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们的青春

暖暖

<p class="ql-block">💁认识薛亮平,要追溯20多年前,那时我初来河津学习并有幸留此工作。对一个外地人举目无亲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偶尔写写小文章,自娱自乐。河津撤县建市后有了《河津日报》,了解河津也是从一张报纸开始。特别是日报中的副刊部分,最吸引我的眼球,副刋属于纯文学。我和那些作者虽未谋面,但有一种亲切感,只因大家喜欢文学。薛亮平,就是其中一位作者。她有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铭记:“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了稷山师范。”中考全县第一名是什么概念?我俩年龄相仿,我很清楚那个年代考上中专,都是学霸级的学生,考上中专相当于考上名牌大学。这一句话让我记住了她--薛亮平,记住了文章作者名字前的单位,她是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第一次相见是在2002年报社组织的“龙门广场竣工一年间”的征文领奖会上,在聚餐桌上我和亮平有了第一次的语言交流,“薛老师,我常在报上读你的文章,写的真好!“你就是暖暖,认识你真好……”就这样我俩算认识了,初次印象:如江南女子,小家碧玉的模样,眉眼都是笑,说起话来吴侬软语。她是我第一次参加河津文学笔会认识的第一位文友。</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同住一个城市,交情也只仅限于文友。那时候没有什么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都是各忙各的,唯一见面的机会也仅限于报纸文章上看到彼此的名字。有一天,在单位对我关心照顾的大姐愁眉不展,一问才知,原来是她想让孩子转到市区上小学。我想到了亮平,当时她已经在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导处任职,我打听到她的电话号码后,想找她走个后门,在电话里我先把孩子的优秀夸了一遍,然后问她是否能让孩子入她的学校。她一听只是说了一句:明天你带孩子来考试,正好还有几个插班生,我们择优录取。我一听心凉了半截,又一想也对,都想往城里好学校塞,不考才怪呢!我对孩子说要考试有信心吗?小家伙很自信的说有!大姐也说只要学校不刁难,咱娃就没有问题!第二天小家伙穿戴整齐和我来到学校,正好见到亮平在校门口迎接插班考试的学生,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她一袭干炼的裙装,头发烫的小波浪,精神饱满。见到我,眉眼笑意地打招呼,一见到我的孩子,眉角上扬,拉过孩子端祥了一下,说道:多精神的小伙子,你准备好了吗?孩子一见陌生老师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胆怯,脸不红心不慌地说:老师,我准备好了!我见状也放心了六分,对亮平说:孩子交给你了,一定要让孩子上你的学校!亮平拍着我的胳膊说:你可没孩子自信,你看孩子多阳光,考试仅是一个测试,没那么可怕!我想也是,我对孩子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下午上班的时候,她给我打来电话高兴地说:你送来的孩子考了前三甲,非常优秀,开学带孩子来入校。我一听高兴地说:谢谢你,明天我去你家给你送些好吃的!她一听急了赶紧说:千万不要,只要孩子优秀,咱们做父母的就是最大的快乐幸福。这个孩子如今也是大学生村官,多年之后我提起这桩事,她思索片刻还是那句话:孩子有出息,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当然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继续读报,我在报纸又看到她的一篇文章写到:我拉着平板车,把自己出书版的书籍拉回来……我一看到这条信息,就想讨要一本来阅读,当时她也答应我了,可是不久我离开河津到外县居住,这条友谊线也就断了。我一直想阅读这本书,想着亮平是如何编辑人生第一部书,那里面一定有我不知道的故事。这一想又是多年过去了。忽儿有一天我通过市媒体电台又听了她的名字,她组织孩子们积极参加电台的“我爱诵读”节目,让孩子走进直播间,走进文学天地。我静静聆听她诵读的《再别康桥》,聆听她对当下教育的专访。听声如见人,真是好久不见,我们别来无恙!</p> <p class="ql-block">🌿2年前,外县居住的我与河津文友又联系上,找回了组织。在一次文学会议上我遇见亮平,一个热情拥抱,找回了久违的友情温暖。我一开口便是讨要她多年前出版的书,她先是一愣即儿又说:你还记得那本书?我得给你好好找找。就这样兜兜转转快二十年了,我收到她的《我选择了校园》,封面是初春的春枝,绿意盎然,每片叶子都闪着光芒。坐在返程的火车上,我从包中取出书籍,指尖摩挲着封面每片叶子,岁月故事在书页间徐徐展开,一路带着我走进她的生活中。书不厚一共才130页,分了8个小篇章。她的文笔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精美的语言做铺垫,没有太多生僻词,就是一个静静讲述,如在阳光午后小茶桌边,煮水,温杯,沏茶,品茶,茗香悠悠,苦而回甘……</p> <p class="ql-block">👩‍⚕️一个土出土长的西磑农民的女儿,从小心有梦想,不甘落后,在校努力学习,在家帮衬父母农活劳做。我命由我不由天,逆改人生,在她17岁时以全县中考第一的成绩考入稷山师范,跳出“农门”,从而走上三尺讲台。岗位上的她敬业勤勉拥有了:模范教师,电教能手,优秀辅导员,三八红旗手等等荣誉称号,教学文坛笔耕不辍,屡次获奖。翻开扉页,有原主管教育的郭建立副市长的美赞“心似玉璞,泽润桃李”和原教育局薛增焕局长作的序,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教育队伍中人才的尊重和鼓励。我轻轻翻页,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带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我看到她在缤纷校园的荣幸感,一个对职业无怨无悔并为之努力创造奇迹的精神,读到了她对三尺讲台教学的探索性,讲到了她对现状教育的审视……</p><p class="ql-block">📃一页页文章从我手边翻过,我看到一个教育者的思考,在教育路上怎样去“如琢如磨”的去开发教学,让每个学生爱上课堂,怎样建立师生友好关系,怎么俯下身子和孩子们成为知心朋友,让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教育事业一直在路上,当大家都在说学生难教育,差学生没法管,教师不好当时,亮平反而在教坛干的有滋有味,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开发利用好教学资源,互助互学,以学生为本,不放弃每个学生。虽然这些文字都来自于20多年前的这本书中,今天我到这些理论,依旧认为可以当作教育范本供年轻一代的教师参考学习。亮平在外是一位教师,在家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内心深处的爱,一份留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另一份倾注在一双儿女身上,陪他俩读书,放风筝,游风景,讲人生。生活没有完美,烦恼妈妈和开心妈妈在矛盾中生存,在矛盾中斗争,她要为学生负责,就不能有太多时间管孩子,这边赶时间送孩子入园那边赶时间上讲台,这边赶时背课改作业那边又赶着烧煮浆洗……学生和儿女都是嗷嗷待哺,那时的她生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看到“至爱亲情”章节时,我心有戚戚,每一个职业女性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时,一直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孤身奋战时,精神上的折磨身体上的痛疼,只恨当初不应该。还好一切的苦,一切的难,一切的痛,在时间中一点点消磨,一点点倾注笔端变成文字,变成回忆……</p> <p class="ql-block">📚合上书,窗外梧桐叶绿意盎然,斑驳的光影通过窗棂轻洒书面,大自然生命希望的绿和书面绿叶交相辉映。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从青丝年少到两鬓染霜,由妈妈成功晋级为奶奶,当年的小棉袄,皮茄克都已有自己的心仪生活。当年写书出书的初衷,是自己对另一个自己的鞭策和鼓励。今天此书依旧献给平凡的自己,致敬我们逝去的青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