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妙法堂

常龙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p><p class="ql-block">第5章</p><p class="ql-block">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p><p class="ql-block">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p><p class="ql-block">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其犹橐tuo钥乎,</p><p class="ql-block">虚而不屈gu,动而愈出。</p><p class="ql-block">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起来解释:</p><p class="ql-block">不要什么事都去求老天,</p><p class="ql-block">天地是没有仁慈的——</p><p class="ql-block">老天对待一切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的刍狗一样随意无情,任凭一切万物自生自灭。</p><p class="ql-block">圣人也一样,不要以为圣人是讲仁义道德的,</p><p class="ql-block">圣人也是没有仁慈的——</p><p class="ql-block">圣人对待人类众生,也像对待祭祀的刍狗一样,任凭人们自作自受。</p><p class="ql-block">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不用去求天、求地、求佛菩萨来帮你消灾免难,没用!自己种的果,还得自己吃,谁也帮不了你。</p><p class="ql-block">少了一个你又怎么样?地球照样自转,太阳照样普照大地。</p><p class="ql-block">死死又生生,宇宙天地是生生不息的,就像个风箱一样,越鼓动风就越多,永不枯竭。</p><p class="ql-block">天地万物无常轮换,无需强加干涉,不必执着,这样就能保持虚静、不争,处在动静平衡中,这就是“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详细解析:</p><p class="ql-block">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p><p class="ql-block">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p><p class="ql-block">刍狗:就是草扎成的狗,祭祀用的。</p><p class="ql-block">这两句经文,足以给世间凡夫一个棒喝:</p><p class="ql-block">老天爷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一律平等,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草扎的刍狗一样,任凭它们自生自灭。</p><p class="ql-block">所谓至高无上的圣人,也并不是凡夫想象那样大慈大悲的,对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一律平等,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p><p class="ql-block">万物靠自己生存;人类也是靠自己脱离苦海。</p><p class="ql-block">“刍狗”是没有灵性的,可以随意用它,可以随手把它烧了。那么,没有灵性的人呢,不就跟刍狗一样吗?!</p><p class="ql-block">各位,自儒家文化以来,我们一直提倡“仁”,为什么这里却将天地、圣人都说成“不仁”了呢?原来,只要有“好”就有“坏”;只要有“香”就有“臭”,这是“二元对立”。</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无分别的,只要讲“仁”,就有分别心,就有“恶”。而分别心,就是背道而驰的。有了儒家的分别心,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出现,什么是非、黑白、好坏,没完没了。</p><p class="ql-block">儒家,搞的是【有为法】,是【分别法】,是【世间法】。</p><p class="ql-block">道家,讲天地平等,善待一切众生,不需任何主宰者来分别,来归类,更不需要任何人的保佑。</p><p class="ql-block">站在“道”的高度看法界,法界是没有边界的。一切防卫手段、防盗设备,都是不平等的结果,都是二元对立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如果人人能学明白《道德经》,将来医院、军队、边防等等,都会消失。</p><p class="ql-block">总之,天地也好,圣人也好,佛菩萨也好,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偏爱,也没有分别,更没有私情,这就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p><p class="ql-block">这里把天地和圣人并列,看似不妥,其实,圣人心就是天地,是完全相同的,都是“道”。</p><p class="ql-block">圣佛菩萨对百姓也没有偏爱,没有任何私心,都是平等相待,没有厚薄之分。我们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大自然法则根据我们自己造的业,早已经对我们做了最公正的安排。</p><p class="ql-block">作为世俗人,即使自身非常强大,也改变不了道法自然。大自然自有其运动规律,日月轮转、四时更替,万物因此而生生不息,哪里有我们什么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gu,动而愈出”。</p><p class="ql-block">橐钥(tuoyao):指火炉的风箱。</p><p class="ql-block">屈(gu):通“淈”,指枯竭,穷尽。</p><p class="ql-block">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它里面的风,是永不枯竭的,是越鼓动,风就越大。天地之间是空的,看似什么都没有,但一动起来,可以亲眼看到风雨、雷电,台风、地震。</p><p class="ql-block">说起台风、地震,看似危害性很强大,很可怕,哈哈,那是你站在棋盘里看天空,是你站在凡夫的高度看世间。</p><p class="ql-block">当你跳出棋盘,站在下棋人的高度看世间棋盘时,站在宇宙的视角看天下时,这台风、地震算什么?只是极小极小的一个动作,就好比我们打喷嚏那样,把桌面上大大小小的灰尘喷得无影无踪。 </p><p class="ql-block">你以为人类有多了不起啊?嘿!对老天爷来讲,人类就像灰尘那么渺小,如同蚂蚁那么微弱——不堪一击。</p><p class="ql-block">所以天地“无常”啊。因为有了“无常”才有大地的春夏秋冬,花开花落,生生灭灭。</p><p class="ql-block">说到“无常”,人们总是心有余悸。而天地最“正常”的就是“无常”。有生才有灭,有灭才有生。 所以,“无常”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了解《道德经》之后,就不会惧怕“无常”,而是坦然地笑对“无常”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无常”都是虚幻的相在变换而已,而一切“无常相”其本性就是“空性”,是“真常”!凡夫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害怕生死无常。</p><p class="ql-block">注意!</p><p class="ql-block">不管现象界怎么变,所有不同的物象都是一个“真常”,都是同一个“空性”中现出来的,是“同出而异名”。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本性,我们的大智慧,一直是如如不动的,这就是“此我”,是“真我”,是“真常”。这样的“真常”,我们为什么不要?</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总想抓住这个“常”不变:什么长命百岁,青春永驻啦;什么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啦,等等,就好比自己按住自己的影子不让动一样,可能吗?连小孩都知道,当我们伸手按住自己的影子时,影子早就动了,能按得住吗?其实,在你生出“要长命百岁,永不分离”的念头时,你已经动了,是心在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p class="ql-block">言:是一切言语行为的做作。</p><p class="ql-block">多言:是多加干涉。</p><p class="ql-block">数:是指快速,通“速度”的“速”。</p><p class="ql-block">数穷:指快速到达尽头。</p><p class="ql-block">其实,天地的“无常”是对一切事物最好的安排,而我们总是从自己的“小我”出发,想用世间聪明,用凡夫才智去逃避“无常”,从而达到个人理想的结果,于是,计划、游说、争辩、号召、表白,阴谋,等等“有为法”开始横加干涉了。结果怎么样呢?最终一定是加速被“无常”击碎,所谓“兵强则亡,树高则折”。故说“多言数穷”。</p><p class="ql-block">这个“言”不能单单理解为说话、言语等。“言”在这里是指一切外加干涉的“有为法”。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如此,那就不必干涉,“不如守中”。</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守中”?</p><p class="ql-block">禅宗的“守中”是“两边不着,中间不立”。要强调的是,老子是用究竟了义来展示宇宙真理的。故而解读这里的“中”,它并不是“中正中庸、不偏不倚”的意思,而是“虚空”、“静止”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后面第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一句经文。意思是:达到极致虚静的状态下,零也好、百万也好、亿万也好、无量也好,都是从“空寂”中现出来的,其实都是“空寂”,都属于“道”。</p><p class="ql-block">这个“中”就是“静”,就是“道”;所以“守中”就是“守道”、“守静”,就是“守住真常,守住本性”。</p><p class="ql-block">其实啊,我们一旦回归本源,就自然不执着了,妄想歇了,意识心不分别了,静如止水,不向外攀缘,就在“道中”了。</p><p class="ql-block">各位,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个“中”,保任我们的“真常”,也就是守住“此我”、“真我”,那么,谁把我们当“刍狗”都无所谓了,因为“刍狗”也是“真我”,也是“空”,也是“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守中”呢?</p><p class="ql-block">惟“此我”为真,不去外求。</p><p class="ql-block">惟“此我”为实,舍掉虚假。</p><p class="ql-block">惟“此我”保任,灭了小我吾心。</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实修功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五章 语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