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的名字来源于“崇尚武备”之意。</p><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有600多年历史。由江夏侯周德兴为抵御倭寇而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筑古城之一,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海防军事堡垒之一。</p> <p class="ql-block">游览崇武古城,如果从景区大门进入需要购买40元的门票。那边可以参观游览中华石雕艺术博览园,还可以近距离接触海景。惠安是“中国石雕之乡”,中华石雕艺术博览园展示各种精美的石雕作品。</p><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走“水关门”进入古城,不需要门票。如果只是想看城墙和古城内的老房子,可以从“水关门”进入,而且不用买门票,城墙内才是崇武古城。</p> <p class="ql-block">“水关门”是在西门和南门之间的小城门,这里是崇武古城的“第五城门”,仅2.1米高、1.3米宽,这个入口其实就是城内居民平时出入的地方。在水关门外面有个水关井。</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身着经典服饰的惠安女在古城进行民俗表演。</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一道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惠安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沿海地区,她们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方式。惠安女的服饰被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她们头戴黄斗笠、花头巾,上身穿着短小的上衣,下身搭配宽大的裤子。这种服饰既方便劳作,又不失优雅,体现了惠安女的智慧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城墙由花岗岩砌筑而成,全城墙周长2567米,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墙高7米,城基宽5米,城墙上有1304个城垛,一个城垛由一个士兵守卫。城墙上有烽火台、望台和安放铳炮的虚台,城内有二至三层跑马道。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坚固如初。</p> <p class="ql-block">登上古城墙,视野开阔,可以观赏古城建筑及周边的滨海风光美景。</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四方设门,建有门楼。东、西、北门外加筑月城,即各有城门二道,唯南城门外只筑照墙,以为屏蔽,每个城门都设计得精巧而实用,既便于防守,又便于进攻。城内还有古城门、古炮台、海潮庵、关帝庙等。</p><p class="ql-block">城墙东南角的灯塔是整座崇武古城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整座古城和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内有古大厝78座,寺庙宫观庵堂近30座。古城的居民都是抗倭军队的后裔,当年为了守城,从漳州通过“三丁抽一”的征兵方式征调至此。他们各自带着家眷聚居崇武,并世代承袭兵役,由此形成“千户所”,有着“百家姓,万人丁”之称。几千人口里有98个姓氏,当地人称其为“崇武百家姓”。</p><p class="ql-block">海潮庵位处崇武古城“第五城门”水关门内不远处。始建于宋代,有“未有古城先有庵”之说。因大海潮水涌到庵前,最初称为“水潮庵”。曾被攻打厦门的清兵水师拆毁,清同治年间重建更名为“海潮庵”。</p><p class="ql-block">2002年重修建,主祀三世尊佛(释迦如来、药师如来、弥陀如来),楹联均为当代人撰书。已敌前住持释开持为惠安县佛教协会原副会长;能治病扶伤,具公益心深得众望,有赠联云“慈心修道行,佛手化春风”。此庵历有海内外高僧来访,据传新加坡普济寺法师为庵撰联:“海印森罗偏周法界,潮音定准普济群生”。</p> <p class="ql-block">海潮庵前有不少身穿惠安女服饰的旅客拍照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城墙一直走到东门,穿过古城的东门街,从西门口出来。由于时间有限,古城内的名胜古迹没有时间细细探索,结束崇武古城之行,下一站是洛阳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座崇武城,半部海防史”。崇武古城的军事防御体系非常完善,历史上,崇武古城多次成为抗击外敌的前沿阵地。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曾屯兵于此,指挥抗倭战役,其军事布局与战术思想深刻影响了古城的防御设计。</p><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不仅是中国海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