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总是不被理解?孩子可能表现出软硬不吃、敷衍家长、叛逆、沉迷于玩游戏、内驱力不足、无法专注做事、随便、不愿意沟通、跟家长对着来等问题。</p><p class="ql-block"> 没有哪一位父母不爱孩子,爱孩子,要为他们的长远考虑,而不只是着眼于当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要总是盯着孩子错在哪,而要引导他们往对的方向走。</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不要和他人去比。让孩子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激发了天赋,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成功者。</p><p class="ql-block"> 如何正确的进行家庭教育:鼓励教育不能陷入误区,鼓励教育不是掩盖孩子的缺点,不能空洞,要具体,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p><p class="ql-block"> 明明努力了,为什么还看不到进步?培养孩子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自律是成功的关键,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品质。然而,有些家长却未能意识到培养孩子自律习惯的重要性。缺乏自律的培养,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控力和责任感,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阻碍。每一个自律自觉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严格监督的家长。家长们,自律是孩子成功的基石,请教导孩子自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自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p><p class="ql-block"> 看见沟通焦虑,孩子心里的门留着哪条缝?——青春期沟通的关键,是学会用孩子的语言翻译爱。</p><p class="ql-block"> 解码青春期——理解孩子行为本质:脑科学显示,青春期大脑像升级系统的电脑,会卡顿、程序闪退。这不是叛逆,是发育进行时。理性脑25岁发育成熟,情绪脑此刻活跃。</p><p class="ql-block"> 孩子没说的真实需求:</p><p class="ql-block"> 【权力需求】“哪怕我知道你说的对,但就是不听你的!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叛逆期,也是自我认知再次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孩子渴望权利,希望自己说了算。</p><p class="ql-block"> 【自我认同需求】当话语里带有贬低和指责时,统统都关在心门之外。孩子的想法是:“别用命令和咄咄逼人的语气!比起内容,我更在乎态度!请用尊重的语气沟通,否则再有道理我也不想听。”</p><p class="ql-block"> 【表达观点需求】当父母因为孩子的奇怪观点反驳或讲道理时,孩子其实想说:“即使最后证明你是对的,我是错的,我也希望你能尊重我表达观点的权利,这才叫讨论。”</p><p class="ql-block"> 【亲密又独立需求】孩子总是关着房门,拒绝主动沟通。孩子其实想说:“给我独处空间,别总指挥我!遇到麻烦时希望你们及时出现,但不要吼叫。有重大偏差时,直接简明告诉我就行。”</p><p class="ql-block"> 【渴望被尊重需求】当和父母争论时,对错不重要,关键是气势不能输!认输就像割让思想领土。要让我接受建议,先尊重我的主权。</p><p class="ql-block"> 【拒绝唠叨需求】父母对着孩子一直说,孩子烦躁、不听,父母就觉得孩子难沟通不听话。其实孩子的心声是:“请别掺杂激动情绪!不要用高亢或低落的语气,别把1句话变10句!我要简单明了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拒绝情感绑架需求】别总说“都是为你好”!这种愧疚感让我觉得必须做些什么来偿还,一旦做不到就想要逃避。我希望亲密是建立在彼此欣赏上,而不是内疚锁链。</p><p class="ql-block"> 【期待情绪接纳需求】有的父母每次在孩子吐槽时都只会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其实想对父母说:“当我抱怨时,只需要被理解和接纳,不用给什么建议,更别为此抓狂,那会让我更崩溃。请做情绪缓冲垫,别当增幅器!”</p><p class="ql-block"> 【求助信号识别需求】当我说太累了时,其实是呐喊:请停下,倾听我的想法和需要!许多时候,伤害自己只是为换来理解。所以这时候父母一定更要放下固执的想法,先去倾听孩子,千万不要继续刺激和压迫孩子。</p><p class="ql-block"> 青春期的沉默,常是“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挣扎,而非拒绝爱。</p><p class="ql-block"> 实操工具——3个可落地的沟通密钥:</p><p class="ql-block"> 工具1:双向翻译法——把“家长语”转成“孩子语”。公式讲解:孩子听懂家长心声→转换沟通方式。家长真实需求→孩子听到的潜台词→转化后话术(例:“别玩手机”→“担心你健康”→“你刚笑出声,什么视频这么有趣?”</p><p class="ql-block"> 沟通效果不取决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孩子是否感觉不是来审判我的</p><p class="ql-block"> 工具3:三明治回应术——接住情绪比解决问题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面包层:具体观察(你摔笔力度比平时大)</p><p class="ql-block"> 夹心层:留白提问(需要我陪你坐会儿,还是先静一静?)</p><p class="ql-block"> 另一片面包:有限支持(要不要试试圈出卡壳步骤?)</p><p class="ql-block"> 误区预警——避开3个沟通雷区</p><p class="ql-block"> 警惕“过度翻译”陷阱</p><p class="ql-block"> 现象:孩子说“烦死了”,家长解读为“讨厌我”</p><p class="ql-block"> 真相:60%的负面情绪是压力积累,非针对家长</p><p class="ql-block"> 方法:先给自己3秒缓冲:这可能是他今天的压力,不是冲我来的,放弃“改造思维”。</p><p class="ql-block"> 反常识提醒:允许孩子试穿“独立人格外衣”,孩子看中一件不合时宜的衣服——比起强行说不,不如说“需要帮你调整吗?”</p><p class="ql-block"> 慎用“别人家孩子”对照</p><p class="ql-block"> 脑科学依据:青春期镜像神经元敏感,易触发自我价值感攻击</p><p class="ql-block"> 转化话术:从“别人家孩子”到“自家孩子优势”(如“你坚持练琴的毅力,比成绩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赋能结尾——重建沟通信心</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沟通,是让孩子在你的声音里,听见“无论你什么样,我都愿意慢慢懂你”的笃定——这是给孩子最安全的成长礼物。</p><p class="ql-block"> 行动号召:</p><p class="ql-block"> 试一试完成小任务:尊重边界传递爱意:今晚回家,在孩子门口敲三下,说‘给你切点水果放门口了’——不需要回应,这个动作在传递‘我尊重你的边界,但我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 于宗花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5.23</p> <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1.于老师随笔</p><p class="ql-block">2.家长会</p><p class="ql-block">3.荣誉时刻</p><p class="ql-block">4.五单元思维导图</p><p class="ql-block">5.家长课堂</p><p class="ql-block">6.本周美食</p><p class="ql-block">7.毕亦安第14周语文笔记和作业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长会</p> <p class="ql-block">荣誉时刻</p> <p class="ql-block">五单元思维导图</p> <p class="ql-block">家长课堂</p> <p class="ql-block">本周美食</p> <p class="ql-block">毕亦安第14周笔记和作业展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