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创作谈~徐耿华

东北虎

<p class="ql-block">编者的话:编者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兼散曲工作委员会主任徐耿华的讲课课件,我把它编辑成《散曲创作经验谈》。文章虽然不长,但道出了散曲创作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本人反复咀嚼而不厌,受益良多。今日刊出,以飨读者。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徐耿华原文)</p><p class="ql-block">各位诗友: 那天讲课时间太紧,有些问题没有机会讲。发在此群,以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第一,</b><b>如何选择曲谱 </b></p><p class="ql-block"> 元曲曲谱是怎样产生的?由词牌转为曲牌的,有的基本上延续了词牌的平仄要求,只是仄声中有些地方强调了“去声”或者“宜去”,如风入松、忆王孙、太常引、人月圆等;有的就与词谱完全不一样,如后庭花、感皇恩、满庭芳、端正好、粉蝶儿等。而其他的曲牌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一定是没有平仄谱的。于是我们说元人写曲,开始用的是“音乐谱”,因为那时候写曲的人大都会唱曲,以演唱时字不“倒音”为原则。后人根据名人名作才总结出平仄谱。 </p><p class="ql-block"> 今人写曲的大都不会唱曲,只能依靠平仄谱。首选曲谱是台湾学者郑骞的《北曲新谱》,它是迄今最为周全详尽的曲谱。这个曲谱建立在掌握了大量元代和明初曲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比了大量前人已有的曲谱的基础之上。分析和表述最为详尽。但是,此谱大陆不易买到。那么,我们就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元曲鉴赏辞典》后面的附谱。此谱只是简编了谱式,并无详尽解释。我估计很可能简编了一些别人的曲谱,其中包括郑骞的《北曲新谱》。因为我对了一下,除了曲牌比《北曲新谱》少了一些,所列曲牌的平仄、韵脚基本一致,差别不大。此谱是我们目前绝大多数人都在用的曲谱。但这个曲谱是小令、套曲各种曲牌混编的曲谱,初学者常常误用套曲专用的曲牌来写小令,把带过曲专用曲牌当小令单曲来用。另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曲谱是唐圭璋的《元人小令曲谱》。它所列小令曲牌较少,但都是常用的牌子。这部曲谱与《元曲鉴赏辞典》附谱不同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上小楼”、“秦楼月”等曲牌在《元曲鉴赏辞典》中没有;“鹊踏枝”、“庆元贞”在《元曲鉴赏辞典》中没有说可单独作小令只曲,而是带过曲的曲牌,如:“哪吒令带鹊踏枝带寄生草”、“黄蔷薇带庆元贞”,唐谱则认为可以独用。唐先生是大权威,加之他的看法也算有所本,故唐谱也算是比较可信的。</p> <p class="ql-block">  <b>第二,如何选择曲牌 </b></p><p class="ql-block"> 在元代和明初,人们写曲首先要考虑的是情感色彩。因为那时节散曲是歌词,某个曲牌怎么唱有一个固定的音乐曲调,曲调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用今天秦腔戏里的术语来比喻,这段唱腔是“花音”的,还是“苦音”的。你写欢快的事物当然要用“花音”,写悲戚的事物当然要用“苦音”。古人根据唱腔的感情色彩给每一个宫调内的所有曲牌定了情感上的标签,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黄钟宫,富贵缠绵;正 宫,惆怅雄壮;</p><p class="ql-block">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p><p class="ql-block">中吕宫,高下闪赚;大石调,风流蕴藉;</p><p class="ql-block">小石调,旖旎妩媚;般涉调,拾掇坑堑;</p><p class="ql-block">商角调,悲伤宛转; 商 调,凄怆怨慕;</p><p class="ql-block">越 调,陶写冷笑; 双 调,健捷激袅。</p><p class="ql-block"> 这些情感标签有的一看就明白了,有的只可意会,却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明代晚期乃至清代,散曲作为唱词的功能逐渐丧失,变成了案头文学,人们在创作时开始忽略宫调和曲牌原有的情感色彩。今天,绝大多数的作者都不管曲牌的原有情感色彩,随心所欲。我的意见是:写套曲时还是要适当考虑一下原有的情感色彩。比如写父母情,如果老人已经仙逝,最好选用南吕、商角调、商调等悲伤情调的套式来写。另外,有些小令曲牌从句式结构紧紧地配合了音乐的情感色彩,比如“黑麻令”,读起来给人以如泣如诉的感觉,你就别用它来写欢快的事情;“醉罗歌”的开头就给人一种欢快、俏皮的感觉,你就别用它写那些令人心情沉重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在写小令时也和大家一样,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什么曲牌来写。我的作品不多,令我满意、大家评价也不错的有那么几首。大家也许不知道,这些曲作都是倒着写出来的,也就是先写了后面几句,然后才补齐前边。因为我写曲时经常是先有了一两句我认为是最精彩的话,而最精彩的句子往往被安排在最后几句(最常见的是最后一句),这一句就是“诗眼”。我在选曲牌时尽量先让诗眼很舒服,不要因为平仄要求而把诗眼改得变了味,丧失了它的韵味。比如我写《夏日风景线》时最先有两句“女人省布,男人费眼”,反复比较后觉得[仙吕•后庭花]这个曲牌的最后两句“×平×厶,×平×厶平(韵,可上)”最合适,后一句五个字,我在“男人费眼”前加一“傻”字,前一句谱中四个字,我在句前衬一“俏”字。这样完全保留了我写作前对诗眼的设计,而且既合谱又对仗,产生了预想不到的韵味。然后才又把前边的铺垫补齐,变成了如下整体:“七戒八规太久远,女性着装日渐短。裙裤一尺欠,小衫儿露背肩。好‘寒酸’,俏女人省布,傻男人费眼。”这个经验,大家不妨一试。</p> <p class="ql-block">  <b>第三,认真对待曲谱中的顿号</b></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词牌中的标点符号是固定的,句号、逗号在什么位置,无论多少人来填同一词牌,句号、逗号的位置不应该有变化(个别句子根据文意改作问号、叹号除外)。在标点符号运用方面,散曲就没有词那么严格,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些曲牌因为要求对仗,标点是无法改动的,如【寄生草】:“平平仄,仄仄平(韵)。×平×仄平平厶(韵),×平×仄仄平厶(韵),×平×仄平平厶(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去(韵)。”由于曲谱要求“首两句和末两句须对仗,中间三句须作鼎足对”,那么七个标点必然是“逗句逗逗句逗句”。但更多曲牌都可以根据文义自主的点句逗。散曲曲谱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顿号。曲谱中最常见的点顿号的句子有两种情况:×××、×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厶上,×××、仄平平去。(【脱布衫】全牌);×××、仄去平,×××、去平平(【锦橙梅】一二句)。</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点顿号只是表明句式,是三四句式和三三句式,借以区别于人们常见的四三句式和二二二句式。顿号前后加起来是一句话。谁把一处顿号改作逗号,谁就在这个曲牌中加了一句,这是出律,不行;不理会顿号的存在,把句子写成四三句式和二二二句式也是出律,也不行。原则上散曲写成后顿号都可以去掉,但是有些情况下,容易被人误作四三句式和二二二句式来读时你还是点上为好。</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创作实践中发现,三四句式好写,三三句式难写。三三句式又称作六字折腰句,我在读了大量的前人作品后发现,高手们一般不会让前三字的词义与后三字的词义处于并列地位,并列了即使点了顿号或者不点,都让人感到是两句,中间应该有个逗号,如“桃花红菜花黄”。高手们一定会让前三字和后三字处于偏正关系中,或者是递进关系,或者后三字是前三字的补语。如孙为霆《黄莺儿•春节过曲江池》的一二句:“酒肉臭朱门,过荒街死了人。”“过荒街”时才发现“死了人”,不是并列关系。我写《洪亮吉坐监》第三个《寄生草》时依谱改一二句为两个六字折腰句:“露白骨时时现,堆黄沙处处丘。”后三字是前三字的补充说明。希望大家今后写作时注意这些细节。</p> <p class="ql-block">  <b>第四,散曲的衬字 </b></p><p class="ql-block"> 写曲可以衬字,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一支曲词中,除了调谱规定的字句以外,又可随意增加一些字;调谱所规定的字句,称为“正字”;自由增加的字句,叫做衬字。衬字不占谱,不拘平仄,在句首、句中和板式较紧密的地方,可以酌用衬字,切不可在句子末尾两字间衬字。衬字用到曲词中,使文义流畅,歌唱时亦有清新疏密之致,所以衬字便于歌唱,也利于行文。但衬字加入句中,绝不可影响原文的意义,所谓“宜用虚字,不宜用实字”。 </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检查衬字是否妥贴的简易办法是,把衬字取了,看看意思是否能够勉强讲得通,讲不通或者意思相反,就说明衬得不妥。比如〔十二月带过尧民歌〕,曲牌定格是四四四四四四,七七七七二五五共13句、54字。而王实甫所作则是:(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带〕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p><p class="ql-block"> 北曲的衬字使用很宽,衬字字数多寡亦不限制,但也有专家主张尽量少衬字。衬字常出现于以下情况: (1)词头:该字无重要意义,如:“老”师,“老”李,“小”红,“大”嫂,“有”宋一代……(2)词尾:如:桌“子”,睡“着”,我“的”,里“头”…… (3)叠字:可加速声情之变化,故期第二字也可视为衬字,如:慢“慢”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需要说明的是,若加衬字处为对仗句,则连衬字也须对仗。</p> <p class="ql-block"><b>  五、散曲的对偶</b></p><p class="ql-block"> 对仗本是词常用的手法之一,不过就对仗方式而言,散曲中的对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在诗词中无法对仗的在散曲都可以对仗。故而有学者认为散曲不叫对仗,而只能叫对偶。因为诗词的对仗不仅词义相对,而且一般都要平仄相反。散曲不是这样,两句平仄相同的句子也要求词义能对。</p><p class="ql-block"> 比较常见的对偶有下列几种:</p><p class="ql-block"> 合璧对(两句对):例如拙作《塞鸿秋•有感于袁崇焕之死》前四句:“昏王发怒龙颜变,良臣枉被极刑谳。大活人割肉三千段,小平民争啖一时乱。” </p><p class="ql-block"> 鼎足对(三句对):例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子见他歪剌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等。</p><p class="ql-block"> 连璧对(四句对):例如,“丹脸上胭脂匀腻,翠盘中彩袖低垂,宝髻上金钗斜坠,霞绶底珍珠络臂”,“忙劫劫蜂翅穿花,闹炒炒燕子寻巢,喜孜孜寻芳斗草,笑吟吟南陌西郊”,“金谷园那得三生富?铁门限枉作千年妒!汨罗江空把三闾污,北邙山谁是千钟禄”等。</p><p class="ql-block"> 连珠对(句多相对)例如:“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等。</p><p class="ql-block"> 隔句对(即扇面对,一对三,三对四)例如拙作《碧玉箫•古代人名避讳》的前四句是:“杜甫写诗不书‘闲’,‘恒娥’不传‘嫦娥’传;史迁笔下永无‘谈’,‘点火’不嫌‘点灯’嫌。”</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重叠对、鸾凤和鸣对(首尾两句对)、燕逐飞花对(一句话中有个鼎足对)等。元人作“哈哈笑我,我笑哈哈”,也被认为是对偶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