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江上的明珠-江心屿

李朗诗

<p class="ql-block">江心屿,又称孤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是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江心屿自然风光秀丽,古树名木苍翠蓊郁,亭台点缀,桥榭交映,有“瓯江莲菜”之誉。</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像一颗遗落在人间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这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我们到了温州江滨路江心屿游客中心码头,8:45上渡船,9:00正点开船,9:07靠上江心屿景区东码头。</p> <p class="ql-block">上岸后便看到“孤屿叠水”一景,池中鱼儿在自由游弋,山水相依,景虽小却小的有特点。岩石上的“孤屿”,二字,为清代末期诗人、书法家、藏书家方鼎锐手迹。</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到了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这里的青灰砖瓦与雕花栏杆,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将我引入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借机于1894年在江心屿东塔山下兴建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彼时,中国国力衰微,在列强的压迫下被迫打开国门,这处领事馆的建立,无疑是民族屈辱的象征,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铁证。</p> <p class="ql-block">漫步旧址,三层砖木结构小楼的每一寸砖石,似乎都承载着那段沉痛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馆内的陈列详实还原了那段历史。在时代背景展示区,我看到了列强的坚船利炮,以及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无能。而领事馆设立后,英国领事在此行使特权,干涉温州地方事务,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p> <p class="ql-block">领事生活区域的复原,虽奢华精致,却刺痛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洋人在中国土地上的颐指气使。海关往事展厅中,瓯海关的相关资料,揭示了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掠夺的行径,温州的茶叶、丝绸等物资被大量低价输出,中国的经济遭受重创。</p> <p class="ql-block">随着脚步移动,我越发感受到这座旧日址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它见证了温州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在列强的冲击下,温州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商业开始萌芽。尽管这种转型是被动的、痛苦的,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温州与世界的交流,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看着旧址周边的现代化建筑与往来的船只,往昔与今朝的画面不断交织。这座领事馆旧址,已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强大,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严与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江心屿里的宋井,据考证,距今至少928年。位于东塔山西麓,立有石碑。在1990年8月江心屿清理时发现,据说井壁上有二重环状石刻观音大悲忏等经文一千五百余字,并有宋元佑壬申七年二月初三日住持宗达立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海眼泉,俗称东井。海眼泉是温州古城三大名泉之一。清《乾隆府志》记载:“瓯中泉味以翠微山玉眉泉、松台山金沙井、孤屿海眼泉为最。”据《永嘉县志》记载:“孤屿有海眼泉,明文徵明书‘海眼二字,刻于井阑。”后文征明题字已毁。</p> <p class="ql-block">回环泉,据《瓯江竹枝词》记载,“多情真赖回环水,有约重来定再逢。”故此井名为回环泉。</p> <p class="ql-block">在“海淀朝霞”一景,夏日晨曦初照,海淀朝霞如染,瑰丽多彩,光耀夺目。以这条台阶登到山顶,纵览江心屿全景。</p> <p class="ql-block">雪来亭位于江心孤屿东北角,是江心屿第一佳景。清代诗人张澜题景诗曰,“却疑重粉绘层峦,昨夜罗浮雪未干,……遥认梅花踩冷处,山家茅屋自团栾。”</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正面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十六个大字,背面是一块黑色磨光大理石碑记。正面雕塑5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战士,高擎红旗,向敌人冲锋,奋勇杀敌的崇高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庭院内复古式的设计感,像是过去的缅怀,可惜此时正在闭馆,看不到里面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最多的还是亭子,各色的亭于是游客休憩的场所。貌似每个江南的佳人,都喜欢亭子这一建筑。边沿高高翘起,登高而望远,却不失去江南的秀气,隐没在一片绿里,不知道会在何处悄悄探出头来,含羞地打个招呼。</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祠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期间(公元1276年),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到温州,留居江心屿中川寺(今江心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代(公元1482年)为纪念文天祥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p> <p class="ql-block">祠两侧对联“例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为清代浙江巡抚阮元所书。顶上匾额为现代书法家沙孟海所题。</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祠历代多次重修。祠内原有受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在特殊年代被毁坏。</p> <p class="ql-block">浩然楼,始建于明代(公元1580年),原在文天祥祠前面,清代移建于文天祥祠东侧现址。</p> <p class="ql-block">楼名一说源于文天祥《正气歌》: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以纪念文天祥。一说唐代诗人盖浩然曾游江心屿作诗,为纪念孟浩然。</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原有普寂禅院,净信教院,中川寺(今江心寺)。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赐改普寂禅院沩龙翔禅院,净信教院为兴庆教院,并奉旨三寺合一,总名为龙翔兴庆禅寺。</p> <p class="ql-block">江心寺寺门两侧挂着一副著名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巧妙地描绘了云聚云散、潮起潮落的自然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走进江心寺,古木参天,香烟袅袅,静谧的氛围让人瞬间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大雄宝殿内,金身佛像庄严肃穆,信徒们虔诚地参拜,口中念念有词,为家人和自己祈福。寺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人精湛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继续漫步在江心屿,我们来到了东塔和西塔之下。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塔顶自然生长着一株百年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四季常绿,堪称奇观。</p> <p class="ql-block">西塔则建于北宋开宝二年,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东西双塔遥相呼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江心屿的兴衰变迁,它们就像两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座美丽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共青湖。湖面开阔,湖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湖边设置了许多小亭子和长椅,供游客休息和欣赏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沿着湖边漫步,微风拂面,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湖边的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少女的发丝。不远处,几只黑天鹅在湖面上优雅地游弋,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引吭高歌,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在江心屿,还有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宋园。这是一个以宋代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面积很大,造景精致。</p> <p class="ql-block">走进宋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繁华的宋代。园内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小桥流水,一步一景,处处展现着中式美学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园内还种植了许多梅花、翠竹、松柏等植物,与周围的建筑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宋园的小径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仿佛看到了宋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画、谈古论今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总是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忘记了生活原本的模样。而温州的江心屿像是一片城市里的净土,为我们保留了那份最纯粹的美好。这里的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眷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