。性端诚实,不讲究穿戴修饰。辽统和十四年(996)以头名进士调云州做幕官,聪明能干。统和十六年秋辽圣宗来云中打猎,云中节度使以幕僚张俭当宝献。即召见,看他容止朴野,问及世务,俭一口气提出30多条与利除弊的建议,由此顾遇特异遂充当顾问,后升任为同知枢院事。又升大同军节度使。太平中为左丞相,后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封陈王。在相位20余年,生活俭朴,政事卓著,被称为"贤相"。</div><div><b>刘仲洙(1133-1208)。</b>字师鲁,大兴宛平人。大定三年(1163)进士,在深泽令时,以滹沱河泛滥,组织民众护堤等功,官职连升六级,历官以廉称。章宗接位后提升他为西京路提刑副使。明昌二年(1191)授并王傅,兼大同知府。他为西京30余家冤案申冤上诉,亲自审理为其洗清罪名,恢复爵位。他性格刚直,办事果断,其品行深得世宗赏识,唯口才笨拙,不善言辨。说他"语言拙纳而才智通达"。他持法宽平,深得人心,为大同百姓所景仰。</div><div><b>刘伯林。</b>济南人,喜好任侠,善长骑射,授他为都提控,命他选士卒编为一军,并负责招降山后诸州。太祖北还,留他屯兵天镇,因功元帝赐他"金虎符",任命他为西京留守,兼兵马副元帅,攻破火山、闻喜等州县。当时元廷想迁徙闻喜百姓,以充天成县,伯林力争才作罢。他在威宁十多年,大抓农业积蓄粮食,与民生息,邻县凋敝,而威宁独成乐土。他曾说:"吾闻活千人者,后必封。吾所活,何啻万余人。"其子黑马,袭父职为万户,统西京、河东诸军,奉命巡抚天下,兴利除病,正遇应州郭志全叛,胁从者五百余人,有司商议尽行杀戮,黑马制止,祇将为首者正法,其他从轻处之,实践了其父的诺言。</div><div><b>徐达(1332-1885)。</b>明初大将,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从朱元璋起兵,率先拥戴,为朱元璋所倚重。先后为大将、元帅、左相国、大将军。他率诸将北讨,于洪武二年取大同,擒元乔右丞等34人而归。论功授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他善于治军,长于略略,与部伍同甘苦,士兵无不感奋,故所向克捷。师之所至,不妄杀掠,民多乐归。明朝建国,他为功臣之首。洪武五年(1312)由他主持,"因旧土城之半增筑"大同城,宏伟壮观,成为重镇名城。</div> <b>常遇春(1330-1369)。</b>明初大将怀远(安徽怀远)人,性刚有略,臂力绝人,状貌奇伟。以总管府先锋,克太平,攻集庆,取镇江,克常州,一路攻城略地,以功被封为鄂国公。洪武元年(1368)冬以副将军随徐达北伐中原,下山东,取河南,克大都。次年他率郭英、汤和、汪兴祖等诸将,率步骑九万直趋大同,帕木儿奔甘肃,其守将竹真弃城而逃,大同遂由明军占领,从石敬瑭割让燕云,长达433年回归中原。还师时在柳河川病发而薨,赠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div><b>郭登(?-1472)。</b>安徽临准人,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累功升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刺部大举犯边,车驾北征,登随驾至大同。以都督佐总兵刘安镇守大同。英宗仓促回师,登告学士曹鼒说,回时走紫荆关,可保无事。英宗听信王振话走了居庸关,遂有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其时大同城门紧闭,人心汹汹,登修城堞,缮兵械,吊死扶伤,慷慨激励将士"吾与此城共存亡"。也先挟持英宗到城下,登闭门不纳。登升为总兵后,率兵入援京师解围。还与也先战于沙窝,以八百骑破敌骑数千,遂被封为定襄伯。</div><div><b>余子俊(1429-1489)。</b>明朝官吏,青神(今四川青神)人。景泰进士,授户部主事,以廉干称。成化二十年(1484)以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子俊分兵戍守在要害地方,以抵御蒙古鞑靼部犯边。他经过实地考察,向明廷提出修筑大同、宣府地区边墙墩堡为内容的整顿边防体系计划。他还仿古代车战,亲自设计制造"虎头战车"数千辆,车上设有火炮,亲绘练武图教给士卒车战。他先后修筑长城1300余里。成化二十二年(1485)被谗言革职。次年复职后,带病起奏疏,为边防出谋划策。</div><div><b>王荣古(1515-1588)。</b>字学甫,山西蒲州人。嘉靖进士,善谈兵,对诸边要塞都很了解。隆庆四年(1570)任宣大山西总督。时俺答孙巴汉那吉因婚姻纠纷来投明,王荣古与巡抚方逢时认为"此奇货也",对巴汉以礼相待,诏授指挥使,还赐绯衣一袭。许俺答通贡互市,促成"隆庆议和",封俺答为顺义王,崇古广招商贩,开设马市,远自江淮湖广前来贸易,岁市马各有数。马市期间崇古到宏赐堡宣谕威德,边关50多年无战火,崇古之功也。</div><div><b>翁万达(1498-1352)。</b>广东潮州揭阳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出任宣大总督。他上任后加强防御设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主动出击,屡创敌兵。改革弊政,整肃军纪,赏罚分明。并仿造火器,造出三连珠、布地雷等火炮,分发各处。条陈慎防秋、并兵力、重责成、实边堡等"守边八事"。修大同东路、宣府西路边墙800里。多次击退俺答进犯,万达出现在阵前,蒙古兵呼"翁太师至矣!"忙退走。史称"万达临阵尝身先士卒,尤善御将才,得其死力。嘉靖时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者,万达称首"。</div><div><b>吕坤(1586-1618)。</b>字叔简,河南宁陵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次年调任大同知县,在大同四年知县中多有惠政,"善于断疑狱,民德之如父母"。尤能洁身自守,体察民苦,在大同百姓心目中他是好官清官。曾作公署左右二铭泐石,为官之良箴。由于他秉公持正,许多贫苦百姓得到他的体恤,而一些强豪恶霸遭到打击后有所收敛。在同期间他薄赋轻徭,治河修桥,明察暗访,释解冤抑,禁贪拒贿,清苦勤政。以理学名臣人祀文庙。</div> <b>彭有德。</b>辽东人,顺治间任大同右卫参将,姜瓖降而发叛,有德抗节不从,当时叛军势力正大,有德力量不支,只好单枪匹马冲出城,投奔亲王帐下。家中60多口全部遇害。平叛后论剿抚之功,他被升为大同总兵官。当时大同初平,百废待举。他一边从周县移民,一面带领军民修筑屠城后被毁的城墙、桥梁废坠渐举,复兴古城。康熙三年(1664)大同遭灾颗粒无收。有德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禄赈灾,使许多百姓度过灾年。军民都称颂他的仁德,人祀名宦祠。<div><b>胡文烨。</b>字德辉,山西蒲州(今永济)人,贡生。顺治七年六月任大同知府。时姜瓖之变初平,移府治于阳和,各项政事都要筹措草创,文烨通达政体,精于吏事,他与佟总督运筹帷幄,精心谋划,豁荒粮,筹经费,清讼狱,理邮驿,使风纪肃然。佟公认为"地方经逆变扰乱,惟志书不可不存",文烨找到前朝曾任知府汪承爵纂修的《大同府志》,以此为蓝本,又亲自周访搜有关资料,纂成8集34卷,分9志59目,取名《云中郡志》,于顺治九年面世。胡于是年开平阳巡道。</div> 五龙壁。 五龙壁。 五龙壁。 文庙内景色。 文庙内景色。塔、壁雕。 14:09分离开文庙。 离开文庙前往善化寺。 善化寺前广场。 到达善化寺。 14:20分步行到城墙边,先看到的是善化寺前的五龙壁。<div><b>五龙壁简介</b>。五龙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壁长19.9宽1.48高7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分下中上三部分。下部为须弥座;中部壁面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巨龙和山石与云海;上部为仿木构建筑屋顶。背面和侧面砖砌墙体上镶嵌黄色琉璃龙五团。该龙壁原为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照壁,1980年因壁体歪闪倾斜严重,拆迁至善化寺西跨院保护,2009年移建于此。<br></div> 14:24分进入善化寺。<div><b>山门。</b>是寺院的正门,金代建筑。面阔五间(29.1米),进深二间(11.3米)。殿内塑有天王四尊。四天王分执琵琶、宝剑、长蛇、宝塔。横眉怒目,姿态威严。</div> 山门内四大天王塑像。 <b>三圣殿。</b>是善化寺中殿,殿内中央塑有"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殿内还保存有金代的两通碑碣,其中金大定十六年的这一通为宋通问副使朱弁所撰,尤为珍贵。这通金碑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妙品。 三圣殿。 三圣殿。 善化寺景色。 善化寺景色。 善化寺景色。 善化寺景色。<div><b>大雄宝殿。</b>为辽代遗构,面阔七间(41.80米),进深五间(26.18米)。单檐庑殿顶。殿内仅当心间有平棋藻汁各一间,余皆为彻上露明造。殿内有金代塑像33尊,正面佛台上端坐"五智如来",两侧塑有24天王像。墙壁上保存有清代康熙年间所绘壁画190多平方米。<br></div>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文殊阁内壁画。 <b>文殊阁。</b>原为和普贤阁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楼阁式建筑。民国年间毁于火灾,仅存台基和柱础石。2008年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复建。 <b>普贤阁。</b>辽代建筑,重檐九脊顶楼阁,总高18米,1953年曾落架重修。结构精巧,形制古朴。内有普贤菩萨骑象坐像,周壁绘制《普资经变》壁画,根据普贤的故事而绘制的壁画。 15:00分离开善化寺。 15:01分离开善化寺后,步行至鼓楼,15:12分到达。 鼓楼。纯阳宫前广场。 鼓楼。纯阳宫前广场。 鼓楼。纯阳宫前广场。 <b>纯阳宫。</b>位于大同古城鼓楼西街,因供奉纯阳吕祖而得名,始建于金未元初,明洪武四年(1371)重修,是太同市现存的唯一一座道教全真派寺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纯阳宫座北朝南,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灵官殿,祖师殿和三清殿。主院的西跨院为园林式建筑,整个道观既有宗教的庄严恢弘、又有园林的秀美和精巧。 15:17分进入纯阳宫。 <b>钟鼓楼。纯阳宫导览图。</b><div><b>灵官殿</b>。坐北卖南,而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6米,南北宽9米,占地面积144平方米。殿内正中供奉的王灵官,亦称"隆恩真君",为镇守山门的护法神。后墙上的壁画绘制了道教的四大元帅,依次为温琼、马魈、赵公明和岳飞,左右两侧墙壁绘制的青龙和白虎,是道教中镇乎山门的两大护法。<br></div> 灵官殿内塑像和壁画。 灵官殿内塑像和壁画。 <div><b>《道教斋醮科仪》。</b>道教的一切宗教活动都可以称作"科仪"。道教科仪就是沟通"人神关系"的仪式,而"斋醮"是科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科"就是动作、程式,即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演教活动;"仪"为典章制度中的礼节程式、法式等,即规范化的礼仪、仪式。科仪连用就是"照本宣科""行礼如仪"的意思。"斋"是指古人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的活动。在隋代以前道教把降真致神的道场叫做"斋";"醮"是古代一种酬神的祭祀仪式。在隋代以前道教把酬神谢恩道场叫做"醮"。在隋唐时期斋醮联称,以后就把一切求神免灾的设坛祭祷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也叫"做道场"或"做法事"。道教的"斋醮科仪"有两种,即"清醮"(阳事道场)和"幽醮"(阴事道场)。</div><b>"放焰口"。</b>是道教萨祖铁罐施食科仪的俗称,即斋主设置水陆道场,请道士念咒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为醍醐甘露,赈济九世父母及各类俄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脱,往生天界,永离苦海。通过庄重肃穆的法事活动,让神灵认知斋主敬天法祖、报答亲恩的孝心功德,从而保佑生者福寿康宁,吉祥如意,让死者脱离苦海,共涉仙乡。唐人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称:"道经日: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別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至迟在唐代道教的施食科仪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在道教看来饿鬼幽魂,久处十八层地狱之中,不是披枷戴锁,就是饱受重刑折磨。向他们施食,首要的是先把诸鬼魂从地狱中解脱出来。所以在诸路神仙陆续到位之,,高功存神变形为救苦天尊,左于甘露盂,右手杨柳枝,施法雨遍洒于幽灵,以左足向艮户书符,吟唱《破狱咒》《追魂咒》等破地狱符命。道教认为无论阳世时的尊卑贵贱,到了阴间一律平等,一津都是孤魂野鬼,都沉沦于饥渴幽暗之中,都需要享受法食和升登仙界。但饿鬼众生由于久处地狱阴霾之中,咽细如针,饮食入口即化为炭火,根本无法下咽。虽饥渴难耐,却进食不得。因此要达到施食效果,必须先为众鬼开启咽喉。这时在经忏韵津的伴奏下,高功于坛场念诵秘咒,为亡灵开通咽喉,令其胃管生津,旋绕斛筵。如此念咒七遍,幽灵饿鬼方能进食。与此同时高功还要劝说众鬼魂皈依道、经、师三宝,只有这样,才能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经文诵过,高功开始存想变食,因为放焰口的斛食是阳世饭食,在施给鬼魂食用时,就要变化为法食。高功意念之中,救苦天尊出现在万道金光之内,自己则代替天尊,左手执杨柳。右于端水盂,遍洒甘露,变食如山,充满世界。"变化法食,皆是云厨甘灵,异品珍肴,果是交梨火枣、丹李蟠桃之类,品味香美,遍满无边,馁腹皆充,食之无尽"。天下九州分野.十类孤魂.犹如细雨密雾而来.沾濡法食.各得饱暖;万事皆忘,冤仇尽释;逍遥快乐,闻法超生;尽承道力,俱登仙界。整个施食过程,高功、提科、表白三法师会同全体经忏道士,在道乐的伴奏下,在道经的诵念中,带领斋主亲友绕焰口合、孤魂合、阎罗合三匝,依次抛酒斛食、圣水,场面隆重,庄严肃穆。道教放焰口,有做一天道场的,也有做三天道场的,有单独举行的!<div><b>道教基本教义可以归纳为:</b><br>尊道贵德,天人合—-道教最高信仰<br>敬天法祖,拜神寻仙-道教神仙崇拜<br>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br>性命双修,返朴归真-道教修炼秘诀<br>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br>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br>我命在我,不属天地-道教逍遥精神<br>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br>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br>仙道贵生,济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br>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创世理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活动准则。天人同构,阴阳协调,形神共养,统筹兼顾-道教养生原理。丹道修真,服药炼气,积德行善,建功立业-道教成仙途径。<br></div> <div><b>添补财库。</b>俗称的财库通常为两种解释,一种为道教信仰和文化中的财库,另一种为周易预测也就是八字中的财库。"补财库"源于道教"承负果报循环"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必理,强调通过积功累德,积累阴德阳功,以此补满财库,改善个人的经济状况,实现人生福祉。道教信仰中财库涉及到我们的财富潜质和道德行为,虽然每个人天生都有一定的财库,但财库的盈满与否还受到后天行为和运势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无形的"财库",它是存储善恶果报、财富运势的地方。如果财库亏空,便会导致财运不佳,反之若能积德行善,修缮财库,则能增添福禄,转变财运。<br><b>如何补财库?</b>一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行善事,积功累德,这是通过个人自我的修行来增益财运、填补财库。另一方面就是奉请道长依科演教,配合诵经焚宝,藉以通关补运,打开财门、填补财库、摧动财库招财。两方面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补财库并不是简单的求财过程,它还是在提醒我们要积极行善、修身养性,以达到内外和谐,从而获得真正幸福和财富!</div><div><b>道教基础知识。</b>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br><b>《道教斋醮科仪》</b>。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其思想渊源和信仰形式是对黄老学说和传统的敬天、祭祖习俗的继承。今天我们所称的"法事道场",即是在这种信仰基础上演绎发展而成的宗教活动。道场又称法事,即道教宫观中一种为善男信女祈福消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祀神灵的宗教仪式。其方法主要由高功、经师诵经、掐诀、踏罡、存神,把信众的美好心愿传达给神灵,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实现一切美好的愿望。道场分:"祈福道场"(阳事道场)和"度亡道场"(阴事道场)两大类。<br><b>1.祈福道场(阳事道场)。</b>大则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禳解灾疫;小则为人们祈福迎祥、驱邪伏魇、消灾解厄,祝愿善信众等事业有成,生活幸福,流年顺利,身体康健,运程改变。通过做这种道场,能够使人们的一切善良美好愿望得以实现。<br><b>2.度亡道场(阴事道场)。</b>度亡道场是为去世的亲人所做的追思度亡道场。道教认为万物皆禀"阴阴二气"而生,一旦阴阳气衰,人则气散神衰而亡。人亡,阳神上升、阴魄滞地,魂飞魄散,各不相依,若有所滞,则魂被锁入丰都地狱,魄化为骷髅,沦于昏暗之中。于是设坛建醮,追摄亡灵,使已散之气得以凝聚,永离丰都地狱之苦,同时寄托阳眷哀思之情和孝敬之心。<br><b>什么叫受生债。</b>在人生旅途中总会有很多因果孽债,其中有一种债叫受生债。受生债在经书里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转世之前都要到地府曹官那里去借钱,培植自己的福慧资粮,因此每一个人出生后才有粮吃有衣穿有钱花等等福报,因此人生需要还的第一个阴债就是受生债。人们希望早还此债,以消灾解厄,事事顺利。如果人遇到仕途不顺,办事不利,生活坎坷,口舌是非等等人生不如意事情出现时,当立即偿还此受生债,以迄穰灾解厄,事事顺利。保佑善信所作所求顺顺利利,吉祥如意,好运连连。</div> <b>闹市净土开道化,云中又闻洞仙歌。</b>纯阳宫又称吕祖观,位于古城大同的闹市中心鼓楼西街,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为金未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刘道宁号真常子,金元时浑源人,恒山道士,丘处机弟子,全真道后七子之一。《道藏.浑源县真常子刘君道行记》日:"元光二年(1223)邱处机西行回归,道宁执以弟子礼,受授全真道法,加号真常子。被推为道宫长,筑室西京。"上世纪纯阳宫门下曾出土一块刻有"明洪武四年六月"的大砖,是洪武四年大将军徐达修筑大同城墙时的城砖,表明此庙洪武四年以后进行过重修。清光绪三十年庙内修设过普济坛。民国年间商人杨恒川、"恒丽魁"掌柜祁魁先后重修。文化革命期间纯阳宫被毁,庙址被占用。1999年庙产归回道教部门,在道长白明钰主持下,历时5年,逐步修复。2008年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再次扩建修复,于2010年10月竣工重光,修复后的纯阳宫,共建有殿堂70余间。建筑设计新颖,布局奇巧紧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长廊水榭曲径通幽,藏玄蕴妙,清静典雅,是一座集庙宇庄严、园林精巧为一体的三进院落。宫门为三路五楼牌楼,泛黛溢彩,造型别致。三路,象征步入三清;五楼,寓意五行俱全。第一进院中为面阔五间的灵官殿,两旁为榱桷齐飞的钟鼓楼,东西配房各两间。灵官殿前有吕祖诗联:"利名身外终非道,龙虎门前辩取真。"步入第二进院,位于院落中央的是纯阳宫的主殿吕祖殿,也称三祖殿,供吕洞宾、王重阳和丘处机三位祖师,面阔五间,成方形,四面回廊,单檐歇山式,是宫内最壮观的建筑。三祖殿建成正方形,四面再出以正方形回廊,这不正是"两口为回"吗?吕祖之姓为"两口",吕祖常以"回道人"自称,三祖殿形成的这个"回"字,真得值得回味。到此不妨沿着回廊绕殿转上三圈,默念吕祖圣号,兴兴妙道天尊,功德无量。也许耳边能听到"回心转意""回头是岸""回头一笑"等有关"回"字的古语。东西配殿各五间,东为三官殿,西为奶奶殿。后院正北为楼阁式建筑,中为面宽五间的硬山顶二层巍阁,下层为三清殿,上层为藏经楼,殿前月台为面宽三间的卷棚歇山式献殿。东西耳楼为面宽三间的二层楼,东为道长云房,西为客楼。东西厢房为面宽五间的砖券窑洞,供道人起居。"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后院向西有跨院,为斋堂。堂西别有洞,,为袖珍园林,仙池泛幽,云桥飞虹,曲廊回旋,花木掩映,红墙绿瓦,如入仙境。有诗赞叹:"殿楼相间势嵯峨,白鹤几度翔烟波。闹市净土开道化,云中又闻洞仙歌。"<div><b>相关纯阳宫图片。</b></div> <b>三官殿。</b>坐东朝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南北长15米,东西宽6米。占地面积90平方米。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天官,左侧为地官,右侧为水官。三官的神职各有不同,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环殿墙壁绘制了面积为54平方米的三官图。 <b>祖师殿。</b><div><b>吕洞宾祖师。</b>吕祖,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唐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生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著名的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书法家和丹经诗人。同时也是道教中"八仙"之一。世称"孚佑帝君""吕纯阳""纯阳夫子""恩主公""仙公""吕祖"等。另外吕祖同时还是道教五文昌之一,与文昌帝君、魁星、朱衣老仙、关圣帝君四位共同掌管学业功名。自古以来天下学子,祈求成功名事业的善信朝拜吕祖,保佑事业顺利,学业成功,金榜题名。吕祖自小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后游庐山,遇火龙真人授于天遁剑法,64岁考中进士,游长安又遇钟离权祖师点化。黄粱梦觉,弃尘缘步入修真。成道后赴陕西户县度化王重阳祖师,被全真教奉为祖师,世称纯阳祖师。曾传度刘海蟾真人、王重阳真人,开道教南北二宗。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故常尊称"吕祖"。元世祖尊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武宗又加号"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祖师经常游历大江南北,身后所背之剑可斩断世间一切烦恼,忧伤、邪恶。诚心礼拜吕祖,可保阖家不受诸多烦恼侵害,阖家幸福美满,其乐融融。吕祖分身显化,历劫度人,施医舍药,悲心济世,深受海内外诸多百姓崇敬,到处修祠建观,诚心供养,有求必应,无感不通。</div><div><b>王重阳祖师。</b>王重阳(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矗,字知明,号重阳子。(今陕西咸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累世为地方大族。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早年为儒生,善属文兼擅骑射,曾中武举人。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在甘河镇遇异人(为钟离权和吕洞宾化身),授以修炼真诀,悟道出家。随后在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年多,自称为"活死人墓"。重阳祖师曾题《活死人墓赠宁伯功》七绝诗诗: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知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div><div>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以内丹修炼为基础,提倡三教合一,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出家;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王重阳祖师在修行上,主张去除世俗欲念。他认为酒、色、财、气会令人沉论,丧乱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应以简朴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除了戒绝酒、色、财、气外,王重阳亦教导门人要保持心中清静,过简单自然的生活,修养性命。<br><b>丘处机祖师。</b>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因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创立全真教龙门派,被封位"长春演道主教真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世称"长春真人"。丘处机曾经西行万里,从山东登州到中亚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觐见成吉思汗,讲授长生之术,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成就"一言止杀"的美谈。元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弟子李志常据一路所见所闻,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此书是我们了解13世纪东西方交流,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br></div> <b>三清殿。</b>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楼阁式建筑。东西长19南北宽12米,占地面积228平方米。殿内供奉的是三清教主,中间为元始天尊,左侧为灵宝天尊,右侧为道德天尊。环殿墙体绘制了面积为154平方米的壁画,描绘了四御大帝、二十八星宿、真武大帝以及五行真君。二楼为藏经楼,壁画描绘的是万神朝元图,表现了诸天拜三清的场景。 纯阳宫内建筑。献殿。 三清殿壁画。 三清殿壁画。 <b>奶奶殿。</b>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南北长16米,东西宽6米,占地面积96平方米。殿内正中供奉的道教女神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左右两侧分别为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天花娘娘和眼光娘娘。环殿墙壁绘制了56平方米的百子团圆图,以春夏秋冬为时序勾勒出一百个孩于嬉戏玩耍的不同场面。 奶奶殿壁画。献殿。 纯阳宫景色。 纯阳宫景色。 太岁殿。 纯阳殿景色。15:40分离开纯阳宫。 纯阳宫外大街景色。 纯阳宫外大街景色。 纯阳宫外大街景色。 纯阳宫是这次旅游的最后一个景点。15:56分结束游览回宾馆取行李到大同机场。 纯阳宫外大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