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图摄影:山中虎</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711823</b></p> <p class="ql-block"> 早闻武汉江夏新建成一个旅游景区,名曰: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据说五一节对外开放,游客如织,热闹非凡,甚至有人赞景区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我向来对所谓"文化美食街区"抱有几分狐疑。那些人为做旧的砖瓦,那些仿古的招牌,那些刻意摆出的"市井气息",总不免令人想起戏台上的布景。然而寻思江夏里一带也许尚存几分旧码头的真味,我便也动了心,择了一个多云的上午前去。</p> <p class="ql-block"> 出了地铁站,换乘公交车,穿过几条新修的马路,便看见一片用竹篱围成的园区,入口一个由木桩搭建的门牌上面挂着渔网,三个木盘上书“江夏里”大字,一座两侧挂满鱼篓的木桥引人入园。</p> <p class="ql-block"> 映入眼帘的是众多成片的古朴建筑,与周边广袤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游目骋怀,春山在望,满目苍翠,楼台林立,河水环绕,舟船密布,曲桥纵横,远观还真有些“清明上河图”的场景味道。</p> <p class="ql-block"> 江夏里总占地面积110 亩,其中美食街区占地面积约80亩,集主题院子餐厅、特色小吃、民俗文化、传承的手艺、沉浸式演艺活动等功能为一体。整个街区以武汉老码头文化为核心,复原了青石板路、仿古招牌、码头建筑等历史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繁华市井。</p> <p class="ql-block"> 走进街区,新铺的石板路还泛着光泽,路两旁多是清一色的两或三层小楼,飞檐翘角,漆色鲜艳。底楼全是茶铺食肆,楼上则挂着客栈的招牌。每家店铺门口都悬着幌子,写着"老字号""正宗""传统"之类的字眼。</p> <p class="ql-block"> 街区汇聚了60余家特色商铺,老武汉各种传统美食在这里汇集,包括热干面、三鲜豆皮、武昌鱼等地道汉味小吃,面窝、欢喜坨、烧麦、糯米鸡、糖油粑粑、米酒汤圆、糊汤粉、汽水包、葱油饼、豆腐脑……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 大码头观景台,每隔一小时还举办丰富多彩的码头文化节目演出,演绎码头号子、草把龙舞、采莲船等民俗表演,游客可与身着古装的NPC互动。</p> <p class="ql-block"> 除了创新码头主题餐饮让游客不仅能品尝美食,还能参与非遗手工艺体验,如汉绣、楚式漆器等,让文化“可带走”。</p> <p class="ql-block"> 来街区游玩的大部分都是武汉本地的市民,也有不少用旅游大巴拉来的外地游客,为作留念拍照打卡的人自然不少。街区里设立不少摄影造型店铺,专门租借国风汉服供游人使用情景拍照,生意十分火爆。</p> <p class="ql-block"> 众多依山临水的吊脚楼成为武汉的凤凰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徜徉在江夏里,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茶韵飘香,游客逛累了,走进江夏里的老茶馆,坐在木桌竹椅上歇息,品茗喝茶,对于生活在都市闹市区游客这里绝对是放松心情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记忆。或许,这就是新旧交融的最好模样——既让老味道得以延续,又为城市增添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个弯,忽见一处不甚协调的老房子挤在新建筑之间。灰黑的砖墙已经斑驳,木门上的漆也剥落了大半,门楣上隐约可见"德兴"二字。门口摆着几张旧木桌,三两个老人正低头吃面。这倒有几分真味,我便走了进去。<br> 店内光线昏暗,墙上挂着些发黄的老照片。我端详那些老照片。多是些码头旧景:挑夫扛着麻袋,工人装卸货物,小贩在人群中穿梭。<br>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从里间踱出,问我吃什么。我要了碗热干面,他便慢悠悠地转身去了厨房。<br> 一张照片一角写着"1953年冬"。"那会儿我就在那儿摆摊。"老人不知何时已站在我身旁,手里端着一碗面。"现在这儿,"他用下巴指了指窗外那些光鲜的店铺,"都是后来建的。就我这屋子,他们本来也要拆,我说要拆我就跳江,这才留下。"<br> 我接过面。芝麻酱的香气扑面而来,面条上撒着葱花和萝卜干,酱料浓郁却不腻,面条劲道,萝卜干的咸脆恰到好处,简简单单,却让人食指大动。老人又慢悠悠地踱到门口,坐在一张藤椅上,眯着眼看街上来往的游人。<br> 窗外,一群游客正在导游的小旗子下拍照。一个穿着旗袍的姑娘摆出忧郁的表情,靠在仿古的电线杆上,同伴们忙着按快门。老人看着,嘴角抽动了一下,不知是笑还是别的什么。他指了指门外那些新建筑,"那些后生,说什么复兴码头文化,可他们哪知道什么码头。码头是汗臭味,是扁担压出的肩膀,是半夜等活儿的焦虑,哪是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br></p> <p class="ql-block"> 走出面铺,又见那几个民国学生装的少女,现在她们正举着糖葫芦自拍。我想,她们大约不会知道,也不在乎,那糖葫芦的摊主,早上还在写字楼里做PPT,晚上换上戏服就成了"传统手艺人"。</p> 离开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江夏里景区的夜景最美!夜幕降临后暖黄灯光倒映在蜿蜒水道,像把整条银河搬进了老码头。街区亮起了灯笼,各家食肆的霓虹也闪烁起来。夜晚灯光秀将街区点缀成“魔幻不夜城”。来这里夜游也许是车族年轻人的最好游玩方式,但对于我们这些受交通时段限制的,行动不便的老者们来说只能作罢而已了! <p class="ql-block"> 我回头望了一眼那间老屋面铺,它挤在明亮的店铺中间,像一张褪色的老照片。忽然明白,所谓文化美食街区,不过是为怀旧而怀旧的布景。真正的码头味道,或许只存在于那碗面的芝麻香里,存在于老人皱纹间的记忆里,存在于那些即将被彻底遗忘的老照片中。江夏里和其它一些复原历史景区一样,文化成了表演,记忆成了商品,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症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