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交抚顺关——————长城之旅③

陆岛行夫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 陆晓星 美篇号:7567525</p> <p class="ql-block">抚顺关,辽东明长城著名古关隘,曾经的边塞重地,战略位置举足轻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历史风云的激荡。是明朝辽东边陲防御体系的支点,也是明清之交历史进程中的节点,更是双方军事力量对峙的焦点.还是后金(清前身)反明的首攻目标。经历过明金铁骑的生死博弈,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和变迁。四百年前的萨尔浒烽烟从这里燃起,中国的历史轨迹在这里被影响改写更易。</p> <p class="ql-block">△抚顺关资料图</p><p class="ql-block">抚顺关始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span>依托1384年明初大将军徐达率部所建的抚顺城,形成关城配合.互为掎角之势,占位浑河河谷要冲之北的制高点.扼守建州女真(后金)通往辽沈平原的通道,是明王朝辽东长城体系重要关隘的“东陲门户”。</p> <p class="ql-block">关岭村位于抚顺东郊,是距离抚顺关最近的村落,也是踏查抚顺关的打卡地,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当看到村口碑石上的“关岭”红色大字时,心情有些激动.慰藉,因为找到关岭村就能找到抚顺关了。然而,进村探访的结果,却让人败兴.只好再去周边寻访。直到第3天,才在有限的综合信息中分析、探索到抚顺关遗址的大致地域-南城地。</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顺城段〞遗址文保碑</p><p class="ql-block">第三天夜雨过后,接续寻找抚顺关.在奔“南城地”途中,突然发现在关岭村南的起伏耕地中.隐约有石碑立在凸兀的田埂上。我有些兴奋.急不可耐的绕道过桥,艰难的跨过湿土耕地.到达碑前;这是“辽宁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顺城段”长城遗址文保碑,碑刻在宣示:这里是明长城抚顺关长城遗址之一.是明朝曾经抵御后金的重要边陲防线。</p> <p class="ql-block">△“抚顺关与马市遗址”范围告示牌</p><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长城遗迹方向探寻,距长城遗址碑约500米处,在一片荒芜破败的土地路旁。一块蓝色的“抚顺关与马市遗址”保护范围告示牌。告诉我这里就是抚顺关遗址,同时也提醒人们,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抚顺关与马市”台地远眺</p><p class="ql-block">抚顺关设在浑河之北的这片台地高处,关城建筑早已毁于战火。如今只留下一片辍耕的土地和一小块围栏保护的遗址地。站在这里,感受曾经的过往;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在诉说这片土地曾经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抚顺关〞遗址文保碑</p><p class="ql-block">抚顺关遗址碑上刻有“辽宁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抚顺关”等文字。提醒人们这里曾经的重要地位和保护这一历史遗迹的重要性。这里距关岭村约2公里。</p> <p class="ql-block">△“抚顺关与马市〞遗址文保碑</p><p class="ql-block">在抚顺关遗址的另一块石碑上有“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抚顺关与马市 抚顺市人民政府立”的刻文。进一步说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抚顺关</span>不仅是“护边防金”的军事关隘,还是贸易于边的“互市枢纽”。</p> <p class="ql-block">△抚顺关马市-AI</p><p class="ql-block">大明1464年初建抚顺关时,还曾设互市场所-马市,进行边市贸易,促进中原与女真之间民族交流,“互市通好”。开设抚顺马市以来,汉族工匠与女真猎手在此交换铁器、布匹与皮毛、山货等,长城内外呈现“烽火暂息,驼铃相闻”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戎装雕像</p><p class="ql-block">然而,这种和平贸易的经济纽带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被努尔哈赤的军事行动彻底撕裂。由于后金国势转盛,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誓师反明,向明宣战。</p> <p class="ql-block">△抚顺关大战-AI</p><p class="ql-block">对明作战的头一炮就是进攻抚顺关,努尔哈赤采取"贸易为饵,战而取之"的策略,突袭攻克抚顺关,守关将阵亡;又迫使抚顺城守将投降,并持杖抢掠洗劫后将抚顺城纵火焚毁。打开了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缺口,大明王朝的噩梦从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抚顺关陷落-AI</p><p class="ql-block">抚顺关这座曾被《全辽志》誉为"辽东襟喉"的关隘.在努尔哈赤的铁骑硝烟中沦陷,从而使抚顺关从和平贸易的通道转变为明清战争的前线。</p> <p class="ql-block">△大明集结军队-AI</p><p class="ql-block">由于抚顺关失守,明朝为了收复失地,恢复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决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1619年.明朝集结10万大军,号称47万,兵分四路进攻后金,分进合围赫图阿拉都城。于是就有了明清决绝的萨尔浒大战。这是一场决定明金国运的关键之战,也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格局的世纪大战,更是世界战争史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由于这场战争的特殊性而让世人注目,引人入胜。于是我决定实地踏访,追寻历史演绎的足印。</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亭</p><p class="ql-block">这座红墙黄瓦三面拱形门的方亭,是乾隆东巡祭祖时修建的御碑亭。亭内有《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碑文是乾隆皇帝为歌颂其祖功德亲手撰写,记述了萨尔浒战役的全过程;歌颂了努尔哈赤等人英勇善战及取得的决定性胜利。这座碑亭和石碑都是萨尔浒景区的复制品。原碑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原碑亭位置在12公里外的萨尔浒山脚下,当地人称“碑楼子”。</p> <p class="ql-block">竖碑村是根据乾隆《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而得名,距乾隆御碑亭(碑楼子)原址约3公里;经村民指点继续前往…</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亭》原址.就在这萨尔浒山头脚下.这里前方的水库湖底,就是打响明清萨尔浒之战的第一战场。</p> <p class="ql-block">沿着伸向湖边的小路,来到萨尔浒山脚下的乾隆御碑亭(碑楼子)原址。 这里杂草丛生,石坑累累,似被挖掘探物,满目疮痍,没有建筑遗址的特殊痕迹。我徘徊探查,久久不离。这里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看西南是两山间的开阔地,看西北是碧水连天的大伙房水库湖泊。</p> <p class="ql-block">远望湖水浩荡,看似硝烟弥漫;当年的古战场已在水下。明军最精锐部队-杜松西路军3万人马从沈阳出抚顺关,轻敌冒进,在萨尔浒山谷这里陷入重重包围。后金总兵力约6万人.面对明军的多路进攻,努尔哈赤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集中八旗兵力各个击破,将杜松军分割围歼。这里当年战场河谷已在1958年建大伙房水库时被湖水淹没。</p> <p class="ql-block">△萨尔浒山谷之殇-AI</p><p class="ql-block">1776年(乾隆41年),乾隆东巡至此,遥望萨尔浒古战场。倍感先祖基业宏烈,创业之艰辛,遂竖碑建亭,亲书碑文,以表其主创大清一代基业之功德。1805年(嘉庆十年).嘉庆也曾东巡来此,霭《萨尔浒之战书事碑》,并书诗文于碑侧,以颂其祖创业伟绩。《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亭虽已毁平,但这里仍然是人们敬重踏访的地方,是历史风云的见证。距萨尔浒城1.5公里。</p> <p class="ql-block">△“萨尔浒城〞文保碑</p><p class="ql-block">萨尔浒大战是以萨尔浒山.萨尔浒城为起点.继而延展周边地区各战场进行的明金大战(明清战争)。萨尔浒城不仅是这场战役的地理载体,更是后金崛起的战略支点。这个1.35km²的小城垒,成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地点。其历史价值不容小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萨尔浒城位于大伙房水库东部南岸,作为后金重要军事城堡,直接参与了改变明清力量对比的萨尔浒之战,其历史地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见一斑</span>。在城南墙址一豁口处,有一文保碑,刻文“全国第8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萨尔浒城遗址”.是国务院竖碑,可见其重视力度。</p> <p class="ql-block">如今萨尔浒城早已被大面积森林所覆盖;林木茂密、荆棘丛生,颓废的城垣土脊,已形成游览者的林间小径。走在上面,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城塞,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东门这里的城墙、门道等遗迹都保存较好,有三块碑石矗立。一块省级、两块国家级的。都有“萨尔浒城东门东城墙遗址”标注,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的重要地位.仿佛每一块碑石都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提醒我们保护这一历史遗迹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尔浒城</span>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兴之地。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后,将都城从赫图阿拉移迁至萨尔浒城,发展为临时新都。虽然时间不长.但萨尔浒城在后金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为明清易代见证者的历史意义被永久铭记。</p> <p class="ql-block">△北路战场-尚间崖</p><p class="ql-block">离开萨尔浒城,驱车50多公里到达萨尔浒之战的北路军战场-尚间崖。<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军</span>马林北路军行进至此(抚顺县下年村附近).闻知杜松败讯后,不敢造次.匆忙分营扎寨转入防御。<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努尔哈赤率八旗军抢占有利地形,迅猛出击,明军大败.马林仅数骑脱逃。</span></p> <p class="ql-block">△后金铁骑出击-AI</p> <p class="ql-block">图中林木稀疏的山丘就是尚间崖,这是萨尔浒之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是明军马林北路军2.2万人马溃败‌的地方;如今这里只留下田野山崖,一片平和景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尚间崖</span>陡峭的崖壁见证了那场腥风血雨的啸杀场景,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山崖峭壁铭刻着萨尔浒之战的惨烈记忆。</p> <p class="ql-block">△东路战场-半截沟</p><p class="ql-block">隔日抵达140公里外的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红塘石村,在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山坡下农耕忙种;在田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头的间</span>隙处,一块醒目的碑石.赫然矗立。碑面刻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半截沟战场遗址”.宣示这片土地曾经是明清萨尔浒之战的东线战场。</p> <p class="ql-block">△半截沟朝鲜军败降-AI</p><p class="ql-block">村民介绍说:这里主要是和朝鲜军作战的地方,朝鲜军战败.大部分投降.而主战场在“洼子沟”.那里是大战场,参战人数多,距这里6-7公里。</p> <p class="ql-block">△洼子沟“第一寨”村碑</p><p class="ql-block">洼子沟的实名是“瓦尔喀什寨”,地处峦山交错之间。村口一块刻有“桓仁满族第一寨”的大石碑竖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旁</span>,碑文记述:这里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军事重地,是建州女真通往新宾永陵(<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祖陵)</span>的必经之路。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发生的明清萨尔浒大战,这里是东线主战场,双方参战人数达6万多人。石碑上的文字仿佛在诉说这里的过往和悲壮……</p> <p class="ql-block">△东路主战场大战-AI</p><p class="ql-block">洼子沟是萨尔浒之战参战人数最多的主战场,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萨尔浒大战的终结地,</span>明军刘綎东路军及朝鲜军计2.3万全部被歼;可见当时战场的惨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萨尔浒大战终结-AI</p><p class="ql-block">萨尔浒的硝烟不仅见证了两个政权的力量更迭,也敲响了三百年明王朝的丧钟!</p> <p class="ql-block">整个萨尔浒大战,历时五天,明军大败,只有南路军李如柏2.5万人,得知另三路惨败后,溃逃鸦鹘关退回清河堡。萨尔浒大战成为明清更迭的转折点,拉开了明王朝消亡的序幕,几个月后,开原、铁岭相继失陷,继而辽阳、沈阳易主。25年后,公元1644年,明亡。历史坐标出现拐点,清朝正式入主中原,抚顺关废弃,战略意义消失殒灭。</p> <p class="ql-block">在抚顺踏查走访一星期,仿佛在历史与自然之间穿梭,感受到了抚顺关的苍桑与悲壮!随着时间的流逝,抚顺关早已失去它原有的作用,成为已毁平的历史遗迹;但其历史价值和意义让人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摄影: 陆晓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摄于2024年5月6日、2025年4月15日辽宁抚顺、本溪</p><p class="ql-block">器材:佳能R5.</p><p class="ql-block">镜头:佳能100-500f4.5-7.1、</p><p class="ql-block"> 24~70 f2.8L、17~35 f2.8L</p><p class="ql-block">编辑:晓星印相工作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