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毅教授评《苏州的古街巷》

复丁

<p class="ql-block">  黎明主任退休后笔耕不辍撰写了近百篇游记,我大多都读过。每次读后点赞他总是谦虚地说是写着玩的,可我却看出他是认真的。每篇游记写前他都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在网上进行了解,到了景点后,但凡有文字介绍都要用相机拍下来以便写作时做参考,可谓做足了功课。而且在文章的选材用词,谋篇布局上都经过仔细推敲,所以一篇比一篇写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与专业写手的水准相比已近在眉睫。这次读了《苏州的古街巷》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与以往阅读感受不同的是这次我有幸与黎明主任共同游览,所以对他文中写景叙事的选材和视角都有了更深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游记比较好写不过是将自己所闻所见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录一番,然后再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现实中这种流水帐式的作品确实有,但都无可避免地流于平庸。真正好的,能感染人的游记要求作者既要有画家的眼光又要有诗人的情怀,有时还要有一些政治家的敏锐。黎明主任的游记显然属于后者。</p><p class="ql-block"> 《苏州的古街巷》前半部分描写了具有2500年历史的平山路和山塘街的日间景象。用细腻的笔触绘写出了江南水乡那种桃红柳绿,草长莺啼的盎然春意。叙述了具有典型姑苏水乡特色两巷夹一河空间布局的新颖别致,及粉墙黛瓦,错落有序的河岸房舍的古朴精巧,小船穿梭、酒家枕河的温馨灵动。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吴冠中、陈逸飞等画家的江南水乡画作。体味到粉墙映碧水,柳丝掩船稍的诗意的景象。作者还对重点的景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如对雕刻着乾隆皇帝御笔“山塘寻胜”御碑亭历史故事的叙述,对白公祠中当地文人用楹联方式歌颂白居易勤政爱民的记述,特别是对岭南会馆中织娘、绣娘娴熟的织绸刺绣手法的生动描写,这些都使读者感受到了古街巷的历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后半部分叙写了古街巷夜间的美景。这里作者除了写景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当地政府成功的商业开发给古街巷带来的繁荣兴盛。文中描写了夜间古街巷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的霓虹灯火,及在灯火的照耀下河水里荡漾着的令人陶醉的波光,鳞次栉比装饰得古朴华美的形形色色的商铺、茶社、酒吧……,和那些穿梭往来于这些商家之间,熙熙攘攘、笑语盈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情景仿佛使人从千年古街巷一下子穿越到了充满现代动能与活力的繁华都市,让人恍如隔世。</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文章中对一些地方盲目投资开发古街镇等旅游项目的失败表示了遗憾。作者的遗憾使我联想到了天津的金街。这条有劝业场、渤海大楼、中国大戏院、国民饭店等10余座上百年历史的近代建筑,承载了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这段不平凡的历史。金街过去叫和平路,昔日无比繁荣,是可媲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的商业街。经过几次开发修建终于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了。这或许就是天津与苏州政府规划开发理念的差距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整篇游记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江南水乡春日美景的喜爱,对当地人民富庶生活后的艳羡。他虽是地道的北方汉子却在文中说怀疑自己前生是南方人,可见他对江南喜爱之深之切,这种感情发诸于笔端,定然会感染到他的读者。这使我想到了郁达夫,他虽生在江南却偏偏喜爱北方的秋天,他在《故都的秋》一文中说:南方的秋天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相较于北方的秋天,正如同“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这一连串排比的比喻,将他对北方秋天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说作者与郁达夫一个喜爱江南春天的景象,一个赞赏北方秋日的时光,但是二人在写景叙事中都投入了深挚的情感,可谓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最后,如果硬要让我找出作者文章中可商榷的地方,我觉得游记应当尽量避免平均使用笔墨,做到疏可跑马,密不容针。这样会使文章更有节奏感,也更能彰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说到这儿心里忽然有些忐忑,因为我也是己所不能,强施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