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迟到的美篇

唐社初(学海无涯)

<p class="ql-block">  50年前,我们渚溪大队接受了一批从衡阳铁路分局组织下放的知识青年。当时是国家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以及“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我那时候在我们大队与这些知青年有着密切的联系,朝夕相处,是历史的见证人。</p><p class="ql-block"> 我在他(她)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城市青年根本就做不到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说知识青年比农民更能吃苦。当时我们大队有个砖厂,砖厂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有几个知青自动报名进了砖厂劳动,夏天烈日炎炎,他们不戴草帽、不穿上衣,被太阳烤得就像腊肉一样,从不叫苦,一干就是几年,我很同情他们,也心痛他们。是因为他们这种精神得到党组织的认可,有6位积极向上的优秀知青光荣加入党组织。至今当年的知青精神仍然在我们村里传为佳话,并激励一代代人积极进取!</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7日至8日,衡阳铁路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渚溪村(文化站)隆重举行。并邀请了渚溪村党支部书记唐恒成、花桥镇文化站站长唐高峰、企业家唐秋华、老村委主任唐春林、以及省农科院退休干部唐社初等60人左右参加了该活动。</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难忘的昨天,激情的今天,铁路老知青的魅力,依然光芒四射,她们临时自编自导自演的几个文娱节目很有感染力,再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劳动情景,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  《搀扶》是现在网红歌曲,唱这首歌的寓意是:75年的下放知青,距今50周年,大家基本上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了,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支持,这首歌带给我们一种温暖的感觉。从歌词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那种在困难时刻相互搀扶、共同前行的力量。它让我们想起了生活中那些曾经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人,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他人需要时是否也能伸出援手去帮助别人。</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花桥镇广埸舞队来助兴。</p> <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对他(她)们曾经生活、劳动过的林场感情很深、记忆犹新。但是该林场面目全非。知青走了,林场没人管理,栽种的树木也伐了,房屋也垮了,依旧回到50年前。</p> <p class="ql-block">  王证军同志是个帅小伙,人见人爱!能吃苦耐劳,他是第一个在我们村加入党组织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对过去在林场的负责人唐振学同志难以忘怀,一定去看望一下老场长。</p> <p class="ql-block">  去渚溪湾队看了一个九十多岁的唐胜凡老人。</p> <p class="ql-block">  叶老师偶遇学生唐署初,师生之情难以忘却。</p> <p class="ql-block">  现在农村变化很大,难找到50年前的情形了,大概样子还是可以回忆起来。</p> <p class="ql-block">  阳春花对农业学大寨老房子,依依不舍,七十年代能有这个房子住己经是很富有的啦!</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务农的运动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章,加深了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城市青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缓解了城市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建立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感情,还有就是城市支援了农村的建设,我们渚溪村的建设与发展,也离不开铁路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您们知青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我们要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最后欢迎大家经常来渚溪作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