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记忆

终南石语

<p class="ql-block">眼见滚滚麦浪已变的金黄,经营收割机的人们已紧张的调试好机器,很多村民来到街道杂品店购买大扫帚、木叉子等夏收农具……这一切都预示着三夏大忙就要到了。触景生情,我不由得想起过去与自己相关的农忙点滴。</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自小对农忙是没有多少概念的,因为自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工作以后,便告别了农村生活,我直到上小学三四年级后才对农忙有了一丁点儿了解。每到夏收季节,学校就会放几天假,家在农村的老师回家收割麦子,农村的学生也会回家帮着干点农活。我们这些城镇的孩子无事可干,有时也会到附近农村去看收麦、打场,还会听同学讲一些农忙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上中学后,学校非常重视学工学农活动,每年夏收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帮助拉运麦子。农民将收割的麦子捆扎并装好架子车后,我们负责把麦子拉运到村子里的打麦场上,同学们你拉我推、汗流浃背,热情高涨。下午收工后,大队用香喷喷的白面馒头、热乎乎的玉米糁稀饭和可口的浆水菜款待学生们,大家有说有笑,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后到农村下乡插队,在两年的知青生活中,我用镰刀割过麦子,用架子车拉过麦子,在碾麦场上碾过麦子,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有诗意的,还是夏收时节打麦场上的景象。收割回来的麦子平铺在处理的平整坚硬的场上,碾场机后面拖着两三个石碌碡,在场上不停地转圈碾压,几个农民用木叉不停地翻动着麦子。碾场机轰隆隆的声音和农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好一派丰收的画卷。麦子打好后接着就是扬场,一般由队上年龄较大、有丰富经验的“老把式”操作。只见木锨向头顶上一扬,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麦子迎风散开,麦皮被风吹到扬场者身后,麦粒落地后形成月牙形的麦堆,真是诗情画意般的场景!每年夏秋收获的季节,村村队队除了分给农民口粮外,就是赶着马车交公粮了。公粮送到余下粮站,长长的车队排满了半个街道,这在当时也算是余下街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往事已远离我少说也有四十七八年了。如今孙子也已经两岁多了,去年在他一岁一个月时,我们曾带他到一个农村的亲戚家,他坐在亲戚家门外街道上晾晒的麦子上高兴地玩耍。今年四月下旬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又带着即将两周岁的孙子来到附近麦地,深绿色的麦田及田野花香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孙子新奇地望着麦地,我对他说:这一大片是麦地,麦地里长的是麦子,是做面面和馍馍用的。令我欣慰的是,孙子不仅学会了“麦地”和“麦子”两个词语,还知道了麦子的用途。</p> <p class="ql-block">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半个多世纪了。经历过年年岁岁的夏天,也经历过不少的农忙,但总是对青葱岁月甚至孩提时代的农忙记忆犹新,忘不了收割麦子时那飘逸的白毛巾和挥舞的镰刀,忘不了碾麦场上那飞奔的石碌碡,忘不了获得丰收时农民们的欢声笑语,更忘不了喜交公粮时的扬鞭催马声。</p> <p class="ql-block">(说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