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俩喜欢自驾游,主要是因为自驾自由随性,时间、线路不受限,随时都可以变化,这不,2025年的自驾游,我们原本没计划浙江泰顺的,4月3号到福鼎前,老黄说到了福鼎,离泰顺不远了,去泰顺看看廊桥吧,走走泰顺,一切都顺嘛!话不多说,泰顺走起。先看看线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泰顺有着“中国廊桥之乡”的美誉,4月4号,从福鼎出发,前往泰顺,首站直奔泰顺廊桥文化园景区,而后驾驶着自由的小车,顺序游览仕水矴步、雪溪胡氏大院、刘宅桥、三魁廊桥、薛宅桥、永庆桥、西洋廊桥、包拯故居、下洪龙凤廊桥,南庆桥、交垟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泰顺廊桥文化园景区,位于泰顺县泗溪镇,园区有两座著名的廊桥——北涧桥和溪东桥,还有一个泰顺廊桥文化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涧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桥边千年古树掩映,古老的民居错落有致,桥下溪水潺潺,红鲤戏波,古朴而灵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泰顺廊桥文化博物馆内展示的泰顺廊桥模型、图片,廊桥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独特,完全超乎我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溪东桥,又称上桥,是编梁木拱廊桥,距北涧桥几百米,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重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道光七年(1827年)大修。桥两头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造型优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仕水矴步,位于泰顺县仕阳镇溪东村,始建于明代,明中叶被洪水冲毁后移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于现址,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水损后重修,是泰顺境内长度最长、宽度最宽、齿数最多的矴步。从远处看,仕水矴步宛如一串古朴的琴键,静卧于波光之上,行人往来,步步生韵,仿佛演奏着一曲江南诗意序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雪溪胡氏大院,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是江南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胡氏祖居庆元官塘,明天顺年间,胡道严徙居今泰顺雪溪西岸,为当地胡氏始祖。传至胡东伟一代,从道光十二年起至同治甲戌年先后建造了胡氏大院、凤垅厝、凤垅头厝等民居,胡氏大院历经三次建造,耗时40余年才形成如今的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宅桥,又名仙洞虹桥,位于泰顺县三魁镇刘宅村水尾,为双层伸臂式平梁木廊桥,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两度重建,现存建筑保留大量明末清初构件。桥内设有供人休息的地方,二楼楼阁是秋天迎福祭祀的场所(我们没上去)。桥两头檐角高翘,错落有致,生动灵现,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精巧别致的一座,桥顶的脊兽“双龙戏珠”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黄同志为了找到一个好的拍摄角度,在这田地里穿,一个不小心摔一跤,所幸没大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魁廊桥,是泰顺县三魁镇秀溪边村的一座新建的木拱廊桥,采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建造,为目前中国单孔跨度最长的木拱廊桥。桥上“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雕刻装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廊桥还没完全竣工,我们也没多停留,继续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薛宅桥,坐落于三魁镇薛内村,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叠梁拱式木廊桥,拱矢斜度大,是泰顺斜坡最陡的廊桥,造型古朴独特,气势雄伟壮观,载入《中国桥梁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9月15日,受莫兰蒂台风影响,薛宅桥被洪水冲垮。洪水过后,当地迅速开展木构件收集工作,众多村民自发参与,短时间内找回了90%以上的原木构件,专家组通过技术手段对原构件进行探测、分析,确定可继续使用的原构件,并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于2017年11月修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到达这里可不容易,根据导航提示,在村里转过来转过去,怎么走都能听到导航提醒“您已偏航”,就在准备放弃的时候,老黄从一居民区小巷里看到了廊桥,正是我们寻找的薛宅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庆桥,位于三魁镇戬州村下溪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全长33米,宽4.5米,距水面高8米,桥屋十二间,中央为二层重檐楼阁,翼角高翘,青石砌筑单墩,为伸臂式平梁木廊桥,是泰顺唯一一座未经修葺的国保级廊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洋廊桥,是一座新建的廊桥,横跨于泰顺县三魁镇西旸峡屿村水尾溪上,于2011年春动工建设,2012年冬竣工落成。三重屋檐,翼角高翘,桥栋上塑造“鳌鱼双吐水”,两边桥头二层各设一阁楼,四角飞挑,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桥两头的大理石护栏双面精雕着飞禽走兽、青山流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拯故居位于泰顺练源,据历史记载和包氏族谱考证,包拯在幼年时曾随母亲回到这里祖居,以避战火。他在泰顺大安练源度过了童年时光,直至17岁时随父亲离开泰顺,之后未再返回。然而,包拯与泰顺的渊源深厚,其祖先包驮公的墓碑上刻有"包拯公前十七世祖"的字样,且泰顺的包氏宗谱中也有详细记载包拯及其家族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到泰顺大安练源时,村里几乎所有农舍的墙上都是有关包拯公的墙绘,整个村子的村民也都姓包,虽然如今的“包拯故居”可能并不是包拯公曾经的住所,但做为一个旅游景点,我们觉得管理太不到位,房屋破烂不堪,院子里杂乱无章,实在有些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洪龙凤廊桥,属于木拱廊桥,由陶胜利先生独资捐建,2013年动工,2014年竣工。桥身造型独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翘角,具有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远看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溪流之上,气势恢宏。桥内的梁枋、斗拱等构件上往往雕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以及花卉、人物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如意,体现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雕刻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远的都可以看到南庆桥了,道路实在有点窄,不进去了,到交垟土楼门口看了一下,因光线不好,留待明天。进泰顺县城,入住全季泰顺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5日,今天继续打卡泰顺廊桥,从县城出发往东北方向,依次游览仙居桥、百丈碗窑窑址、文兴桥、文重桥、福庆桥、库村古村落,返回县城后再到交垟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仙居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仙稔乡仙居村水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历史上多次毁于水患并重建,现桥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距古桥不远处是一座与古桥平行的新建公路桥,双桥平行,历史与现代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百丈碗窑窑址,跑空了,当地人告知,因没管理,人根本走不到窑址跟前,想看就去县城博物馆里看。得,不看也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坑边村,横跨于玉溪之上,是一座独特的叠梁式木拱廊桥,其最大的特点是左右不对称,桥身向一边倾斜,呈西高东低之势,被称为“廊桥中的比萨斜塔”,在众多廊桥中别具一格。该桥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民国十九年重修,1988年被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15日,因台风“莫兰蒂”带来的暴雨,文兴桥被洪水冲毁,2017年经修复后重现光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兴桥是我们来泰顺看过的廊桥中最出片的,不仅是因为她独特的建筑风格,周边环境也是最佳衬托。古桥下溪水潺潺,溪流边摇曳的金黄油菜花,尽显厚重的历史与自然的碰撞、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重桥,又名东洋桥,是位于泰顺县筱村镇东洋村的一墩两孔伸臂梁式木平廊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屡建屡毁,民国十年(1921年)由当地几大家族合资重建。2016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带来的暴雨使文重桥被洪水冲毁,2017年3月启动修复,10月主体工程提前完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庆桥,原名漈下桥,始建于清道光廿八年(1848),后被大雨冲毁,清光绪六年(1880)由当地乡绅捐资重建,加固桥基,改名福庆桥,1990年8月20日再度毁于台风洪灾,2013年重建,2020年正式落成。新桥四墩三孔三层檐,四周翼角高翘,由三条单独的廊桥连成一个整体的廊桥群,是目前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库村古村落。位于泰顺县南浦溪镇的库村古村落,是泰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村,自唐元和七年(812年)始,历经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发展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村落布局沿袭唐宋特色,依山而建,村溪环绕,古民居群错落有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阴井,开凿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道路、围墙、房屋等多由鹅卵石砌成,街巷用大卵石铺中间,小卵石、块石铺两侧,卵石墙墙脚宽墙顶窄,部分墙面有几何图案或吉祥纹饰。当地人又称之为“石头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交垟土楼,位于泰顺县罗阳镇上交垟村,是浙江省唯一的极具闽南风格的客家土楼古民居,是从福建同安迁徙到泰顺上交垟村的曾氏家族于清咸丰年间所建,随着曾氏家族在此不断发展壮大,人口增多,土楼无法容纳更多村民,于是在周边扩建了水城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我们已完美结束泰顺廊桥的自驾。看廊桥横跨溪流,古朴优雅;走进库村古村落,感受唐宋遗风;探秘交垟土楼,惊叹先辈智慧!泰顺之旅,不虚此行,同时我们也结束了浙江段的游玩,明天就该进入福建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