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沙漠:沙海逐绿,奏响生态新乐章

陇原艺苑

<p class="ql-block">凉州沙漠:沙海逐绿,奏响生态新乐章</p> <p class="ql-block">“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凉州词》,以豪迈而悲壮的笔触,勾勒出凉州那片土地上的雄浑与沧桑,其中的“沙场”,便是凉州沙漠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凉州,这片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其境内的沙漠,更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景观。凉州的沙漠,主要是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它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沙丘连绵起伏,沙浪层层叠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当狂风呼啸而过,黄沙漫天飞舞,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世界吞噬,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凉州沙漠既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古代的商队,驮着丝绸、茶叶、瓷器等珍贵货物,在这片沙漠中艰难前行,踏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贸易之路;而戍边的将士们,则在沙漠的风沙中,坚守着国土,捍卫着国家的安宁,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句诗,正是对当时凉州沙漠景象的生动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沙漠的辽阔与孤寂,也体会到了古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然而,长期以来,沙漠化的威胁一直困扰着凉州。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沙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句民谣便是当时生态环境恶劣的真实写照。沙漠化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对国家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p> <p class="ql-block">为了遏制沙漠化的蔓延,守护这片家园,凉州人民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治沙征程。王银吉,这位被称为“治沙愚公”的朴实农民,便是众多治沙英雄中的一员。从1999年开始,他和父亲扛起工具,背着干粮,走进沙漠,在“庙儿墩”的沙窝漩,开始了漫长的治沙路。24年来,他们一家人坚守在这里,治理沙漠近万亩,让流动的沙漠停止了移动的“脚步”。在治沙过程中,王银吉不断探索创新,从最初用麦草压方格压沙,到后来改用稻草压方格,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和固沙效果。他还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升治沙效率。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治沙队伍中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治沙力量。</p> <p class="ql-block">除了像王银吉这样的个体,政府也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积极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在国家“三北”防沙治沙工程的框架下,凉州区实施了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达3.2亿元,计划三年建成,完成固沙造林17.1万亩的任务。2024年,已实现15万亩的工程造林,并完成投资2.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为遏制沙漠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凉州沙漠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曾经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绿树成荫,沙枣花飘香,沙丘间乔灌木郁郁葱葱,鸟兽穿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州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75.71万亩,全区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41.54万亩,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p> <p class="ql-block">在治沙的同时,凉州还积极探索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沙光互补”模式,让光伏板在沙漠上熠熠生辉,板上发电,板间种植牧草,板下养殖禽畜,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银行”;沙生药材种植也蓬勃发展,锁阳、肉苁蓉等沙生药材,催生了年产值30亿元的产业链;沙漠旅游也日益火爆,武威沙漠公园、摘星小镇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沙漠风情,感受沙漠的独特魅力。2024年,凉州沙漠旅游接待量突破百万人次,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华丽转身。</p> <p class="ql-block">凉州沙漠的故事,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残酷,也看到了人类的坚韧与智慧。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凉州人民将继续秉持“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在这片沙海之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生态篇章,让沙漠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绿色之花。</p> <p class="ql-block">(文图制作:吴万平)</p>

沙漠

治沙

凉州

生态

防沙

万亩

沙漠化

这片

沙海

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