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笔 . (世界文化遗产之十三)</p><p class="ql-block"> 多瑙河两岸,布达城堡区和安德拉什大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姚瑞凯</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840919</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萧萧</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2565668</p> <p class="ql-block"> 在欧洲,有一个最具有东方韵味的国家,这就是匈牙利;在欧洲,有一支最亲近中国人的民族,这就是匈牙利人。那年五月,当我真真切切的走在布达佩斯大街上的时候,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 “蓝色多瑙河” 流入匈牙利后,在布达佩斯,转了一个大大的弯,“多瑙河弯”,抱着布达佩斯这颗多瑙河上“最耀眼的明珠”,呈现在我的眼底时,我有些恍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布达一侧的城堡山顶,看着来来往往的双双匈牙利恋侣那依稀有些东方人神态的样子,我突然有一种一下子降落在了兰州白塔山顶,正在俯瞰着整个兰州的感觉;俯瞰着布达与佩斯,这一双仿佛被多瑙河的蓝色绸带轻轻地系住的孩子。左岸,布达的城堡山沉静如史诗,而右岸,在佩斯的不知哪一座咖啡馆里正随风飘荡着《布达佩斯之恋》的钢琴声!恍惚中,这座城市在欧洲的皮囊下,让人总感觉跳动着几分东方的魂!</p> <p class="ql-block"> 据传,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一支后裔,到目前为止,虽然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两者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在好多好多方面:如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确实有许许多多的相似性。匈奴人曾在四~五世纪时西征横扫整个欧洲,其首领 “阿提拉” 被称为“上帝之鞭”,曾在匈牙利平原建立过帝国。18世纪时,法国学者德 . 吉涅斯提出,匈牙利人即西迁的北匈奴人的观点,在清末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直到现今,在匈牙利境内的塞凯伊人仍自称其是匈奴人的后代,尽管现在匈牙利人的主体民族是马扎尔人,但在匈牙利的民间传说里,马扎尔人的领袖阿尔帕德,就是匈人阿提拉的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基因证据不足,但匈牙利文化与东方文化特别是匈奴/游牧文化还存在着许多许多有趣的相似之处;在欧洲,姓名顺序是和我们亚洲文化相反的,往往是名在前,姓在后。唯有匈牙利人,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是姓在前,名在后。特别奇特的是,匈牙利也有完全类似中国的生肖文化,其中:仅仅是“虎”换成了“豹”,(都是花纹兽),而在匈牙利语中,“豹”的发音同我们中国“虎”的发言却基本相同,有趣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很多的匈牙利民歌,它的曲调不同于欧洲,而更多的是同我国北方民族,特别蒙古族的曲调相似…</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堡山顶, 欣赏着静静地躺在多瑙河那蓝色臂弯里的布达佩斯那如诗如画的景色,拿出刚才刚刚买的匈牙利特产“茜茜巧克力”,一口咬下,还没来的及品味那甜腻的巧克力香,却被瞬时辣喉的辣椒酱馅给呛的眼泪都下来了。这才从刚才的遐思中回过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茜茜巧克力,是一种匈牙利独有的甜点,相传,在1998年,在布达佩斯百年甜品店的主厨拉斯洛,为纪念茜茜公主逝世百年祭,特地用匈牙利国宝级的霍尔多巴吉红辣椒,拌和托卡伊贵腐酒和马扎尔野蜂蜜作馅,外面裹着巧克力而出品的争议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茜茜公主,全名伊丽莎白 . 亚美莉 . 欧根妮,昵称“茜茜”是十九世纪欧洲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室女性之一,她不仅是奥地利皇后,匈牙利王后,更是自由精神的象征、美的代名词,是政治博弈的悲剧人物。1837年12月24日出生于慕尼黑。1853年15岁时意外被奥地利皇帝弗朗茨. 约瑟夫一世选中,自1854年被嫁入维也纳宫廷后,就开始与严苛的哈布斯堡皇室礼仪抗争。据说,茜茜公主当年是欧洲第一美人,身高1米72,而腰围却常年保持在16英寸(约40cm),长发及膝。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被奥地利镇压后,匈牙利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持续反抗,奥匈帝国陷入分裂的危机。在这种情势下,奥地利皇帝弗朗茨 . 约瑟夫为保任皇权而被迫接受了“奥匈折衷方案”,将帝国改为了二元制——匈牙利与奥地利平起平坐,共享君主(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和外交,軍事,但内政独立。</p> <p class="ql-block"> 在这场匈牙利的独立运动中,茜茜公主由于她对奥地利维也纳宫廷的世俗礼仪反抗,厌恶维也纳宫廷的压抑,以及对匈牙利文化的热愛,而产生的亲🇭🇺匈牙利立场,被选为加冕仪式的核心人物,软化了匈牙利人对奥地利🇦🇹的仇恨。当时在匈牙利加冕时,她不是戴着奥地利的传统珠宝,而是穿着匈牙利的传统服饰出席,震惊了维也纳的贵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冕后,茜茜公主长期住在匈牙利的格德勒宫,避开维也纳的繁文缛节,骑马,写诗,与匈牙利的知识分子交往。匈牙利视她为“自己的皇后”后,而奥地利人则认为她“背叛了帝国的核心”。她的加冕画像被印在了匈牙利的纸币上。其实,从历史的悖论角度看:她既是奥地利统治匈牙利的“工具”,又成了匈牙利人民族意识的“图腾”。她通过拥抱匈牙利,既反抗了维也纳的枷锁,又为奥地利摇摇欲坠的帝国续命了数十年,这种“叛逆”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的冲动,也是一个被围困在皇冠中的灵魂,向自由发起的史诗级的突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拒绝束腰,痴迷运动,主张婚姻自由,后世的欧洲女权主义者把她视为反抗的象征,因为真实历史中的她更像是“欧洲版的林黛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8年9月10日,茜茜公主在瑞士日内瓦,遭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路易吉 . 卢切尼刺杀身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达佩斯的甜品师们为纪念茜茜公主而创作的“茜茜巧克力”,藏着匈牙利人对这位传奇皇后最叛逆的解读:巧克力的外壳,代表了茜茜公主在奥地利宫廷被迫扮演的“甜美皇后”形象,而“辣椒内馅”则隐喻她炽烈的匈牙利情结与对维也纳的反抗。(她曾公开说;匈牙利人才懂我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走在布达佩斯老城区的大街上,一辆辆像上个世纪的黄电车叮叮当当地从身边驶过,透过车窗看过去,戴着呢帽,留着小胡子的老头,坐在电车里,也是不是在读着“裴多菲”?而好多学生样的少女都戴着耳机,耳机孔上插着支🌹玫瑰花。不像是在瑞士看到的那样清洁,电车轨道的缝隙里除了卡着烟蒂、车票,我还看到了一节是不是电车铃铛上的弹簧。而在一处街角的楼墙上,铁花的阳台窗棂上还残存着奥匈帝国时的鹰徽!来到自由广场时,有七八个大约是舞蹈学院的年青男女学生,正在练习着某一段…那身段、那个头、那阳刚活泼的潇洒把人们那落在仿佛中世纪的古建筑墙面的目光一下子就回拽回到了最现代。我找一处长椅坐下,旁边是一羽刚刚飞走的鸽子梳理下来的一支羽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饶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学生们的舞蹈练习,起身沿着多瑙河向塞切尼链桥走去,地铁口一位流浪艺术家正在专心致志地拉着小提琴,我掏出一枚硬币弯腰放入他那放在地上的小提琴盒里时,则分明闻到了一阵陈年威士忌的酒气。</p>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阴光,斜切过安德拉什大街,把新文艺复兴建筑的立面浮雕仿佛都变成了皮景影戏,石雕骑士的矛尖挑着现代公司的玻璃幕墙,塔楼上石像鬼的翅膀在街边休憩的游客的咖啡杯上投下了锯齿形的阴影。在我看来,布达佩斯的街巷像被揉皱又展平了的信纸:仿佛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故事和谜。随便一个街角都可能撞见茜茜公主逃婚时掉落的鞋子👡,而某扇橱窗里还有着陈佩斯名字的匈牙利拼音。</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我们国家的著名电影演员陈强,正在布达佩斯访问演出,他特别喜欢这座城市,恰逢其时,从国内传来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消息——是个儿子。于是陈强立即给儿子取名“陈布达”,几年后,二儿子出生,便取名“陈佩斯”,合起来就是“布达佩斯”。以纪念这段特殊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在河畔,一组特殊的雕塑引起了我浓浓的兴趣,在相距40米左右的距离内,一组零零散散的铁鞋散落在河岸上,数一数有60双之多,男式…女式…甚至还有几双童鞋…完全是真鞋的大小比例。从导游的介绍中,我才知道了1944年,发生在布达佩斯的一段真实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1944年的秋天,匈牙利法西斯组织“箭十字党”掌权后,多瑙河畔就变成了法西斯的露天刑场,犹太人,吉普赛人,反法西斯者常常被押至河岸进行枪决!枪毙前,往往是强迫被处死者先脱掉鞋,(因当时皮革与橡胶都是战争物资)。特别是犹太人,仅在此就被枪毙了数千人之多。枪决坠河后的尸体顺河而下时,留在岸上的鞋子就像一群被主人遗弃的沉默证人,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残酷的黑暗岁月!2005年4月16日,在匈牙利大屠杀纪念日,雕塑家坎 . 图盖,久洛 . 保乌尔在此(当年事发地)创作了这一组雕塑,以纪念二战,而这里,也就成了布达佩斯最锥心的二战记忆!</p> <p class="ql-block"> 踏上塞切尼链桥后,我绕有兴趣地走了一个来回。因为这座桥在布达佩斯代表了诸多的意义——首先,它是匈牙利在多瑙河上的第一座永久性石桥,而它的诞生故事情节则更加感人:那是在1820年,匈牙利贵族伊什特万 . 塞切尼伯爵在外接到父亲的病危消息后,急切的要赶回家中,但其时,却因为多瑙河上仅有的一座浮桥因河汛而损坏无法通行,待得修复后赶回去时,却没能赶上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噢恼不已的他,从此立誓要在多瑙河上建一座桥,以造福后人。最后,在其捐出全部收入,在全国募捐并抵押了家族庄园后,才终于建起了此桥,一圆了心愿。其次,此桥的建成,把原来的两个城市布达和佩斯以及老布达城联结在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直接促成了1873年的布达佩斯“联姻”,之所以叫链桥,既指桥是铁链悬索结构,亦隐喻两城从此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布达佩斯,有一谚语:“新婚夫妇,若牵手走过链桥全程不松手,婚娴则将如铁链一般的牢固”,所以,现在在布达佩斯,凡是新婚的新郎新娘,在这一天都手执鲜花,携手走过塞切尼链桥,即宣誓了今生的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又承诺了孝敬高堂,举家和睦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不够用了,本来,我还想去“李斯特(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广场”去看看。李斯特的雕像在那儿每天都执著地俯瞰着他那练琴的学生们(李斯特是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而小约翰 . 施特劳斯(奥地利人)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却在世界各地人人皆知。但是,让我看来,多瑙河的河水从未直正湛蓝——它饱含着茜茜公主的泪、犹太人的血、革命者的火,最后,在夕阳里融成蜂蜜一般的金!这就是布达佩斯最矛盾的温柔,把累累伤痕都酿成了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 . 5 . 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