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随旅游团参观了勐焕大金塔。勐焕大金塔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东南部孔雀湖畔的雷牙让山顶,是一座八角四门空心佛塔,塔高约76米,塔底宽50米。该塔具有南亚傣王宫建筑风格,外观金碧辉煌,内部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观音菩萨等佛像。这座雄伟壮观的佛塔,不仅是芒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不仅是游客的必打卡地,更是傣族人民心中的圣地,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孔雀湖畔的雷牙让山之巅。 据传,释迦牟尼在其生前的一世中,曾化身为金鸡(阿鸾),栖息于雷牙让山之上。自佛祖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弟子中的一位尊者“召罕大”(阿罗汉)为了弘扬佛祖的教诲,亲临雷牙让山进行修行。为了让“召罕大”拥有一个清净无扰的修炼环境,山间的野草与荆棘仿佛感应到了神圣的气息,纷纷自动退避,因此,这座山得名雷牙让山,寓意为“野草退让之地”。随后,人们在此山之巅建造了一座佛塔,使之成为自古以来备受尊崇的佛教圣地之一。 遗憾的是,原雷牙让山佛塔和芒市勐焕大金塔分别毁于1942年抗战时期和1966年文革初期。新世纪初的2004年,当地政府决定将雷牙让山佛塔与勐焕大金塔这两塔合一重建,并定名为勐焕大金塔。同年6月,勐焕大金塔破土动工,2006年5月,勐焕大金塔举行了赏塔敬放舍利子仪式,2007年5月,主体工程竣工,并举行了开光加冕大典。从此,新的勐焕大金塔其历史融合了神话传说、近代劫难与当代复兴,成为了芒市“黎明之城”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核心。它既是傣族文化的精神象征,也是中缅边境地区宗教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首先围着金塔外围的东南西北门游览了一圈。周围的三戒神、礼仪神、和谐神、雷公、人面金鸟舞神、琴神、功德记录者、文化女神、大力天神等神采奕奕的雕塑,激发了我们了解傣族文化和佛教的浓厚兴趣。作为佛教圣地,勐焕大金塔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在傣族村寨,佛塔奘寺比较普遍,它作为傣族信仰佛教的一种文化象征,与傣族村落和亚热带的大自然景色构成和谐统一的优美风光,勐焕大金塔便是其中的典范。 游览完外围后,我们脱鞋步入了大殿,2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四尊4米高的汉白玉佛像以“十字”方位镇守四方。东面的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掌心向上作“无畏印”,佛衣褶皱如行云流水;南面的观音菩萨手持净瓶,柳枝滴落的水珠竟以水晶雕琢,在光影中折射出七彩虹光;西面的药师佛手持药钵,钵中盛放的“不死甘露”实为缅甸红宝石镶嵌;北面的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里藏着傣族谚语“心宽自是极乐国”的深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未能登临第二、三层。从外表看,第二、三层各建有小塔8座,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精美的花瓶塔。 游览大金塔,不仅是一次对传统建筑的欣赏之旅,更是一场佛教雕塑艺术的盛宴。在这里,能够亲眼目睹气宇轩昂的大象雕塑、慈眉善目的菩萨像,以及生动逼真的金鸡啊鸾雕像。在这里,既能欣赏到精美的佛塔建筑,还能体验聆听到丰富的佛教文化和传奇故事,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内心净化。总之,它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宗教和旅游价值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它不仅是宗教符号,更是傣族文明的基因库,将佛教信仰、建筑智慧、审美哲学熔铸成的一座立体史诗,让人流连忘返。 下山时,回望在落日余辉中的金塔,突然想起殿内壁画上的一句偈语:“金塔不语,照见千年。”这座用黄金与信仰浇筑的圣殿,早已超越了宗教建筑的范畴,成为傣族人民的精神图腾。当我们的车轮声消失在盘山公路的转角处,塔顶的铜铃仍在风中轻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供奉在神龛里的偶像,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