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快乐是一种我们非常喜欢的体验。评价一天过得好不好,我们会问自己这一天过得快不快乐。总结这一生过得好不好,我们也常喜欢问自己这一生是快乐多还是烦恼多。快乐,是我们对他人的美好祝福;快乐,是我们对自己的美好期待。过去,我认为每个人的快乐都是一样的,只要感到快乐就好,但今早读《打开心智》我才发现这是我的一种误解。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虽都能体验到快乐,但是快乐的层级却是有区别的。<br> 最简单的快乐是短时间内获得快感和愉悦感,即通过消费获得快乐,不需要付出任何行动和努力;高一级别的快乐是给我们长期稳定的满足感和归属感,这种快乐是需要付出努力、克服困难、获得回报才能体验到的创造性快乐;更高级别的快乐是能带给我们意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获得这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创造的基础上,通过输出,把它提升到较为专业的水平,点亮别人的盲区,帮助更多的人去接触它、了解它。因为快乐的层级不同,所以快乐带给我们的体验时间也不同。短时的快乐是消费级的,长期稳定的快乐是创造级的,而伴随我们终身的快乐是意义级的。由此可见,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我们,虽常常感到快乐,但是每个人的快乐级别和时间都是不同的。我们最唾手可得的快乐,便是——消费主义快乐。因为从使用一个东西的过程里获得快乐,没有门槛,或者说门槛比较低,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也不需要我们去练习技巧、不断提升。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学生们在刷手机短视频和玩手机游戏中能感到很快乐。因为他们玩手机时只需要手机轻轻地划一划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视频,再花点时间、精力,从超级简单的游戏开始玩起,就可以不断获得闯关成功和升级的快乐体验,自然能够从玩手机的过程中享受到很多的愉悦感。他们在玩手机的过程中,获得了为自己大脑“按摩”的机会,自然感到轻松和快乐。但是随着“快乐阈值”的提升,那些曾经让学生感到快乐的手机短视频和游戏,终有一天会让他们感到味同嚼蜡,到最后,获得的只能是无聊。更可怕的是,当学生的“快乐阈值”被调高了,即当他们开始沉迷于手机的世界时,他们便很难适应创造性的快乐了,如此他们便更容易在真实的世界中感到手足无措,感到空虚,对真实世界的一切都不关心和在乎。为了防止学生掉入“消费式”的快乐中,家长肯定得尽到监管手机的职责,学生不能从轻而易举地玩手机中获得快乐时,便会从其他渠道获取快乐。学校和家庭要做的便是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体验到创造性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回报,学生最开始都是愿意付出努力和行动的,关键是一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解决了困难,而一部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没能解决困难。能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是学生能否获得回报,能否体验到快乐的关键。但,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态度却有较大的差异,部分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学习时遇到困难选择和孩子一起解决困难,而部分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学习时遇到困难却无意中站在了困难的一边,让孩子更无力解决困难。在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因为自己付出努力、解决困难、获得回报,从中体验到了创造性的快乐,这种体验会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克服更多的困难,这类学生将越学越有劲,越学越优秀;一部分学生则因为自己付出努力后,仍然解决不了困难,没有或少有成功的回报,因此从中便不能体验到快乐,久之就会对自己灰心,甚至错误的归因为“努力无用”,渐渐地便不愿意再去努力、尝试,一旦在消费式的快乐中尝到甜头,便难以自拔。因此,作为老师或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及时发现孩子的困难所在,并及时的给予帮助、指导与引导,想方设法地让孩子经历困难后并成功地解决困难,获得积极回报,让创造性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一个良性循环,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更高级别的快乐,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可以可以地引导体验的,比如学生写得优秀周记,老师在班中当作范文朗读,简要点评其优点及可以学习的地方,则是在增强这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当他作为好榜样影响到身边同学的时候,写作的意义对他来说就大不相同了,而他从中体验到的快乐,与前两个级别又是不同的,这种体验会激发他不断地超越自己,以帮助和引导更多的同学。<br> 快乐的层级是不同的,不同层级的快乐又反过来刺激并影响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如果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多行动,多付出,多奉献,多总结,多提炼,那么我们就更容易从简单的消费式快乐中抽离出来,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秉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理念,当我们自己成长后,帮助学生体验更高级别的快乐则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会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