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秦帝国符坚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优秀的皇帝,也是这一时期唯一能够统一中国的皇帝。如果符坚统一了中国,不但中国的大分裂时期将缩短二百年,而且以符坚的雄才大略和他秉承的民族融合共存的理念,中国将会迎来盛世,他本人也会与秦皇汉武齐名。然而历史不遂人愿,符坚堪比诸葛亮的谋士王猛过早去世,符坚在内部尚未稳固的情况下,没有采纳大臣们的意见,发动了淝水之战,以投鞭断流的优势兵力却打了败仗。以致中国历史失去一次最佳的统一机会,符坚也成为历史上令人无比惋惜的一个皇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可能对前秦这个国名,对符坚这个人名都比较陌生。因为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最混乱、最暴力、最分裂的时期,史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天天打仗,处处战争,政权林立,更替频繁,混乱不堪。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起,到公元589年杨坚建立隋朝止,历时369年,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这一时期又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四阶段。东晋十六国中的十六国是由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称其为五胡。十六国分别是: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两赵(前赵、后赵)、成汉、胡夏。符坚是氐族人,十六国中的前秦的第三任皇帝。</p> <p class="ql-block">符坚于公元351年发动政变,将荒淫无道、暴虐成性、杀人如麻的著名暴君符生逮捕处死。这一举措在当时可谓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今天我们仍要给他点赞。因为他除了暴君,伸张了正义,解救前秦国家于倒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符生残暴的程度令人发指,摘录《资治通鉴》中的部分报道:一,前秦丞相雷弱儿性情刚直,看不惯符生的亲信扰乱朝政,在朝廷上公开斥责他们。这些亲信就去符生那里进谗言,符生随即下令将雷弱儿以及他的九个儿子,二十七孙子全部处死。二,符生接见大臣时,锤、钳、锯、凿等残害人的刑具就放在身边,稍不如意就用这些刑具加害。他即位时间不长就有公卿、后妃五百多人被杀,有被截断腿脚的;有锯断脖子的;有拉断肋骨的;有剖开肚子拉出胎儿的,比比皆是。三,他因瞎了一只眼,对残、缺、偏、少、无、不全等字眼十分忌讳,因不小心误说了上述的字眼被杀掉的人数都数不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他滥杀之后,朝中立下功勋的故旧和世臣,以及宗亲姻戚所剩无几。朝中朝外鉴于符生的暴虐,都有叛离之心。于是有不少大臣秘密找到符坚,细数符生的残暴,希望他顺应人心取代符生。就在符坚犹豫之际,符生的一侍婢得知符生次日要除掉符坚的哥哥符法,遂告诉符坚兄弟。符坚不再犹豫,与符法率领部下数百勇士冲进皇宫,将符生逮捕后处死。在群臣的拥戴下,符坚即皇帝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符坚即位后一改胡汉对立的极端民族主义政策,让民族融合和平共处。他任命了很多汉人为官共治国家,其中被他称为诸葛亮的王猛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在王猛的辅佐下,符坚实施了一糸列改革措施。在中央,加强集权,整顿吏治,重用有才能的人。在地方,安抚百姓,重视农业,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轻赋薄徭,促进民生。同时提倡儒学,兴建学校,培养人才。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前秦实现了大治,成为这一时期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在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大增的情况下,符坚开始了统一北方的进程,过程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攻灭前燕:公元369年,前燕慕容垂因受排挤投奔前秦。苻坚趁机以王猛为统帅,率领大军进攻前燕。次年,前秦军队在潞川大败前燕军队,随后攻占前燕都城邺城,前燕皇帝慕容暐被俘,前燕灭亡,前秦势力扩展到关东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定前凉:公元376年,苻坚派军进攻前凉。前凉王张天锡率军抵抗,但最终因实力悬殊而失败,前凉灭亡,前秦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征服代国:同年,前秦军队又向代国发起进攻。代国在苻坚的军事压力下,内部发生分裂,代王拓跋什翼犍被其子拓跋寔君所杀,代国灭亡,前秦势力延伸到北方草原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苻坚还陆续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和割据势力,如仇池、鲜卑、羌等,最终统一了北方地区,使前秦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抵江淮,北至大漠,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强大政权。此时前秦的版图已达到西晋统一时的面积。</p> <p class="ql-block">公元382年十月,符坚认为:以前秦现在的强大,消灭偏安一隅的东晋应该象秋风扫落叶一样轻松,准备发动消灭东晋统一中国的战争!于是召开朝会,在朝会上提出亲征东晋的想法。没想到遭遇了多数朝臣的反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左仆射权翼认为晋有长江天险,君臣上下和睦,朝廷内外同心,不可轻易进攻;太子左卫率石越认为天象显示不宜南征;大臣苻融还提出天道不顺、晋国无衅、自己兵疲等三难。符融会后进一步劝说符坚:陛下优待鲜卑族、羌族、羯族人,让他们布满京城内外,这些人对我们有很深的仇恨,太子留守京城很难驾驭他们。符融还搬出王猛的临终遗言。随后太子符宏、符坚一向信任的僧人道安、符坚最宠爱的张夫人都规劝符坚不要攻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支持他出征的:秘书监朱彤就坚决支持苻坚出征,认为现在是千载难逢的统一时机。此外,慕容垂、姚苌等降臣降将也鼓动苻坚伐晋,其实他们并不是考量前秦的利益,而是希望在前秦出征过程中寻找机会恢复自己的势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终苻坚没有听从多数群臣的劝谏,执意亲率大军南下,淝水之战爆发。公元383年,符坚命符融率领二十五万步骑兵为前锋,自己率领六十多万士兵从长安出发。军队的旌旗战鼓遥遥相望,连绵近千里,可谓声势浩大,场景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符融率先攻取寿阳后,俘获东晋信使,得知退守硖石的东晋军队缺粮,随即派使者快马报告符坚。符坚随即率八千轻骑兵赶到寿阳与符融会合。到寿阳后,派东晋降将朱序去晋营劝降。孰料朱序原本是诈降,他到晋营后告诉谢石:面前的先秦军队只是前锋部队,大部队还在后面,如果大部队到达,东晋将无法抵挡。应该在他们大部队到达之前发动攻击,如果能挫败他的前锋部队,将丧失他们的斗志,有利最终打败他们。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派刘牢之率五千精锐奔袭洛涧,打败前秦把守洛涧的将领。谢石等各路大军水陆并进到达淝水战场,与前秦军队在淝水两岸对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玄派使者向符融说:你孤军深入,靠淝水列阵,难道要持久对峙吗?不如让你的部队稍稍后撤,我率部队渡过淝水与你决战,如何?符坚对符融说:我们稍稍后移,待他们渡到淝水一半时发动攻击,没有不取胜的道理。于是符融指挥士兵后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知这一后撤便不可收拾,没有办法停止下来。就在符融下令后撤时,朱序在军队高喊:秦军被打败了!士兵们不知就里慌忙向后狂奔。谢玄趁机率军渡过淝水,攻击前秦军队。符融策马巡视军阵,不料战马摔倒,符融也摔倒在地,被前来的晋军杀死,符坚中流箭后逃到淮河以北。秦军在后撤的混乱中相互践踏死伤无数,晋军乘胜追击,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苻坚因淝水之战失败导致前秦帝国迅速崩溃,统一的北方又陷入分裂。慕容垂、姚苌本是降将,符坚待他们不但宽厚而且信任尤加。符坚战败了,他们均反叛前秦或恢复故国或自立为王。姚苌自立后秦国王,于公元385年将符坚逮捕,逼符坚交出传国玉玺。符坚不从并怒斥姚苌,姚苌将符坚缢死。一代英主就这样黯然落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少有的兼具仁德与魄力的君主。他推崇儒学,重视法治,重用汉人王猛等贤臣,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努力构建一个包容的多元帝国。他胸怀抱负,志在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然而,淝水之战的失败让他的理想彻底破灭,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百姓再遭战火荼毒。这种从巅峰到深渊的剧变,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苻坚的崛起离不开汉人谋士王猛的辅佐。王猛在世时,以“治乱世用重典”的策略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帮助前秦迅速强大。然而王猛早逝(375年),临终前曾告诫苻坚“勿伐晋,先除内患(鲜卑、羌)”。苻坚未能听从这一关键建议,最终在内外矛盾爆发中走向失败。若王猛长寿,前秦的命运或许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苻坚的遗憾,在于他试图在乱世中通过宽容与融合实现统一,却未能平衡理想与现实。他的失败并非因为昏庸,而是因其过于自信、忽视隐患。若他能在王猛死后暂缓扩张、巩固内部,待后方稳固后,再选择时机进攻东晋,完全可以实现统一全国大业!</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把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号称东晋八万北府兵打败了前秦的百万大军。把符坚描绘成狂妄自信的君主(投鞭断流),把前秦军队描绘得不堪一击(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把谢安描绘成出神入化,似乎战场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所以他镇定自若、气定神闲,对弈间使百万敌军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我看来,淝水之战虽然以少胜多,但比例决不是八万打败八十万甚至是百万。前秦到达淝水的军队就是符融率领的前锋部队二十余万和符坚带来的八千轻骑兵。符坚是自信而没有狂妄,他急于统一中国,对东晋面临灭国,各方势力必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战力将大大提升估计不足。前秦军队不是被晋军打败的,而是由退转成溃导致失败的。古代通讯原始,秦军肯定存在组织不严、军令不畅的问题。前军向后撤,后面不知后撤的原因,被东晋诈降的朱序大喊:秦军败了!于是后撤变成了溃逃,造成了失败。至于谢安,我从《资治通鉴》中没看到他如何运筹帷幄,如何排兵布阵的报道,所谓镇定自若倒象故作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马光认为:符坚之所以国灭身亡,一是因为他治理国家违背治国之道。符坚每一次捕获造反的人,马上赦免他。使臣下对叛逆作乱习以为常,干险恶的勾当还心存侥幸,甚至被捕获了还可以不被诛杀,这样祸乱怎能停止。二是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每每获胜,逐步变得骄傲。而军队多次征战已显疲惫,骄傲的国君率领疲惫的军队,岂有不败之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符坚对人宽厚仁义诚心相待没错,但对反叛之人也宽厚仁义,这就错了。用人不疑没错,但对叛将赋予兵权用之不疑,这是大错特错。符坚的错误代价太大了!使中国的统一滞后二百年,使自己追求的事业毁于一旦,使自己的生命定格在48岁的壮年,怎不令人惋惜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