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86872163</p><p class="ql-block">图 / 文:王天鹏</p><p class="ql-block">音 乐:网 络</p><p class="ql-block"> 春末夏初之际,我们登上了营口西炮台。</p> <p class="ql-block"> 营口西炮台原名营口炮台,坐落于辽河入海口左岸,由于地理位置处于营口市的西郊,人们都称它为西炮台。</p><p class="ql-block"> 营口 西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于光绪十四年竣工(1888年),是清政府兴办北洋水师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是东北地区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 1963年,营口西炮台遗址被列为辽宁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6年,营口西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1年在对营口西炮台遗址进行清理时,发现了铁炮、炮弹,洋枪子弹、石筑墙夯具,青砖、柱础、滴水、瓦当、瓷罐、瓷碗、瓷盘、銮铃等文物近百件。</p> 炮台的全部建筑由护台地、壕、围墙、炮台、洞门、蓄水池、吊桥、营房、军械库、火药库、哨楼、防潮坝等组成。整体形如只东飞的大雁,主体呈凸字形,占地约6万平方米。<br> 大炮台居中,台高8米,分两层,台顶四周筑有矮墙,高2米,宽1米多。墙下周围设炮眼八处。炮台东有一条坡道,直达台上。顶围墙外有1米多宽的马道,以做回兵之用。<br> 大炮台左右各有一座小炮台,围墙周长约800多米,内有平坦马道,比外围墙低1米多。 炮台有三个洞门都在炮台东面。东面围墙开三个洞门,正中的最大,设在围墙外凸处,两侧各开一个小旁门。<div> 炮台正门“西炮台”<br> 炮台侧门“奋威”<br> 炮台侧门“振武”<br></div> 围墙院内有驻兵营房200余间,有食堂、蓄水池、军械库。南北围墙上各有哨楼,大炮台上也有一哨楼。<br> 据介绍,炮台上置有口径21厘米的铁炮2尊、口径15厘米的铁炮4尊、口径10厘米的铁炮4尊、三楞铜炮6尊、洋装炮36尊。经考察,这52尊炮都是当时中国江南制造总局兵工厂光绪八年造和德国兵工厂造。炮台配置这些大小炮不仅能纵射辽河下游河身,也能向东、南、北三面陆上射击。 <p class="ql-block"> 营口西炮台在1882年的建成,也就是清朝的中晚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也是割让土地最多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此时清朝的当权者是光绪皇帝,在这一时期,还出现过很多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之中,营口西炮台的身影就在其中。作为重要的海上防御工程,西炮台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第一场战役为甲午中日战争。正是这场战争,世界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在这场战争之中,大清王朝的军队曾经在这里狙击日本军队的进攻,日本想要占领西炮台,清政府让人率领士兵利用五百发炮弹猛击日军,日本因此没有得逞。由于清朝的科技实力远远落后于日本,西炮台还是被日军攻下,营口失守,日军将炮台与房屋等建筑进行破坏,仅仅留下了西炮台的基座。</p><p class="ql-block"> 除了甲午中日战争之外,西炮台还参加了日俄战争,西炮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添置的了巡逻船队,也在俄军占领西炮台之后都被摧毁。</p> 海防炮台,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海防工程屹立在祖国的海疆,见证了铁与火的历史。它厚重的身躯里贲张着一个民族沸腾的血脉。中国近代炮台的历史书写着悲壮、昭示着不屈,岁月虽然已经风化了满目疮痍的遗址和铁锈斑斑的炮身,但是民族精神永存。 <h1> 牢记海防历史,感悟家国情怀。</h1><div> 我们敬仰那些在历史的征途中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缅怀那些在民族抗争中甘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不会忘记民族曾经经历过的屈辱、苦难和不堪,更感怀我们的先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屈不挠执着的探索和前进。<br> 西炮台遗址作为中国近代海防百年沧桑的见证者之一,不仅仅只是为了旅游价值而存在。他代表了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世人清楚地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为下一代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