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家乡一碗水:藏在仁怀三合红旗村的岁月情长

任重道远

<p class="ql-block"><b>  家乡一碗水:藏在红旗村的岁月情长</b></p><p class="ql-block"> 火丙月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吕剧” 音韵绕梁,一曲《把家来盼》,唱出对家乡的无尽眷恋:“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美景是个宝,夸赞家乡的环境美,想念家乡的人和情”。我亦深深眷恋着自己的家乡。虽无奇峰竦峙,山水难言绝美;不说磅礴瀑布,连小溪没有一条,且四季干旱少雨,当年饮水都成困难。但这份平凡,恰恰是我心底最深的牵挂,无需理由,无关借口。</p><p class="ql-block"> <b>神奇的地名“一碗水”</b></p><p class="ql-block"> 家乡名 “一碗水”,坐落于仁怀市三合镇红旗村西部,朝合马镇方向。这质朴的地名,承载着先辈的深情。听长辈言,二百多年前,任姓先祖自习水温水罗汉坝迁徙至此,携来 “一碗水” 这一名字,盼子孙铭记祖先根源。 “一碗水” 神奇无比。</p><p class="ql-block"> 据《习水县志·舆地志》载:“清乾隆年间,川盐入黔古道经此,商旅疲渴,皆捧饮石臼,叹为神赐。”石碗直径三尺余,深二尺,岩壁青苔斑驳如龙鳞,泉眼隐于石隙,泠泠之声若古琴幽咽,该水满而不溢,冬暖夏凉,美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还有民间口传,明末张献忠部将冯双礼屯兵习水,曾在此处歇马。战马铁蹄踏石成洼,将军以剑指天祈水,霎时惊雷劈石,清泉涌出,解三军之渴。另有乡野奇谈,称石碗乃月宫玉兔捣药之臼,每逢中秋子夜,月华凝为水精,碗中可见蟾宫倒影,足见神奇。</p><p class="ql-block"> 祖辈扎根三合后,地名沿用 “一碗水”,历经十六代。人口繁衍,村落分化,“煤锅厂”“燕尔山”“皂角树” “枇巴凼”等地名渐次出现(还有外迁大坝干坪、中枢兰溪、四川漆树等)。先分属后红旗大队与统一大队两个大队,后两大队组建都归属红旗村。</p><p class="ql-block"> 红旗村地势东高西低,多为油砂山梁、石灰岩山脉,自赤水河谷向三合绵延。海拔自小花厂约 300 米,二斗岩、石阁闹、洞口、茅草湾、皮巴凼、皂角树、煤锅厂、坝上、大双龙(苍耳坳)海拔 1010 米等依次递升。人均耕地仅半亩,土地陡峭,石漠化严重,缺水之苦,让水稻种植困难重重,收成欠佳。近年退耕还林,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耕种减少,曾经荒芜山头,如今绿树成荫。</p><p class="ql-block"> 家乡 “一碗水”,毫无习水 “一碗水” 那般神奇,但只有一碗象征缺水却甚是贴切。不过,家乡有两宝:煤锅(砂锅)、包谷麻糖,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家乡之美,不在山水,而在那一种难以言说的气质,雅致不俗,珍贵不鄙,刻入骨髓,永不消散。那是家乡人祖祖辈辈沉淀下的感恩奋进、勤劳智慧、爱国爱乡的品质,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p><p class="ql-block"> 家乡人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忠厚仁爱,自强不息。新中国成立后,为感恩党恩,取名 “红旗” 村,寓意高举红旗跟党走,让红色旗帜永远飘扬。家乡人以积极行动,改地换天,书写感人事迹。</p><p class="ql-block"> <b>兴修水利,改变缺水困局。</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响应毛主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号召,</span> 调整管理区划合村前,统一大队 “二斗岩” 村民率先而为,峭壁开山凿石,如当代愚公,修成水库,灌溉农田,实现粮食自足。受此鼓舞,大队领导组织各生产队群众兴修水利,枇巴凼社员自带干粮,在统一大队村石阁闹生产队 “肖敞沟” 拦沟筑坝、兴修农田、绿化荒山,取得阶段性成果,提高了农作物丰收几率。后又在政府统筹下,开凿引水大堰,从三合落水孔水库引水至二斗岩,绵延几公里,由群众自发投劳投工,解决缺水难题,抵御干旱,提高粮食产量。虽因种种原因废弃,但那种抗争自然、先公后私、团结互助的精神,可歌可泣。最直接关乎民生的饮水问题,在改革开放后,逐步从农户房前屋后的小水窖,演变成了今天的安全卫生自来水。</p><p class="ql-block"> <b>发展副业,弥补生活困难。</b></p><p class="ql-block"> 农闲冬日,家乡人开挖采煤和化石,发展工业经济,满足周边群众需求。皮巴凼、茅草湾、皂角树、煤锅厂、红旗当门湾等地煤窑红火一时,春节前后,人力背煤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煤锅厂和皂角树间还创办乡镇煤窑企业,解决就业,为国家提供能源税收,现在保护生态,昔日光秃秃的山坡,树木成林,变成了青绿。</p><p class="ql-block"> <b>多种经营,发展畜牧业改善生活。</b></p><p class="ql-block"> 家乡人多地少,得多条腿走路。老乡们认识到发展畜牧养殖业是最直接可行的,多养虽然辛苦,但是多了有机肥种庄稼可以增收,同时可以改善生活。因此即使在极左路线年代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稍微农闲,人们依然冒险去四川土城坝、长坝槽等地买“荣昌猪”辛苦喂养,过年杀肥猪,肉留一半自己食用外,一半供给城市居民。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养殖,甚至涌现了养殖大户。</p><p class="ql-block"> <b>互助修通公路,改变落后交通。</b></p><p class="ql-block"> 70 年代末期,家乡人开始修建从三合街上到合马街上的公路,修此路政府仅提供炸药,劳动力由生产队负责无偿劳动提供。虽然我们大队不能居受益,但同样派遣民工完成修建任务,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三,队长就带领我们去修路了,这种无私互助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义举当时很多,国家建设的好多大型公路,铁路,水库,沟渠,都是农民用血肉之躯蕴藏的力量,辛勤的汗水换来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让共和国贫瘠的土地逐步焕发生机,</span>改革开放后,原来农民献工修建的公路,政府多次出资维修,用水泥硬化公路,后来又陆续修建多条户户通公路,我老家公路梦也终得实现了,乡村振兴有了基础条件。</p><p class="ql-block"> <b>“有艺不孤身”,以农为本之外,开发手工业利人利己。</b></p><p class="ql-block"> <b>一碗水煤锅厂砂锅工匠,世代传承手艺。</b>从四川请来工匠传授,近两百年历史,以家庭为单位手工作坊发展。任姓族人,主业农事,副业做煤锅,付出翻倍辛劳。制作砂锅,选料精细,工艺复杂,全人力操作,劳动强度大。从采挖原料、粉碎过筛,到拌料制作、手工捏制、阴干、烧制,分工协作,温度把控严苛。成品砂锅价格低廉,满足生活需求,市场遍及多地。虽无图纸、无学校培训,但砂锅作品的几何美学魅力十足,彰显匠心传承、工匠精神。砂锅美食,留给人丰富味蕾记忆,虽如今工业技术发达,但砂锅食品仍让人回味,这是对原生态食品时代怀旧与留恋,也是乡愁。</p><p class="ql-block"> <b>砂锅烧菜做饭优势多:</b>受热散热均匀,长时间保温,易分解食物营养,便于消化吸收;传导热慢,适合温汤羹;能保护食材保健酚类物质。感谢煤锅厂工匠,留给后人砂锅文化。</p><p class="ql-block"> 熬麻糖,虽然也辛苦,同样需要吃苦耐劳,将汗水变成甜蜜(另文详述请关注)。</p><p class="ql-block"> <b>朴实向上的青年,接受祖国挑选各显其能。</b></p><p class="ql-block"><b> </b>家乡虽无英雄壮举、名人事迹,但在党的领导下,家乡人朴实厚道,爱党爱国爱家乡。</p><p class="ql-block"> 远的不说,解放初期,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家乡青年抱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信念,报名成为志愿军。如蔡永周、赵如谆、任清华、任清方、任炳刚等,他们在战场上无谓牺牲,复员返乡后保持军人本色,引领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后来陆续还有任清才、任清松,任炳刚、任炳高、任炳杰、任炳贵、任炳金、任炳迁、任培刚、任炳志、任金华、任培柳、任文、任金科、赵温堂、蔡永堂、赵甫等人参加人民解放军。他们在部队立功受奖、负伤流血,任炳志为牺牲成为烈士。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复员后扎根家乡建设,值得尊重。新一代青年,和时代同频共振,积极作为。</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青年农民,“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不是口号,而是自觉行动,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节衣缩食,交公粮、交教育附加税,把猪牛羊的一般交给国家集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支援国家建设,</span>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p><p class="ql-block"> <b>赓续传承家乡之淳朴民风</b>。</p><p class="ql-block"> 家乡是身后的靠山、饥饿时的饭菜、生病时的膏药、心灵深处的温暖。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熟悉乡音乡情,更爱记忆中家乡人的团结互助,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厚德诚信的淳朴民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爱国爱乡的精神品质</span>。新一代的家乡人应该传承老一代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进步认真工作,团结一致建设家乡,让家乡更美好,祖国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