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彩的美篇

郭生彩

<p class="ql-block">四十而不惑——《我的城市,我们的家园》之八</p> <p class="ql-block">四十而不惑”——大同产业发展论纲 牛劲/撰稿 水中月/作图</p> <p class="ql-block">一、开篇的话</p><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三十而立:大同前三十年奋斗历程》中已经得知,到1979年大同已有了工业化的坚实基础。从行业布局来看,大同市作为中国资源型城市已经成型。煤矿建设以及煤炭产量成为各级领导关注的重点,它的经济效益、铁路外运量、公路外运出省量,以及供应出口,成为省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加上钢铁等重工业产业的兴起,大同被冠以煤炭重化工基地,真是闻名遐迩,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现在,面对接踵而来的后四十几年的变迁,再考察我们的发展路径,我们惊讶地发现,现在所作的一切似乎有悖初衷,力求摆脱依赖煤炭的传统路数,拚力转型,重构路径。大同的业界人士,正从战略逻辑、执行效果及可持续性三个维度进行艰苦的探索,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清醒转型,以全部热情与智慧,力图使大同走上一条艰实创新的路子,这一切,算得上一个时代的气象,分明有一种喷薄跃动的进取意识。因此,我还是喜欢用孔夫子“四十而不惑”的老话,来概括大同人的雄视高远,以及上上下下的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二、转型期间的探索</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企业向来是沿着两条平行线前行的,一条是主管部门控制的,专门传达、布署上级的指示及意图,保证企业的政治方向永远正确;另一条是厂矿运行规律,包括正常的生产秩序,成熟的工艺路线,以及设定的生产任务。大同的企业并不例外,它们在上级指引下,该干的一定要干,调整领导班子、清产核资、整顿企业、工业学大庆、经营承包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制等安排,力图使深陷于市场竞争的企业摆脱困境,维持发展,继读为国家多做贡献。从1980年到1991年,大同存有央企38个;地方企业612个,其中省营企业9个、市营企业128个、区营企业118个、城镇街道工业122个、农村乡镇工业106个。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总的经济政策是“抓大放小”,而大同这些市营企业恰恰都处于“放小”的范畴,而且总的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市属企业:1991年,盈亏相抵后,亏损574万元(一574)。这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规模清产核资以来,国家不再通过财政渠道增补企业资本,许多企业的通病。企业所需资金,除了少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可以在税后利润中按规定提取一定的生产发展基金以外,多数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尚难做到,根本谈不到靠自身力量运转,企业只能设法去谋求银行贷款,甚至是靠向本企业职工集资借款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但银行向企业放贷,按当时的政策规定,则要求贷款方自己首先解决30%以上的资本金量才可施行。而且,靠贷款上项目,成本居高不下,摊子铺得越大负债越多,实际情况是,不上技改项目是等死,上了技改项目是找死。云冈瓷厂倒闭完全是被债务压垮的。大约在1996年11月,上级有关部门同意大同酒厂与云冈瓷厂进行公司化改组筹备,1997年4月30日正式挂牌。一个是“山西大同云冈陶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另一个是云冈啤酒(集团)公司。但两家企业均未有赫赫扬扬的热闹景象,陶瓷公司从1998年亏损,1999年10月停止生产,2002年由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佈破产。云冈啤酒公司也在2001年进行了改制,变成股份制企业。破产的还有云蕾针织厂等多家企业,最数综合食品的倒闭令大同人心生块垒,原来这个厂在大同人心中早有一种文化空间——这是1921年设立的蛋厂,它的产品是出国销售的。谁料到忽啦啦地倾覆倒下?而今,在烟雨凄迷中,只剩下一抹淡淡的记忆!至2023年,大同市的国有企业(包括市属国企)和集体企业的数量较改革开放初期已大幅减少,真乃是世事如棋,不可逆料。企业的运作远不是人力可以操作的。它有一条轴线,那就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而市场只有去争夺才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现在看,仅存的都算是有能力挺立的企业,都是跌爬滚打中没有输掉的好角色!市属国企主要集中在能源(如煤炭、电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同煤集团(现晋能控股集团一部分)虽无法呈现往日的热闹,但仍是重要能源国企,而且已进行了重组。 市属国企如大同市供水集团、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类企业仍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p><p class="ql-block">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如能满足市民需求,改制为股份制或民营的企业还能存活,因为大同毕竟还有几百万人口!它们主要分布在轻工、商贸等局部领域,规模虽小,但不可或缺。从大同市统计资料看,存续的纯集体企业可能不止百家,我们还可见证劳动者那些宵旰操劳的身影,在生存考验中,该是何等忠厚与疲惫!</p><p class="ql-block">真的,大同人面对老企业的颓覆并未怨天尤人,而是自觉地把产业转型当作一门功课,用心学用,为逐步构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p> <p class="ql-block">三、正在施行的路数</p><p class="ql-block">1.传统产业的升级势在必然。去产能与整合的任务,永远不可懈怠。必须以清洁化与智能化的种种措施,推动煤炭开采和利用的绿色化目标,发展煤化工产业。</p><p class="ql-block">2.在制造业/轻工业中,要注重装备制造与新材料开发。晋能集团布局的光伏组件制造,是新能源开发的成功尝试。 </p><p class="ql-block">3.要集中精力抓住区域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机械配件、建材、铜器、活性炭等,要依靠质量固守市场。同时,要通过文旅渠道,逐步扩大其消售规模。利用大同光照优势,发展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p><p class="ql-block">4.在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方面:引入数据中心,打造“华北算力节点”,承接京津冀数据需求。</p><p class="ql-block">5.文旅产业已经崛起,必须继续完善服务体糸,依托云冈石窟、悬空寺等文化遗产,以及老城风物,发展文化旅游,让大同文化有其生存空间,让旅游者品尝到清新闲适的意趣。文旅收入这几年,年均增长10%以上。康养产业结合气候优势发展避暑经济、开发养老地产。推动“文旅+康养+生态”综合发展,打造晋北中心。</p><p class="ql-block">6.发展现代农业与特色食品产业,打造“大同好粮”的品牌。</p><p class="ql-block">7.最后一点,要抓好可持续性挑战的深层解构。以人才悖论这一角度而言:数字经济岗位空缺率23%,高校毕业生外流率61%。要制定措施,吸引外地人才,以适应未来挑战。这就需要构建文化生存空间:"订单式职教+股权激励+低成本创业"的留人生态系统。人才多了,才有可能抓好数字经济,服务京津冀数据存储与算力需求。</p> <p class="ql-block">四、简要结语</p><p class="ql-block">大同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从“煤都”逐步转变为多元产业支撑的城市。尽管转型仍需时间,但清洁能源、高端制造和文旅已成为新增长极,未来发展潜力较大。</p><p class="ql-block">在大同的城建历史上,2008年之后的六、七年间,是大同人愿意提及,绝无仅有的岁月,那些轰轰烈烈的日子足可载入史册。一是重新制定了城市建设规划;二是耿彦波市长开始实施名动中外的一轴两治的治理方案;三是全国古城会议,在大同举行,大同成为第九个古城!四是耿彦波离开大同去履行新职时,大同人不仅含泪挽留送行,充满了狂热的深情;还有后继者踏实的努力与接续!在大同人心目中,他们绝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而是大同人的组分,与“我”同欢乐,共患难,成为千年古城新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当然,城市与产业的关系,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动态共生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光有舞台而无人唱戏是不中用的。这就是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而只有连在一起才是风景!因为城市与产业的关系本质是“空间”与“经济”的辩证统一。是舞台与演员的共生关系。城市兴旺,产业势必活跃,反过来,产业同样会带动城市发达。俗话说,花动一山春色,也因此,产业才会秀出城市的青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