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印象

羽鸿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加上5个多小时的航班延误,飞机终于抵达希思罗机场,那一刻,抹去旅途劳顿,一遍遍地激活唤醒自己:到英国伦敦了,兴奋,心情杠杠滴。</p> <p class="ql-block">  伦敦的天气时晴时雨,看过《雾都孤儿》的都知道,狄更斯描写的雾都,是指伦敦工业革命时期,空气污染的情况,如今的伦敦已是晴空万里,不惧灰蒙了。</p> <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要数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及珍品就不一一赘述,单从世界各地运抵伦敦这些硕大文物来说,难以想象:有的雕像是拦腰截断,有的是身首分离,复原后才得以栩栩如生。埃及文物和中国文物在这里尤为突出,感叹古人把心思都用在雕刻艺术上了,真是巧夺天工啊,他们大概知道,后辈不仅要詹慕,还有道不尽的溢美之词,但令他们没有料到的是,盗墓贼和拍卖行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得“老古”变成了赚钱的道具,达官贵人的奢侈品,令他们尊严尽失。还好,大英博物馆挺身而出,将散落世界各地的文物,稀数收纳,堂而皇之地请进了博物馆,陈列在橱窗或展台上,成了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感谢那些“拼命守护文物的勇士”,否则我们不会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拜见祖先遗存。想想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佩戴红袖标的团勇们,早已把它们砸成稀巴烂了,不幸中的万幸!</p> <p class="ql-block">  介绍一尊民国时期运抵伦敦的佛像:隋代断臂汉白玉大佛,面善清瘦,安详矗立,一双皓腕‌不翼而飞,尊高5.78米。这尊大佛原本是河北省保定市韩崔村崇光寺的珍贵文物,通过文物转手,赠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尊邢侯簋,是1921年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再介绍一下良渚文化,在大英博物有专门陈列,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距今约5300至4300年,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杭州余杭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精美的中国文物,顺便也介绍一下。</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最想看到的是中国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但是没有,想必是“躲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一行人走在伦敦的国王大街上,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各色面孔,川流不息,香水味弥漫整个大街,真是到了异国他乡了。站在泰晤士河边,微风袭袭,情不自禁地提醒自己:这是大英帝国伦敦!好好感受一下吧,不要眨眼,保持微笑,伦敦,真好!大本钟(格林威治时间报时),西敏寺(英国女皇加冕),国会大厦,这些建筑都是哥特式风格,唐宁街10号,白金汉宫,顶着霏霏细雨,走马观花,一饱眼福,别说,光看一眼,就已经上档次了,还要啥“自行车”啊。</p> <p class="ql-block">  温莎城堡,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区域,是英国王室温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现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她的名字温文尔雅,是英国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菲利普亲王最后时光是在温莎城堡和女王一起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城堡室内藏有大量的文物,只能看不准拍照。感觉室外也不亚于室内的文物,那些年代久远的建筑,矗立面前,唤你进入时空隧道,迷离徜恍之中,似乎看到中世纪皇家稳稳的繁荣和辉煌,再次提醒自己:你在英国温莎城堡。</p> <p class="ql-block">  巨石阵是英国标志性遗迹。看图片介绍既神秘又高大上。既然石头已经布局成“阵”了,足见面积够大,然而并非如此,近距离观看这堆不规则的大石头,没有想象中那么宏大叙事,这些石头“勾肩搭背”码放在那儿,看似丢弃的建筑废料。看到此,该做何感想?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这是典型的、国人特有的“到此一游”心态,英国本地人就罢了,我们可是从老远的中国而来。</p><p class="ql-block"> 调侃归调侃,言归正传。巨石阵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世界著名的史前文化神庙遗址,目的是观测天象和祭祀。石头来自威尔士,运输之谜未解,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最后送给我们的极品是“牛津”和“剑桥”。原以为牛津大学是一个大学城,来到这里才知道牛津大学位于牛津市,是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的区域大学。学院建筑散布于市区街道中,形成独特的“塔城”风貌。39所学院和6所永久私人学堂分散在牛津城各处,我们只去了“牛津基督教堂学院”。</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实在是太浪漫了,没资格叙说她的过去和现在,乘一叶扁舟,飘在河上,慢慢地发现和感受,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没想到我也能在这里遇到。</p> <p class="ql-block">  一路向北,经过奥塞特到达约克,哈里波特外景地“肉铺街”,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一一打卡。晚上乘邮轮前往荷兰鹿特丹。</p> <p class="ql-block">  离开英国,依依不舍, 英国这个“偏远潮湿的小岛”,她的美不仅表现在外部,更植根于她内心的契约文明,以及永不放弃的贵族精神,是现代文明的起源。1215年的《大宪章》限制了王权,王在法下,议会至上。议会制,现代法治,金融市场,科学精神和工业化都源于英国。“大事不决看英国”,这是对英国人的最高赞赏,美国再强大也是英国的小弟,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屈服于任何强敌,丘吉尔喊出的口号仍然回荡在国王大道名人广场的上空。英国本土的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是引领世界的旗帜。英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多之又多,无人比肩!她永远在做一件令世人刮目的创举,英国,再见!</p> <p class="ql-block">用另一种方式描述此文:</p><p class="ql-block"> 英伦印象</p><p class="ql-block"> 历十一时辰之航行,又遭五时之延误,终至希思罗机场。彼时旅途劳顿,倏忽一扫,精神为之一振,欣然自语曰:“已至英伦伦敦矣!”心潮澎湃,喜不自禁,情绪甚佳。</p><p class="ql-block"> 伦敦天气乍晴乍雨,读过《雾都孤儿》者,当知狄更斯所述“雾都”,乃工业时期烟雾弥漫之地也。今则气清天朗,已无昔日灰蒙之象。</p><p class="ql-block"> 最为震撼者,当属大英博物馆。其所藏文物之丰,难以数计。仅观运至伦敦之各地巨物,则已令人咋舌。或断于腰,或离于首,复原之后,栩栩如生。其中特显者,为埃及与中国之珍宝。古人巧夺天工,心思尽注于雕刻之道。彼时恐不知,后人既瞻慕其艺,亦有道不尽之赞誉;然未料盗墓者与拍卖行纷纷兴起,致使宝物沦为奢华之具,尊严尽失。幸而大英博物馆收之护之,将散落四海之珍品,堂而皇之置于馆内,陈于橱窗展台之上,化作文明之象。</p><p class="ql-block"> 感怀于彼时拼命守护文物之士,若无其人,我辈焉能千里跋涉,亲睹祖宗遗存?试想昔日动荡岁月,红袖标者肆意破坏,文物毁于一旦,幸中之不幸也!</p><p class="ql-block"> 如隋代断臂汉白玉佛像者,面目清和,神态安详,立于馆中,高逾五丈,一双皓腕早已不存。原为河北保定崇光寺所藏,后转手辗转,终入英馆。</p><p class="ql-block"> 又有邢侯簋,出土于河北邢台,年代久远,今亦列陈英馆。良渚文化亦有专区展陈,乃中国新石器晚期之重文化,距今五千余年,遗址遍布江南太湖流域。</p><p class="ql-block"> 另观琳琅满目之中华文物,件件精巧,令人驻足流连。惟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未现,或是幸而幸免,未遭掠夺。</p><p class="ql-block"> 午後,我辈游于国王大街,伦敦最繁华之地,人潮如织,香风四溢。立于泰晤士河畔,微风拂面,心生感慨:“此地乃大英帝国伦敦也!”当细细体味,勿眨眼,常怀欢笑。伦敦,诚佳哉!</p><p class="ql-block"> 大本钟、西敏寺、国会大厦,皆为哥特建筑之典范;唐宁街十号、白金汉宫,皆值雨中匆观,虽匆匆一瞥,已值千金,夫复何求!</p><p class="ql-block"> 温莎堡者,英王之家,世界最大之有人居住城堡也。菲利普亲王之末年,与女王共度于此。城中文物不许摄录,然仅观其建筑,已若入时空之门,历史之荣光历历眼前,令人不由得自语:“汝今身在温莎堡中矣!”</p><p class="ql-block"> 至若巨石阵者,英国标志性遗址也。远观图说,神秘莫测;近视实景,则未若所想之宏伟,石块错落,恍若工地残料。然此阵实为新石器时代所筑,用于观天象与祭祀。石自威尔士运来,方式成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牛津与剑桥,实为旅途之压轴珍宝。牛津大学,座落牛津市中,城校合一,街巷之间,塔楼林立,学院分布于市,风貌独具。我辈仅访基督教堂学院。</p><p class="ql-block"> 至若剑桥,则为浪漫之极。乘一叶扁舟,泛于水面,思绪悠悠,徐志摩之诗意,仿佛重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一路北行,至约克,游哈利波特之“肉铺街”,观哥特大教堂,皆留影为念。夜晚乘邮轮,航向荷兰鹿特丹。</p><p class="ql-block"> 离英之际,依依不舍。英国之美,不唯形貌之丽,更在其内涵之契约精神与贵族风骨。“大事不决看英国”,此言诚不虚。美国虽强,终为英之小弟;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不惧强敌,丘吉尔之声犹响于名人广场之空。思想、艺术、科学诸领域,英人为世之楷模,贡献卓绝,无人匹敌。彼邦常怀创新之志,为世所瞻仰。</p><p class="ql-block"> 英国,再会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