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5月21日—5月23日,第三届全区中小学“四课”小学劳动学科优质课比赛在贺兰县奥莱小学(银川二十一小教育集团)顺利举行。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员以及全区各市县教研员和劳动学科教师到现场观摩,15位教师同台竞技,聚焦核心素养,深耕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展现智慧碰撞与创新活力,一场关于教育本真的探索之旅就此启航。</p> <p class="ql-block"> 1号参赛选手是来自泾源县第三小学的苏克克老师,她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探究我们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课以“探究传统节日,制作文化书签”为主题,紧扣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要求。通过观赏纪录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提炼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元素,完成书签设计制作。过程中渗透跨学科知识如美术对称设计、语文诗句书写、历史传说讲述。落实小组分工,以评价量表促创作,培养综合素养。课后延伸至家庭手账制作与少数民族节日探究,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实现“做中学”“创中思”。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魅力,培养文化自信与劳动素养。</p> <p class="ql-block"> 2 号参赛选手是来自吴忠市利通区第七小学的何玉红老师,她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积极服务学校”的第二课《参与校园接待志愿服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课以六一儿童节期间“校园接待”为载体,将服务型劳动与校园生活深度融合,通过小组角色扮演和班级竞选模拟真实接待场景,引导学生掌握校园接待志愿者的基本要求和接待流程。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及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能力,发挥校园小主人的作用及传承志愿服务精神。</p> <p class="ql-block"> 3号参赛选手是来自银川市西夏区第十八小学的曹慧老师,她执教的是五下级下册《我是文物修复师》。</p><p class="ql-block"> 本课以“研学之旅”为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彩陶世界。通过虚拟博物馆之旅、彩陶视觉巡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文物及修复意义,理解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实践环节中,学生使用修复工具,学习并动手修复破碎陶罐,培养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最后,在展示评价与总结升华中,学生分享收获,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责任感,实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情感提升的有机融合,达成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目标。</p> <p class="ql-block"> 4号参赛选手是来自石嘴山市第二十六小学的肖怀春老师,他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简易纸折扇制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节课以“简易纸折扇制作”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感受传统工艺魅力,提升劳动技能。课程中,先用孙悟空借扇子闯关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分步讲解制作流程,从准备彩纸、胶水等材料,到折叠扇面、粘贴、装饰美化,学生跟随步骤操作。过程中,既锻炼剪裁、粘贴等动手能力,又培养耐心与创造力。最后开展作品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体会劳动乐趣,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 5号参赛选手是来自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的卢素萍老师,她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纸翻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课程以“翻花串口”表演激趣导入,依托“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通过视频解析翻花结构、讲述历史,利用微课拆解“折、剪、粘”步骤,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手柄、外壳与翻花的组合制作。课堂融合非遗文化与工匠精神,通过作品展示互评、引用总书记文化遗产论述,深化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同步培养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p> <p class="ql-block"> 6号参赛选手是来自中宁县第十小学的赵硕芳老师,她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制作树叶书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课程以树叶书签制作为核心,巧妙融合自然观察与创意手工,助力三年级学生提升劳动实践能力。课程伊始,教师展示形态各异的树叶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分步示范刷叶肉、染色固色、创意装饰等制作步骤。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刷制叶脉、浸染色彩、拼贴组合等方式,为树叶赋予全新形态。最后通过添加流苏、小蝴蝶结等创意装饰,完成独一无二的书签作品。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与动手能力,更深化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感受劳动创造美的乐趣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7号参赛选手是是来自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小学的杨艳婷老师,她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扎染漂亮小手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课堂上,学生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手工染色工艺扎染,学习长条形、中心点、三角形扎结法等扎制方法,了解浸染、点染等染色技巧。通过亲手制作扎染手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养成耐心细致的劳动品质。</p> <p class="ql-block"> 8号参赛选手是来自隆德县沙塘镇中心小学的曹杏茹老师,她执教的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巧编收纳篮》。 </p><p class="ql-block"> 《巧编收纳篮》一课以小蕊同学“书桌杂乱”的生活情景剧切入,带领英雄小哪吒和奥莱的孩子们通过闯关挑战巧妙开启劳动实践之旅。课堂上,学生化身创意设计师,将劳动与美育深度融合,做到以劳育美,自主设计个性化收纳篮,并在团队协作中动手编织,在分工与互助中提升沟通能力,合理规划制作时间。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们分享劳动感悟,感受劳动创造之乐。课程拓展环节视频引入宁夏贺兰山下的麻编非遗技艺,通过讲述我们宁夏本地非遗编织(麻编)传承故事与残疾人就业现状,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厚植民族自豪感,萌发传承意识。课后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不同能力需求,助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全面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9号参赛选手是来自银川市兴庆区第三十二小学的姬雨为老师,她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扎染漂亮小手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她基于三年级学生劳动能力基础与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充满趣味的“纸手帕变花手帕”小魔术开启课堂,结合视频展示,迅速激发学生对扎染这一传统工艺的好奇心,顺势导入课题。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探究扎染步骤与工具,以师生互动形式共同完成小手帕制作,让学生直观掌握折叠、扎结、染色等核心技能。学生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创作,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作品评价与展示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扎染工艺的理解与文化认同感。拓展延伸借助现代科技展现扎染应用,培养创新意识。课后任务鼓励学生对作品再创作并传播扎染文化,实现知识内化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0号参赛选手是来自石嘴山市平罗县庙庙湖小学的马志英老师,她执教的是苏科版小学劳动五年级下册《编织吉祥结挂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课聚焦“传统工艺制作”,以故宫博物院委托传承吉祥结编织技艺为情境,驱动学生化身“传统工艺守护者”。通过文化探秘、技艺传承、成果验收等环节,运用讲授、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吉祥结文化,掌握编织方法,培养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课堂中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强化学习效果。课后作业鼓励探索其他中国结编织,践行劳动创造幸福理念,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劳动素养培养的融合 。</p> <p class="ql-block"> 11号参赛选手是来自银川市永泰小学的张静老师,她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我是教室装饰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课程贴近学生生活,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室的装饰任务,使学生学会根据教室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特点,设计并实施合理的装饰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布置,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将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学习体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2号参赛选手是来自吴忠市朝阳小学的徐瑞老师,她执教的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劳动教育(小学生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三年级下册《奇妙的绳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课属于生产劳动方面任务群中传统工艺制作的课程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绳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打基本绳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国结绳制作方法——平结,经历学习及创意编手绳的过程,感受劳动收获的喜悦,体会绳结技艺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3号参赛选手是来自中宁二小的常娟老师,她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包粽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课以传统美食制作为核心,课堂以“屈原挑战”为情境,设置三个挑战关卡。先通过视频展示粽子文化起源,激发学生兴趣,接着教师分步示范粽叶折叠、填糯米、绑绳等包粽技巧,强调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学生分组实操时,通过卷、填、折、捆,在尝试中调整粽叶角度解决漏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分享包粽心得,将劳动技能与文化传承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习俗魅力,培养耐心与协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 14号参赛选手是来自原州区第二小学的张琴娟老师,她执教的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烹饪蛋炒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烹饪蛋炒饭》一课以经典美食蛋炒饭为载体,围绕“学技能、享劳动、悟匠心”主线展开教学。课程从处理食材到烹饪实操,系统教授打蛋液、炒鸡蛋、炒米饭、火候控制等技巧,融入厨房安全、营养搭配知识;通过小组协作烹饪、创意摆盘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团队意识;设置“炒饭的种类”课后延伸,鼓励学生为家人制作蛋炒饭,实现劳动教育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让学生在烟火气息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5号参赛选手是来自银川市阅海第五小学的谢明君老师,她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家常面点小达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课以“学做向日葵花馍”为主题,立足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带领学生解锁面点制作新技能。课堂中,学生首先通过揉捏与旋转拢圆的方式将面团变成馒头,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向日葵花馍形态,运用揉、捏、戳、夹、切等基础技法,将彩色面团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花瓣。课堂融入跨学科元素,如数学知识引导比例分配花瓣数量。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团队意识,借助成果展示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传统面点技艺,更体会劳动创造美的乐趣,实现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次全区中小学“四课”小学劳动学科优质课比赛既是教学技艺的切磋平台,更是劳动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15位教师以匠心设计、真实情境和多元实践,诠释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通过三天的精彩呈现,我们欣喜地看到:劳动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重的教学格局;教师创新意识显著增强,项目化、情境化教学设计成为亮点;学生劳动素养全面提升,在"做中学""学中悟"中实现成长。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劳动教育正焕发新的生机!让我们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培育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让劳动之花在宁夏教育的沃土上绚丽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