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城半日游》记

余登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日郎云康、曹幼芳开着自驾车,带着我们俩,上午游了许家山石头村,下午来到宁海县城,游玩了《十里红妆*文化园》、《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宁海古县城西门城楼》。晚上还有一站是岔路镇的《上金财神谷景区》。</p> <p class="ql-block">101、《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文化园概况》介绍:</p> <p class="ql-block">地铺红地毯,柱挂大灯笼,十里红妆文化园沉醉在喜气洋洋之中。</p> <p class="ql-block">  红妆文化园以红色为基调,处处洋溢喜庆的氛围。新娘子红色高台踏上来,大红凤冠戴起来。</p> <p class="ql-block">《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位于浙江省字波市宁海县跃龙街道,占地78亩。在2018年9月26日开始试营业的。文化园建筑是由宁波博物馆设计师王澍先生设计,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整个建筑风格独特创新,外墙采用石头干砌,屋顶使用青砖立砌,屋面为人字型无梁空心楼盖,墙体都采用老砖瓦片,尽显古韵之风,是宁海县地标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文化园设置九个展厅》分别是:1.百世流芳*红妆;2.十里迎亲*婚嫁</p><p class="ql-block">3.洞房花烛*红鸾;4.千年情缘*卧榻;</p><p class="ql-block">5.鎏金溢彩*妆奁;6.衣香鬓影*女红;</p><p class="ql-block">7.非遗传承*技艺;8.坐具陈设*起居;</p><p class="ql-block">9.婚书契约*信物等。</p> <p class="ql-block">102、《百世流芳*红妆》“十里华章女儿梦,千年风情文化园〞。走近宁海,钩沉古越风情,品味江南婚俗画卷。</p><p class="ql-block">宁海置县于西晋太康元年(280)迄今己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间名人辈出,国学弘扬,婚嫁礼俗尤为周详,大有“江南韵味,宁乡毕集”之概。而十里红妆是其灿烂文化精粹中之明珠。2006年“十里红妆”婚俗入选国家级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扩名录。</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十里红妆婚俗是宁海特有的传统婚俗,也是国家级非物质的历史文化内涵。“十里红妆”名称的由来与古时嫁女的隆重场面有关,富家千金出嫁时,嫁妆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红妆物品应有尽有,十分壮观,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婚姻的重视以及对新婚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十里红妆*婚娶迎嫁》仅是婚姻仪式感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婚俗内涵还是在“三书六礼”全过程。何为三书六礼?</p><p class="ql-block">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1.“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2.“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3.“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p><p class="ql-block">聘娶婚由六礼组成,分别为“1.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2.问名——是女方家同意后,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诉男方的媒人;3.纳吉——是男方将两人生辰八字占卜得了吉兆,双方互通婚书;4.纳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聘礼;5.请期——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量结婚的日期;6.迎亲——新郎在傧相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新娘到夫家成亲。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经过这六道程序才能结成夫妻,否则就是礼不备。</p> <p class="ql-block">103、《十里迎亲*婚嫁》这里说的是十里红妆的场面,其实:“纳征之礼”是婚姻的关键(过去没有官府印制的结婚证)。《唐律疏议》即曰:“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只要行了纳征之礼,婚姻就算敲定,无说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悔婚。若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彩礼;若女方悔婚,则必须返回彩礼。纳征之礼意义重大,千百年来久传不衰。</p> <p class="ql-block">《万工轿》</p> <p class="ql-block">《万工轿》轿顶木雕的“八仙过海”雕刻得那么精致。</p> <p class="ql-block">《婚嫁娶亲队伍》这支气势恢宏的“婚嫁娶亲”队伍,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十里红妆的壮观场景:喜牌,婚车,穿箱杠,红橱,酒担等,抬的抬,挑的挑,浩浩荡荡,蜿蜓前行,新郎倌,新娘子,媒婆,轿夫,挑夫形色各异,皆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嫁过来,八人大轿抬进来》十里红妆是宁海婚嫁民俗风情的展示,也是当时社会繁荣的见证,更是社会经济情况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104、《洞房花烛*红鸾》</p><p class="ql-block">迎亲的礼俗有那些?</p><p class="ql-block">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从此荣辱共享。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记,掷盏并花冠于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如今现代人的婚礼也可看到用葫芦的二瓢盛酒,以及喝交杯酒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洞房》为什么叫洞房?我孤陋寡闻,只好问百度,答曰:洞房本义为深邃,私密的洞穴,来历可追溯至上古洞穴居住与婚姻制度的变革。主要包含三大渊源:1.源自于尧帝与鹿仙结合的山洞传说;2.由黄帝推行一夫一妻制形成的洞穴婚姻现象(即私密的空间);3.经唐代诗词的演化,确立洞房为婚姻的意象。</p> <p class="ql-block">《中堂场景》:树德堂。</p><p class="ql-block">洞房昨晚停红烛/待晚堂前拜舅姑。</p><p class="ql-block">古代的客厅,称为中堂,大户人家的厅堂又称“中堂”。是会见宾朋,长幼教谕,日常三餐,举行家庭祭祀和喜庆活动的场所。传统厅堂的陈设讲究,严格有序,中规中矩,以人正厅中轴线为基准,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摆放,家具,楹联,匾额,挂屏都以中轴线对称布置,营造出庄重高贵的气派。(树德堂为堂名)。</p> <p class="ql-block">《拜堂》是传统婚姻礼仪过程最重要,最隆重的大礼。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是在中堂举行,故称“拜堂”。拜堂礼仪庄重,焚香,燃烛,奏乐,鸣爆竹,夫妻依序行九叩之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成夫妻,传统称为《拜堂成亲》。</p> <p class="ql-block">《洞房》本意是私密的空间。缘源来自远古的传说,山西射山神话中有:尧帝与鹿仙在山洞成婚,洞顶神火映照成景,形成最早的洞房意象;《黄帝改革婚俗》在母系社会中是群婚制,在向父系社会配偶制转移中,黄帝因见独居洞穴家庭而受到启发,推行洞穴封密式婚姻,将新婚男女送入石砌的洞穴居住;《文学意向的强化》将洞房两字入诗,至唐代形成固定婚俗的意象。文人通过“洞房花烛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友,久早遇甘露”等描写,把洞房空间转化为承载婚俗美学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树德堂》成亲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来,在中堂向公婆敬茶,以示孝道。唐朝诗人宋庆馀有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p> <p class="ql-block">《中堂场景》</p> <p class="ql-block">105、《千里情缘*卧榻》</p> <p class="ql-block">凤冠、绣服、绣被。</p> <p class="ql-block">《千工床》</p> <p class="ql-block">《千年情缘*卧榻》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婚床,如千工床,小姐床,罗汉床等,体现了古代婚床在红妆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承载的千年情缘。</p> <p class="ql-block">《藏品展示》文化园大收藏了花轿,婚床,箱柜,房前桌椅,梳装奁,等十里红妆藏品3000多件,通过展品图文介绍,现场解说,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等表演手法,生动形象地再那浙东地区特有的婚嫁习俗和地方文化,让游客能近距离欣赏到这些精美的红妆物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万工床》</p> <p class="ql-block">《雕花樑床》</p> <p class="ql-block">《罗汉床》</p> <p class="ql-block">《闺房》“凝定走香奁,对镜贴花黄”</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闺房指古代大户人家女子出阁前的住所,是女子坐卧起居,修炼女红,研习诗书礼仪,静修深养的地方。古人又把“闺房”称作“香闻,把女子末婚称为“待字阁中”。富贵人家会为女儿建造专门的小姐楼,楼上便是闺房,传统的闺房极具私密性,女子一旦进入闺房,便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生活的必需品由丫环送达,只有女性的亲眷才能进入,就连雄性的蚊子也不能进入。</p> <p class="ql-block">清代《万工床》简解。就是一间二十六平方的大房间(长有6.6米,宽有3.9米,高有3.18米)。</p> <p class="ql-block">106、《鎏金溢彩*妆奁》中的生活起居用品脸盒.、脸盒架、各类木桶、脚桶类用具。</p> <p class="ql-block">《流金溢彩*妆奁》宁绍平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勤劳而有智慧的古越先民,便演化出别具一格的红妆文化。</p><p class="ql-block">红色是汉族婚礼喜庆的第一主题,是中国婚俗中约定俗成之喜色,家征着红义,吉庆,幸福,华贵,美滿。宁绍地区的红妆都是用泥金朱漆。泥金彩添和朱金本雕信是宁波传统手工技艺,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单漆等工艺于一身,朴素,优雅而不失富丽。</p> <p class="ql-block">床,壁屏。</p> <p class="ql-block">木花窗</p> <p class="ql-block">礼担架与酒瓮。</p> <p class="ql-block">宁海有好多泥金彩漆和朱金木雕的能工巧匠,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全工艺于一身的传统手工工艺,制成的物品朴素,优雅又不失富丽。</p> <p class="ql-block">《梳妆桌》木格花窗。</p><p class="ql-block">高阁幽兮浮水月/清斋香庋落花风。</p> <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匠心》十里红妆是江南民间千百年来婚嫁文化的精神图腾,她唯美的展示了江南汉族的婚嫁习俗和风情,也展示了民间传统工艺的登峰造极:千工桥,万工床,子孙桶,首饰盒……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无不里示出民间工匠们的匠心独具。红妆有多种匠作,民间称作“百作师傅”,主要是圆木作,小木作,漆作,周信作,桶作,铜作等,民间对匠作师傅是非常尊敬的,开工要宴请,完工又要谢宴,宁海是“五匠”云集之地,匠人匠心,创作了十里红妆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各类桶、盘,篮,以及女红用具,如针线篓,针盒,绣花架。</p> <p class="ql-block">a.《生活起居用具》主要包括橱、柜、箱,果盆,凳,椅,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乌橱的门也刻上经典“故事人物。</p> <p class="ql-block">《百年好合*婚书》依我看来:既然是十里红妆博览馆,应陈列展示宁海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婚书样本,反映古代婚姻制度以及婚姻风俗文化传承与演变。</p><p class="ql-block">照片是一张1967年时的《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201.《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属民办非国有博物馆,由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投资9100万元,于2014年9月正式动工建设,面积35亩,建筑面积13790平方米,于2016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展示楼》。</p> <p class="ql-block">202.《博物馆》整体建筑参照苏州博物馆,将传统的园林空间与现代博物馆充分融合,以园景做串联,使各部分功能区域充分独立明确,井然有序,却又有浑然一体。现以初步形成集园林景观欣赏,文化博览,艺术培训,学习交流,婚庆体验,民宿体验,创意设计于一体的多业态,高品质的文旅景区。</p><p class="ql-block">文旅匠心,特约远方,东方艺术博物馆精心打造,文旅融合典范,通过景观微改造,业态精提升,努力开拓一条以文光业文旅联动的发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上联:山光悦鸟性;描给了山的宁静和祥和,山色美得使鸟儿也感到愉悦,通过这一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致对人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下联:“潭影空人心”。潭影指的是潭水映照出的美景,暗示出一种深邃、寂静的意境,“空人心〞则表达了人们心灵被触动,获得平静与净化之感。这种情感表达是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向望。</p> <p class="ql-block">“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句来自:是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禅院》。</p><p class="ql-block">全诗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p><p class="ql-block"> 曲经通幽处/祥房草木深</p><p class="ql-block">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p><p class="ql-block">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p> <p class="ql-block">自由自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示楼前有条河,到展示楼去须经红色的桥,这也是装扮博物馆的一道景。</p> <p class="ql-block">因红色的拱桥宛如银河里喜鹊桥,招徕情男痴女来相会。</p> <p class="ql-block">此有梧桐树,招来金凤凰。而这里有喜鵲桥,招来摄婚纱照的情侶。</p> <p class="ql-block">《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沐手亭。</p><p class="ql-block">这座“沐手亭”别有风采,古色古香,硕大的石水槽,出水口是铜蛟龙喷水,凉亭上有篆文书写的额《沐手亭》。</p> <p class="ql-block">203.《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前言》中国艺术造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众人多精美的艺术造像珍品。本馆珍藏的历史造像作品,上至魏齐,下迄明清,馆中作品几乎涵盖了“全铜,石雕,木雕,彩雕,夹苎等各个门类的造像艺术和珍品。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艺术交流合作之路;它不仅促进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繁荣,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等宝贵的造像艺术宝库。本馆所展示的造像作品有较高的历史,宗教,艺术价值,还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基本折射出东方艺术造像的概貌。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丝路华章”展厅。</p> <p class="ql-block">《奔月木雕》</p> <p class="ql-block">《木雕高僧大德》</p> <p class="ql-block">《木雕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这是公司里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一群打扮成伊斯兰教的少女在“丝路华章”厅里造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外国人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外国人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青铜造像</p> <p class="ql-block">铜铸品</p> <p class="ql-block">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p><p class="ql-block">开口便笑笑人间可笑之人。</p> <p class="ql-block">《百子图》寓意是家族兴旺,子孙绵延和吉祥如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子”象征多子多福,寓意家族繁荣和子孙昌盛。这种寓意源于古代对生育的重视,认为子孙众多是家族兴旺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百子图》通常是描绘众人多孩童嬉戏的场景,孩子们欢快地游戏,或专心地读书,或沉浸于各类趣味盎然的活动之中,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和合二仙》偶意:这两位充满喜气色彩的神仙,是专门司管人间团圆和美之事,便是保佑婚后新人,百年和合的神祇。在讲究合家团聚美滿,而忌讳妻离子散的中国民间,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地生活,是民间百姓最期盼的一种幸福。而和合二仙的出现,正与民间的这种期盼相符合,他们给民间带来和美,和顺的神能,自然使人们对这两位神祇喜爱有加,纷纷祈求和合两仙为家庭的婚姻美满发出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301.宁海县是浙江省宁波市的辖区县,位于宁波南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与四明山交汇处。东临象山县,南界台州市三门县,西靠台州市的天台县,绍兴市的新昌县,北接宁波市的奉化区。宁海水资源总量丰富,约17.3亿立方米,境内有国家大(二)型水利工程——白溪水库;和即将动工的库容量为8460万立方米的西溪水库。</p> <p class="ql-block">宁海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境内著名的景区有:“浙东大峡谷、野鹤湫、梁皇山”等。梁皇山,古称桐柏山,位于宁海前童镇境内,因南北朝梁宣帝为避侯景之乱,曾至此隐居而得名,梁皇山海拔768米,山势险峻,峰奇石异,谷深涧幽,飞瀑流泉,滿目碧绿,风景旖旎,美不胜收,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和足迹,自宋代起即为江南名山之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盛赞梁皇山景色为“峰荣山映,木秀石奇”。</p> <p class="ql-block">宁海县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宁海城名由来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位将军乘船南下,一路惊涛骇浪,一到宁海地界突达风平浪静,故名“宁海”。</p><p class="ql-block">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号海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宁波市辖的县,县城距宁波机场64公里,沈海(同三)高速,甬台温铁路纵贯县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p> <p class="ql-block">宁海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城,宁海山清水秀,风景卓佳,游圣徐霞客两次游历宁海,其煌煌60万言奇书←徐霞客游记》即从宁海开篇:“癸丑之三月晦,(公历5月19日)白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宁海从此每年的5月19日举行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并提出把5月19日确立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止今举办八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也成为“中国节庆活动百强”和“十大人物节庆”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宁海西门出发,徐霞客游记线路。</p> <p class="ql-block">宁海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江南古城,1700多年以来宁海这块土地上诞生过无数历史文化名人,创造了灿灿的文化之果,如以孤忠抗大奸,支撑危局的南宋丞相叶梦鼎,如有“天下读书人种子”之喻的“骨鲠之士”方孝孺,如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际的胡三省,如国画大师潘天寿,如不鲁迅先生赞为“有台州式的硬骨头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的革命作家柔石等。</p><p class="ql-block">平调耍牙、十里红妆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古戏台列为全国重正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宁海曾被称作“缑城”》源于历义的演变,综合了军事要塞名称的转变;唐代县令借用道家似传说;以及对方孝孺需的尊重等多重因素所致。</p> <p class="ql-block">“侯城”阶段,南宋文献《赤城志》记载:“侯城“源于南朝附“靖边侯”田什的功绩与民间的纪念。田什是宁海历史上唯一被封侯之人,其遗迹与祭礼活动促进了“侯城”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地理与军事因素:宁海县东傍白峤岭,西接清凉山,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作为军事要塞被称为“缑城”。其地形符合“缑”字原义(缠绕在刀柄的绳,寓意坚固的防御。民间还存在着“神猴绕城”的传说,雪也猴子足迹引导筑城,后雅化为“缑城”。</p> <p class="ql-block">地名“缑城”的转变是源于唐代县令崔安君曾任职于“缑氏县”,熟知王子晋(王乔)在缑山升仙故事,结合宁海与天台山(道教称柏柏山)的关联,将新城命名为“缑城”。</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的影响:明代“方孝孺”被称为“缑城先生”,在其平反后,文人们以“缑城”代指宁海,逐渐普及。</p> <p class="ql-block">302、《视频》五月十九日是中国旅游节。游圣徐霞客在宁海西门启程出游。为记念这个节日,宁海人们录制《宁海欢迎您》节目。</p> <p class="ql-block">游圣徐霞客诉说“宁海情〞。</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光临!</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