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山潘氏千年文化沉淀

凯文Photo

<p class="ql-block">瓜山村因山形似瓜得名,瓜山潘氏是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可追溯至唐代,银青光禄大夫潘文震是始迁祖,历经千载繁衍,子孙遍布全球各地。</p> <p class="ql-block">瓜山村位于闽侯县南通镇。据明代《闽都记》记载,因三座山峦分脉延伸而下,形如瓜字,故名瓜山。潘氏在此定居后,形成村落,并保留古宅、宗祠等遗迹。</p><p class="ql-block">村中的古街道有上百年历史,两旁是古朴的房屋和商铺。赭黄色的土墙,熙熙攘攘的行人,还能感受到百年前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村边有一条古驿道,以潘氏宗祠为起点,在深山绵延十几公里,直抵青口镇南阳村。古驿道建于北宋初期,是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一代又一代的瓜山人,在这里留下南来北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瓜山村青山连绵,古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瓜山潘氏的始祖是潘文震,籍贯河南光州固始,五代时期随王审知入闽,辅佐其推行保境安民政策,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唐光化三年(900 年),潘文震定居福州闽侯南通,瓜山成为福建潘氏的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潘文震入闽后,在兴修水利、垦荒办学等方面政绩显著,主持开垦农田、疏浚河渠、建造桥梁(如福州文震桥,又名问政桥),开发平洋沙洲,设立学馆,聚徒讲学,传播中原文化,促成福州文儒之乡的形成,《福州府志》(明万历版)对此有记载。</p><p class="ql-block">潘文震约 920 年卒,葬于福州潘祚边,其墓园碑刻称 “宋银青光禄大夫”,系宋代追谥所致。</p> <p class="ql-block">潘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历经二百余年风雨沧桑,至1767年因年久失修而移址重建,是潘氏族人祭祀先祖的重要场所。宗祠建筑风格古朴肃穆,以潘氏宗族文化为核心,承载着家族深厚的历史和情感价值。</p> <p class="ql-block">潘氏古宅,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三座相连的宅院组成,也称“瓜山三座排”。三座宅院结构基本一致,均为三进三天井结构,横向的三条走廊将三座宅院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瓜山三座排是闽侯保存最完好的古宅之一,雕饰精美,展现了清代闽地士绅家族的民居特色,至今仍有潘氏后人生活在宅院里。</p> <p class="ql-block">潘氏家族注重教育,宋代学者潘柄(字谦之),曾师从朱熹,著书立言,成为理学大家,人称“瓜山先生”,著有《易解》《尚书解》等,南宋诗人刘克庄曾作《挽潘柄》诗,纪念瓜山先生。家族还设立义塾、书院,培养大量科举人才。</p> <p class="ql-block">瓜山潘氏家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始祖潘文震是银青光禄大夫,潘柄是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潘氏宗祠和古宅体现了家族的兴盛,分布各地的后裔则共同构成宗族的历史脉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