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明玄鸟,降而生商。一只燕子孕育了一个璀璨的王朝,这是《诗经》关于商朝的动人传说。3500年后的今天在雨燕归巢的时节,在这片曾被称之为“燕”的土地上我们迎来了338件殷商重宝。2025.5.19.看.见殷商特展在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拉开帷幕,338件殷商之物首聚京城!</p><p class="ql-block">看.见殷商展涵盖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青州苏埠屯,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新干大洋州等遗址出土的商代代表性文物。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有册有典”“有铜高峰”“居土衍大”“式范后世”。在1720平方米展厅里勾勒出一幅灿烂商文明全景图。</p><p class="ql-block">带着好奇心,我和老伴于2025.5.23.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走进殷商文明世界。</p> <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通州绿心路1号院5号楼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智慧型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设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之融入建筑之中。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取自“船”展陈大楼(主楼)屋顶造型取自“帆”。</p> <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一个巨大的甲骨文“商”字,敞开数字大门,配合变幻的文字和纹饰,营造出古今交融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以商代而言,“上可追溯至夏,下可延续至周”,在早期中华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使得人们逐渐看到,殷商时期不仅是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顶峰,更是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融汇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对以后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陶人 商 残高7.5厘米 殷墟遗址豫北纱厂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隔着玻璃橱窗同他四目相对,见其宽面平脸,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宽口粗颈。仔细观察下,陶人胸部还刻有一“子”字,则是商王的姓</p> <p class="ql-block">甲骨《甲骨文合集》</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藏</p> <p class="ql-block">遗存的少量“习刻”甲骨为研究商代文字教育、工艺传承及早期书法演变提供了关键实证。习字甲骨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p><p class="ql-block">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小事,事事占卜。常将占卜问题或结果刻在龟甲或牛胛骨上,这些文字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商代甲骨文。占卜内容从祭祀天地时的吉凶问卦,到出兵征伐前的天气预测;从预测王后的分娩日期,到庄稼收成的年景祈愿。</p> <p class="ql-block">卜甲 商 1991年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东地H3 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陶水管</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白家坟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带盖铜鸮卣</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2021年安阳殷墟遗址邵家棚M98出土</p><p class="ql-block">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乳钉纹铜方鼎</p><p class="ql-block">郑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爵</p> <p class="ql-block">铜手形器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p> <p class="ql-block">夹砂红陶熔铸坩埚</p><p class="ql-block">安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铜象尊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市狮形山,收藏于湖南博物院,属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制作。</p> <p class="ql-block">这只“小象”象鼻高扬,犹如一支青铜号角,象征着“太平有象”的美好寓意。专家解读,它的鼻端为凤首形,凤冠上伏一虎,虎口衔蟠虺。从颈部到腿部皆为云雷纹衬底,并饰饕餮、虎、夔龙、凤鸟纹等,通身呈碧绿色。象尊属于牺尊,此类青铜器总体出土极少,甚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牛尊: 通长40厘米 带盖高22.5厘米 腰围52.5厘米 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是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 妇好墓的随葬器物,共出土了一对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此次展览双“鸮”合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对“孪生兄弟”,在阔别近五十载后,终于跨越近700公里,在展厅里对望,仿佛在诉说着三千年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铜镳</p><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兽纹铜弓形器</p> <p class="ql-block">马首铜刀</p> <p class="ql-block">铜兽首刀 明显带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是商人与北方部族战争中的战利品,也是北方外来文化因素传入殷墟后在当地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铜钺</p> <p class="ql-block">铜镞</p> <p class="ql-block">玉调色板</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长10.2厘米,宽4.3厘米,厚0.2厘米</p><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陶鬲</p> <p class="ql-block">玉野猪首</p> <p class="ql-block">玉龟</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长2.8厘米,宽2.5厘米,高3厘米</p><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遗址老六庄出土</p><p class="ql-block">安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铜面具</p> <p class="ql-block">龙形觥 作为存世孤品,被称为“国宝中的珍宝” 1959年在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 器形独特、纹饰奇绝,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p> <p class="ql-block">铜人形器</p> <p class="ql-block">双面铜人像</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高53厘米</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灰褐色玉鸡</p> <p class="ql-block">亚丑钺 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共出土两件 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玉鸟</p> <p class="ql-block">青玉兔形佩</p> <p class="ql-block">玉牛、玉鱼</p> <p class="ql-block">玉鸟、玉兔</p> <p class="ql-block">青铜车饰件</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高5.9厘米,宽7.3厘米,厚7.2厘米</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山东青州苏阜屯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玉人首</p> <p class="ql-block">陶头像</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高3厘米,宽2.7厘米</p><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遗址孝民屯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玉刀 《哪吒2》中东海龙王所用武器原型来源之一,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殷墟麦渐,周原黍离。</p><p class="ql-block">朝代更迭,人们每每发此兴亡之叹。从代商而起的周朝开始,商朝又被称“殷”,《左传》里第一次称商的故都为“殷墟”。这或许是周人灭商后用这些称谓的改变来强化政权更替的正当性。然而,在绵绵不绝、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王朝的更迭更是我们去认知中华文明连续性和整体面貌的一个个“截面”—感受百川入海,探秘其来有自!</p><p class="ql-block">揆诸甲骨载文,商人的忧惧与希冀开凿出华夏文字的长河,泽被至今;铜液冷却,模范乍开,熔铸于鼎彝的精神信仰尤能在四目对视中让我们感知亘古的力量;历史衍进中还有一种向心的力量,让四方之土、远近之人,在碰撞、融汇和聚集中成就了一个久远而宏大的共同体。</p><p class="ql-block">因此,看眼前的殷商,而能见文明是这样走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