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旅(二)——西西里:巴勒莫

娄老师

<p class="ql-block">  西西里岛位于亚平宁半岛的西南,靠第勒尼安海的巴勒莫湾。似意大利那只伸向地中海皮靴上的足球。</p><p class="ql-block"> 作为地中海第一大岛,西西里复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复杂的历史,三千多年来,这里先后被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普鲁士人,诺曼底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统治过,无数次的破败与复兴使得这里的一些文化遗迹显露出一种残破而又倔强的美。同时也承载着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的人们相互共存的见证。而巴勒莫作为西西里的首府,正是这些历史和文化遗存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马西莫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位于意大利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的威尔第广场。面积超过7700平方米。它是继巴黎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之后的欧洲第三大歌剧院。这座建于19世纪末的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当时是为了庆祝意大利统一而建,前后共耗时22年。</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由乔瓦尼•巴蒂斯塔•巴西莱设计,他在1891年去世,建筑由他的儿子埃内斯托•巴西莱监督。1874年1月12日施工开始,但从1882年至1890年停止了8年。1897年5月16日,奠基22年后,当时仅次于巴黎歌剧院的第二大歌剧院开幕,上演的是朱塞佩•威尔第的《福斯塔夫》</p> <p class="ql-block">该剧院曾在多部电影中出现,如《教父III》和《马尔科姆X》等。现在,它仍然是巴勒莫市最受欢迎的文化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该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希腊剧院和古罗马竞技场,正面有一个高达63米的钟楼,是巴勒莫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1974年剧院关闭翻修,但成本超支和政治斗争,使其到23年后,1997年5月12日才终于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剧院的前厅。</p> <p class="ql-block">休息厅。</p> <p class="ql-block">剧院内景。</p><p class="ql-block">剧院内部采用典型的马蹄形(U型)设计,共7层看台环绕舞台,可容纳约1,350名观众(原计划3,000人)。 </p><p class="ql-block"> 这一设计不仅提供了良好的视线,还以完美的音响效果著称,使马西莫剧院成为世界顶级歌剧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剧院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剧院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剧院的坐席。</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到这个包厢,我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教父》第三部的最后高潮,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教父3》中在歌剧院最豪华包厢看儿子演出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豪华包厢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这最豪华的包厢里。</p> <p class="ql-block">剧院内有一个巨大的圆穹大厅,通风良好,并采用了特殊的声学技术。 其中的音响效果尤为奇特:站在中心位置时,音乐会被放大,而周围的谈话声则会减弱,这一设计增强了观众的听觉体验。</p> <p class="ql-block">巴勒莫四角广场。</p><p class="ql-block"> (或四首歌广场)是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的历史地标与市中心,其建筑与文化融合了巴洛克艺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四角广场建于1609-1620年,由四座对称的巴洛克风格弧形建筑围合而成,俯瞰呈圆形 。交叉口的四个角落分别是半弧形的巴洛克建筑。立面风格完全一致,结构完全对称,造型无异,层高一致,每座建筑均分三层,但外立面得雕塑主题各异:底层为象征四季的喷泉雕像,中层描绘西西里四位西班牙国王,顶层则是巴勒莫四位守护者 。</p> <p class="ql-block">广场是巴勒莫老城的缩影,见证了西班牙统治时期的艺术风格 。因阳光常年照射某一建筑面形成独特光晕,被称为“太阳剧院” 。此外,其俯视圆形布局与宗教象征(如十字架)寓意上帝守护城市 。</p> <p class="ql-block">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将老城的名胜古迹分割成了四个区域,巴洛克式建筑在此处十分鲜明。建筑外观看上去都是历经岁月洗礼,尽管有些斑驳老旧,却尽显沧桑独特,建筑上的精美雕塑,各有风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四角广场不远处,就是普雷托利亚广场,普雷托利亚广场三面都是建筑物,一面临马奎达大街。广场的南面是14世纪的执政官宫(普雷托利安宫),曾经的西西里历史上的统治中心,现在则是巴勒莫的市政厅。广场的东面,是16世纪的圣凯瑟琳教堂,也是巴勒莫比较重要的教堂。广场的西侧是马奎达大街和戴蒂尼会的圣朱塞佩教堂。广场的北面,是两座过去的男爵府邸。广场标志性建筑就是一组巨大的喷泉——羞耻泉。</p> <p class="ql-block">  羞耻泉。</p><p class="ql-block"> 来自佛罗伦萨的圣克莱门特宫花园,1574年被巴勒莫买下运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被称为耻辱之泉,一是由于喷泉中赤身裸体的雕塑十分不雅,保守的巴勒莫人一下无法接受,二是因巴勒莫购买喷泉而付出的不成比例的花费,引起了市民的愤懑,故称之为耻辱之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喷泉的俯视图。</p><p class="ql-block">喷泉的周长为 133 米,高 12 米,是一处杰出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喷泉四周精心安置了二十多尊神话中的河神、仙女、精灵等裸体雕像,涵盖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众多神灵形象。比如有长胡须的河神雕像,形象地展现了河神的威严;还有爱神维纳斯、太阳神阿波罗等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人物,他们姿态各异,生动地呈现出神话世界的奇幻与神秘 。</p> <p class="ql-block">戴安娜、阿多尼斯、维纳斯、阿波罗、墨丘利乌斯等的名字和人物排列在优雅的栏杆上。戴安娜是月亮女神,象征着纯洁与狩猎;阿多尼斯代表着青春与美貌;墨丘利乌斯则是商业、旅者、小偷和畜牧之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喷泉最顶端有城市的地标和守护神巴克斯(罗马酒神)雕像,他瞪着警觉的眼睛登上宝座。据记载,喷泉的建造者卡米拉尼最初想到的是巴克斯雕像,自从喷泉到达巴勒莫后,蒙雷阿莱的诗人安东尼诺·维内齐亚诺受命根据地区方面对这座建筑进行解读,作为当地的爱国者,他将巴克斯认定为天才,因此这位罗马酒神成为巴勒莫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当我第一眼看到普雷托利亚喷泉时,多少有些震惊,因为如此众多,如此精美并且集中在一处的裸体雕塑,我几乎没有见过,即使在博物馆里!然后就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感慨巴勒莫民众在愤怒之后的宽容,使我们有机会在巴勒莫的一个广场里见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来自佛罗伦萨的这样一个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  文艺复兴是14到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核心是人文主义。在这场运动中古希腊文明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内核(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古罗马文明则贡献了制度遗产(法律、工程)和物质载体(建筑、典籍)。两者共同构成文艺复兴的实质内容,是新兴资产阶级通过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创新,打破了中世纪宗教束缚,强调了人的价值(如追求现世幸福、个性解放)和理性探索(如科学实验、观察自然),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文明中的精华,为欧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正如布克哈特所言:“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精神的再生,更是人性对神性的胜利。” </p><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像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它们站立在这里已经五百五十多年了,有的雕像的石质已经剥裂,锈迹斑斑,然而这些破败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艺术魅力,那种形神兼备的完美,栩栩如生,永远闪烁着文艺复兴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巴勒莫的“羞耻泉”(普雷托利亚喷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它的遭遇深刻反映了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社会思想动态,尤其是人文主义与宗教保守主义、世俗权力与民众诉求、古典美学与地方文化冲突的多重矛盾。其中“”羞耻泉”名字的由来就是突出表现!</p><p class="ql-block"> 喷泉造价高达3万斯库迪(约合现代数百万欧元),其建造资金通过加重赋税从饥荒中的民众身上榨取。当参议院成员拆除喷泉部件时,民众高呼“耻辱”,不仅针对裸体雕像,更抗议政府将公共资源挥霍于“无用之物”。这种愤怒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城邦统治者与平民的阶级矛盾:精英阶层通过艺术赞助彰显权力,而底层民众在贫困中承受文化投资的代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喷泉由佛罗伦萨雕塑家大量运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裸体形象(如酒神巴克斯、仙女等),体现了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与人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雕塑通过精准的人体解剖学和动态姿态,展现了人类肉体的美感与神性的交融。然而,巴勒莫作为西西里岛的宗教重镇,长期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影响,民众对公共场合的裸体艺术难以接受,认为其“轻佻淫荡”,甚至将喷泉称为“耻辱之泉”。这种冲突本质上是地中海世界世俗化进程中的文化撕裂:意大利本土已接受人文主义思潮,而西西里仍受传统道德束缚。</p> <p class="ql-block">喷泉原为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庄园设计,后被转卖至巴勒莫,其移植过程暗含权力符号的流动与本土认同的抗拒。喷泉被强行安置在普雷托利亚广场(法官广场),试图以古典美学重塑城市景观,但民众通过破坏雕像、涂鸦等方式抵制,将其转化为“反抗压迫的符号”。这种对抗体现了地方文化对中央集权美学的消解。</p> <p class="ql-block">喷泉上的裸体雕像(尤其是女性形象双手托乳的姿态)被当时教堂的教徒视为对宗教纯洁性的威胁。裸体艺术被视为“异教堕落”的象征,与当时巴勒莫的教会倡导的谦卑、节制价值观直接冲突。这种批判反映了宗教势力对新兴人文主义的压制,以及民众在信仰与艺术接受度上的矛盾心理。</p> <p class="ql-block">喷泉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古希腊罗马元素及西西里本土的阿拉伯-诺曼传统(如喷泉基座上的海怪雕刻)。然而,这种混杂性在当时被视为“不伦不类”:保守派批评其背离基督教审美,而开明者则视其为文明交融的见证。喷泉的争议实则是地中海多元文明碰撞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后,随着意大利统一与世俗化进程,喷泉逐渐被重新解读为“艺术瑰宝”。20世纪末的大规模修复使其成为旅游地标,裸体雕像从“道德污点”转变为“古典美象征”。这种转变映射了现代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以及艺术评价标准从宗教道德向审美自主的过渡。</p> <p class="ql-block">  “羞耻泉”的命运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的深层矛盾。在思想层面:人文主义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与宗教保守主义对道德秩序的维护形成拉锯;在政治层面:精英阶层的文化投资与民众生存需求之间的资源争夺;在文化层面:跨文明交融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艺术接受的动态演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站在这座喷泉面前,深深的感到这座喷泉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一面镜子,他映照出了人类在进步与守旧、自由与规训、个体表达与集体认同之间的永恒博弈。正如历史学家布克哈特所言:“文艺复兴的每一件杰作,都是新旧世界碰撞的火花”,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每一朵”火花”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巴勒莫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为“巴勒莫的阿拉伯-诺曼风格建筑群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该遗产于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遗产由9座建筑组成,涵盖宫殿、教堂、桥梁等,集中体现了诺曼、拜占庭和阿拉伯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1. 诺曼王宫及帕拉蒂娜礼拜堂:诺曼王朝的宫殿,内部的帕拉蒂娜礼拜堂以拜占庭风格马赛克镶嵌画和伊斯兰装饰闻名。</p><p class="ql-block">2. 独修者圣约翰教堂:原为清真寺,后改为教堂,保留阿拉伯式圆顶和几何图案。</p><p class="ql-block">3. 海军元帅圣母教堂:以金色马赛克壁画和阿拉伯式尖拱门为特色。</p><p class="ql-block">4. 圣加太多教堂:典型的阿拉伯-诺曼风格小教堂,现为邮局和宗教场所双重功能。</p><p class="ql-block">5. 巴勒莫大教堂:融合诺曼、哥特、巴洛克等多种风格,内有王室墓葬和天文日晷。</p><p class="ql-block">6. 齐萨王宫:诺曼国王的夏宫,以阿拉伯风格拱门和花园著称。</p><p class="ql-block">7. 海军元帅桥:12世纪建造的12孔石桥,兼具军事与交通功能。</p><p class="ql-block">8. 切法卢大教堂:双塔结构,马赛克装饰金碧辉煌,展现诺曼建筑巅峰。</p><p class="ql-block">9. 蒙雷阿莱大教堂:被誉为“黄金圣殿”,拥有全球最大面积的黄金马赛克壁画。</p><p class="ql-block"> 它们的历史可追溯到诺曼王朝时期(1130~1194年),其中前七项在巴勒莫境内。我们此行有幸参观、了解了其中的诺曼王宫、海军元帅圣母教堂、圣加太多教堂、巴勒莫大教堂和另外不在巴勒莫的两处:切法卢大教堂及蒙雷阿莱大教堂的历史和现状。</p> <p class="ql-block">  海军圣母教堂 。</p><p class="ql-block"> 从市政厅与圣凯瑟琳教堂之间的夹缝穿过去,还有一个小广场——贝里尼广场。贝利尼广场上的“海军元帅圣母教堂”又被称为马托拉纳教堂,它是在国王罗杰二世手下的海军元帅-安提阿的乔治的命令下,为了感激圣母玛利亚而建造的,乔治认为圣母曾在海上救过他的性命。这座教堂建于1143到1185年。</p> <p class="ql-block">海军元帅圣母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当时教堂的教士都来自东方,教堂也是拜占庭风格。巴洛克式外墙,罗马式钟楼,拜占庭式穹顶。令人咂舌的是,内部黄金马赛克装潢,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圣加太多教堂。</p><p class="ql-block">——紧挨着海军元帅圣母教堂的是圣加太多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加太多教堂为典型的阿拉伯-诺曼式建筑。创建于1160年前后。顶部设有三个独特的的红色圆顶,以及阿拉伯风格的城垛。</p> <p class="ql-block">圣加太多教堂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圣加太多教堂的魅力在于其阿拉伯诺曼式的外表,粉红色的圆顶,坚实的方形结构,隐蔽的拱廊和精美的窗饰。</p> <p class="ql-block">巴勒莫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埃马努埃莱街和博内洛街角的一组宗教建筑群。它的特点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叠加在同一座建筑上,其中最晚的是在18世纪改建的部分。融合了诺曼、哥特、巴洛克等多种风格,内有王室墓葬和天文日晷。</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184年的大教堂,至18世纪最后完成,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起初为拜占庭东正教堂,后来被穆斯林改为清真寺,1184年,主教在原有的清真寺基础上开始兴建诺曼式教堂,13世纪开始受到哥特式影响,建立了尖塔和钟楼。</p> <p class="ql-block">15世纪又融合了西班牙建筑风格,把入口从西边改到了现在的南边,变成了现有三座尖拱门的门廊,号称是加泰罗尼亚-哥特式,左边第一根石柱用的还是最早拜占庭教堂留下的,后又被用在清真寺上,柱子中部还留有一块古兰经的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巴勒莫大教堂和蒙雷阿莱大教堂,都是王权和教权争斗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威廉二世为了削弱当时巴勒莫沃尔特大主教的教权,于是在蒙雷阿莱修建一座新的大教堂,而后者不甘示弱,索性将巴勒莫原来的大教堂拆除,重建新的大教堂,他发誓新教堂要比蒙雷阿莱大教堂更宏伟。</p> <p class="ql-block">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圆顶又被加了上去。哥特式的双层尖顶窗和拱门,加泰罗尼亚风格的门廊和柱子,后殿穆斯林风格的几何图案,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巴勒莫主教座堂为巴勒莫这座城市的代表性建筑,教堂内拥有众多璀璨的遗产,包括16至18世纪的法衣和祭坛布、圣体匣、圣餐杯、15世纪的祈祷书、三重冕、珠宝首饰等。有人说:巴勒莫主教座堂就是巴勒莫这座城市历史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是诺曼式的半圆形殿堂,很大很空旷,是诺曼皇室的墓地所在。地下宝藏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珠宝首饰,它们都属于阿拉贡的科斯坦撒女王所有。</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日晷是西西里岛现存的八个日晷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一个非常精巧的计时装置。大理石中镶嵌的一条长长的黄铜条穿过中央中殿,两侧镶嵌着彩色镶嵌物,描绘了太阳光线所指示的黄铜带标志。在晴朗的日子里阳光通过穹顶上一个非常特定的点上的一个小孔照射到地面的黄铜带上的某一点,以此用于标示时间和月份,并与黄道十二宫星座相关联。人们可以通过观察阳光照射在黄铜线条上的位置,得知当下的时间和对应的星座,从而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中获得时间等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巴勒莫大教堂地面上的日晷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天文仪器,更体现了西西里岛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巴勒莫大教堂本身融合了诺曼式、哥特式、加泰罗尼亚式和巴洛克式等多种建筑风格,而日晷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它与教堂一同见证了不同民族和宗教在西西里岛的相互共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p> <p class="ql-block">正厅</p> <p class="ql-block">巴勒莫大教堂广场的侧门。我们从这里出去找到了接送我们的车。</p> <p class="ql-block">王室山。</p><p class="ql-block">蒙雷阿莱,在西西里语里意为:”王室山“或国王的山丘。是该省的一个小镇,位于巴勒莫市南10公里的山坡上。俯瞰着一个非常肥沃的谷地,被称为“黄金贝壳”。</p> <p class="ql-block">蒙雷阿莱的面积为529平方千米,根据2018年数据,人口为39,047人。</p><p class="ql-block">这个小镇是蒙雷阿莱大教堂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电梯来到这个高处的平台,沿着栏杆一直走进蒙雷阿莱大教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蒙雷阿莱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诺曼式建筑,也是诺曼式艺术的颠峰之作。教堂边上的诺曼修道院里阿拉伯式的回廊如梦幻般漂亮。教堂附近临海边高地,可以俯视城市全貌,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蒙雷阿莱大教堂的俯视图。</span></p> <p class="ql-block">在狭窄的街道上左拐右拐,最后沿着一条小街,我们走到了蒙雷阿莱教堂的侧面。这里可以看到他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教堂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个门洞就到达了大教堂的侧门。</p> <p class="ql-block">  蒙雷阿莱主教座堂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诺曼式建筑,由古列尔莫二世开始兴建于1174年,到1182年奉献给升天圣母,反映了拜占庭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力在意大利的另一种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的罕见之处在于它协调地讲拜占庭镶嵌艺术、阿拉伯建筑风格以及诺曼式样融合于一身,使它可以和西西里地区仅有的几个建筑杰作相媲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它的长度是102米,宽度是47米。正面特点是两座大塔楼(其中一座在1807年被闪电部分摧毁)和一个由博纳诺·皮萨诺装饰的罗马式青铜门的门廊。内部是拉丁十字形平面图,由尖拱拱廊分隔。回廊有228根小柱子,每根都有不同的装饰,代表着不同时期的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雷阿莱大教堂的侧门。</p> <p class="ql-block">蒙雷阿莱大教堂的侧门,我们是从这个门进入的。</p> <p class="ql-block">侧门入口的威廉二世塑像。</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在设计与装饰时广泛吸收了法国、伊斯兰教与拜占庭的模式。雕刻精美的门框中的主要青铜大门(1186年)是用42幅来自圣经的情景装饰而成。教堂古朴雄浑,为诺曼式的代表作。教堂内景正如一个装满珠宝的巨大盒子,因金箔、绘画和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而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 这是教堂里用金箔镶嵌的墙壁。</p> <p class="ql-block">中厅。</p><p class="ql-block">蒙雷阿莱大教堂:被誉为“黄金圣殿”,拥有全球最大面积的黄金马赛克壁画 。</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内部如同一个装满了珠宝黄金的盒子,壁画全部用黄金镶嵌,由来自古希腊、拜占庭、西西里和阿拉伯的无数能工巧匠修建而成,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曾用掉了1200公斤黄金。整个教堂看起来如同仙境一般,庄严肃穆,气势恢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都是用马赛克镶嵌出来的圣经故事。</p> <p class="ql-block">两侧是巨大的管风琴。</p> <p class="ql-block">侧厅。</p> <p class="ql-block">教堂完美地将拜占庭镶嵌艺术、阿拉伯建筑风格以及诺曼式样融合于一身,乃世界之罕见。</p> <p class="ql-block">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的石棺。</p> <p class="ql-block">教堂出口的右侧是圣母玛利亚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才是真正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正门前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心圣母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侧门前小花园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告别蒙雷阿莱小镇。</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3日.制作</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和资料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