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端午节清晨,我蹲在厨房门口看奶奶煮鸭蛋。青白色的蛋壳在沸水中翻滚,像一群不安分的小鹅卵石。"要煮多久?"我盯着咕嘟冒泡的锅问道。奶奶用筷子轻轻搅动水面:"急不得,得煮透了才立得住。"</p><p class="ql-block">教室里的风扇吱呀转着,数学试卷上的红叉刺得眼睛生疼。我盯着那道全班只有我没做对的几何题,铅笔在草稿纸上戳出一个又一个黑点。"别灰心。"林老师把试卷轻轻放在我桌上,"解题就像立鸭蛋,找到平衡点就能站稳。"</p><p class="ql-block">放学后我留了下来。夕阳把教室染成橘红色,我一遍遍重画着辅助线。橡皮擦屑在课桌上堆成小山,手肘下的试卷被汗水浸得发皱。第七遍尝试时,那条神秘的辅助线突然跃入眼帘——原来要在这里画一条垂直线!我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我鼓掌。</p><p class="ql-block">端午节那天,奶奶教我立鸭蛋。光滑的蛋壳在桌面上滚来滚去,怎么都立不起来。"手腕要稳。"奶奶苍老的手覆在我的手背上,"看准了就轻轻松手。"我屏住呼吸,感受鸭蛋重心微微晃动的韵律。在第二十三次尝试时,蛋壳终于颤巍巍地立住了,晨光透过窗户,在蛋壳上投下一圈朦胧的光晕。</p><p class="ql-block">期中考试前夜,我又梦见那些立不住的鸭蛋。月光像牛奶一样泼在书桌上,我蹑手蹑脚地爬起来复习错题本。那些曾经让我抓耳挠腮的题目,此刻却像老朋友般亲切。原来每道错题都是蛋壳上的一个受力点,记录着我摇晃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现在每当我遇到难题,就会想起端午的立鸭蛋。奶奶说得对,没有煮透的蛋立不住,就像没经过锤炼的知识总是不牢靠。那些在台灯下熬过的夜,草稿纸上反复推演的步骤,都是生活给我们的文火慢煮。当我们在一次次跌倒中找到平衡点,那些曾经让我们摇晃的困难,终将成为支撑我们站立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