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 “群任务”、“任务群”双措并举,助力乡村教师打造优质课堂

乡村首席教师朱会清小学数学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打造优质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的职业愿景,更是乡村教师的美好理想。由于乡村小学办学规模小,校本研修力量薄弱且缺少名师引领,教师的课堂蜕变之路举步维艰。基于此,本工作室以“群任务”、“任务群”双措并举,助力乡村教师打磨优质课堂。</p><p class="ql-block"> 一、“群任务”助力乡村教师读懂课堂</p><p class="ql-block"> “群任务”是指工作室基于团队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设置的群体性研修任务,旨在引领成员在合作交流中整体提升读懂课堂的能力。它聚焦教学核心环节,通过集中研讨的方式锁定研磨关键点并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和优化。优选课例将在工作室集中研讨或送课活动中展示,新理念落地家常课和教学成果展示是其外化形式。该活动中,团队成员共研关键问题并针对不同意见深度剖析与交流,有效促进教师的知识建构和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2022版新课标强调知识关联和基于旧知探究新知,教师却对此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于是,工作室选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图形的运动(三)》发布教学目标设计任务。该活动极大激发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使其在交流合作中形成了丰富的个性化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 二、“任务群”助力乡村教师雕琢课堂</p><p class="ql-block"> “任务群”是指工作室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以打磨优质课、观摩课、送教课为目标,聚焦教师个体所开展的“1+1+N+X+1”模式课例研修活动。其中,第一个“1”指执教教师独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二个“1”指独立试课、反思和再教设计;“N”指该教师邀请本校业务领导及全体数学教师听评课和调整设计方案,该环节实施次数因课堂情况而异;“X”指该教师打磨成型后,主动与工作室主持人联系到其他成员所在学校接受更多未知教师的指正。它还指该教师将得到微课、观摩课、融合课等目前不可预知的多种形式的课堂展示机会;最后一个“1”,是指教学设计、ppt、教学视频、磨课心得、活动报道等材料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物化呈现。该活动精准锁定教师个体,发掘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性跟踪指导。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综合素养均明显提升。</p><p class="ql-block"> 本学期,工作室刘梦蝶老师被推荐参加全县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她首先设计和试教了一年级数学课《欢乐购物街—认识人民币》,发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但组织讨论时却存在一定困难。接着,她修改设计后邀请全校数学教师观课。随后,依据两人合作、简化课件、优化板书等建议重新设计教案并在平行班开展二次听评课。课上,学生普遍能够有序活动、深度探究。随后,主持人安排她到永兴镇唐庄小学、尉氏县第二实验小学磨课,深度优化课堂。在县级展示中,刘老师开展的多学科融合性学习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检测过关率达100%。县教研室史倩然主任评价到:“这节课是落实跨学科融合理念的生动范例,非常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 三、“双措并举”促进优质课堂再升级</p><p class="ql-block"> “群任务”与“任务群”各有侧重,二者融合更能发挥协同效应。“双措并举”是指基于因材施教理论和团队发展理论开展的综合性优质课打磨活动,旨在协调整体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关系。通过该活动,工作室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明显增强,教学风格鲜明的特色教师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 一次磨课活动中,工作室成员针对《欢乐购物节—认识人民币》一课是否引入分类活动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反方认为,新版教材未涉及分类知识,介入该环节会增加学生负担。正方则以关注学情、学习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建构等学习本质佐证观点。主持人因此要求全体成员同课异构该教学过程并标明设计理念。该活动促使教师聚焦分类问题精准提升设计能力,也为刘老师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p><p class="ql-block"> 实践中,工作室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如,教师教学任务重,线下研修时间不足;教育理论知识薄弱;教研能力弱的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理解不透,短期打造优质课堂任务艰巨等。因此,工作室在周末或工作日晚上利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教研,共读《新课标》、《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育》等专业书籍,组织成员一对一结对帮扶等,促进团队及个体课堂教学素养的双重提升。</p><p class="ql-block">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研修方法,助力更多农村教师站稳优质课堂,为乡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全力以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