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街小学举办“世界生物多样性”科普讲座纪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本年度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深化青少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响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倡议,5月23日晋阳街小学联合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协会、太原市动物园,成功举办“世界生物多样性”主题科普讲座。活动依托“山西科技讲坛进校园”项目,邀请太原动物园野生动物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级畜牧师崔媛媛担任主讲,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协会秘书长程丽娟指导,为全校100余名师生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生态科普盛宴。</p> 专家引领:大象视角下的生态奥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崔主任以“大象——自然界的生态工程师”为核心,通过生动案例揭开生物多样性的神秘面纱。她介绍,作为陆地最大草食动物,大象每天进食150-200公斤植物,其摄食行为形成“植物→大象→分解者→次级消费者”的复杂食物网。更令人称奇的是,大象凭借独特的足部结构——10厘米厚的脂肪垫、六边形骨骼排列及隐蔽的“第六趾”籽骨,既能实现“静音行走”,又能在踩踏中为草原开辟水源地,成为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角色。</p> 互动体验:触摸生命共同体的脉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现场设置多个沉浸式体验环节。在大象足部模型前,学生们通过触摸模拟的脂肪垫,直观理解其缓冲压力、储存雨水的生态功能;通过观察1:1拓印的大象足印,崔主任讲解不仅能增加摩擦力防止打滑,更能在泥泞地面留下“生态足迹”,为昆虫和蛙类创造临时栖息地。最引人入胜的是大象粪便标本观察——标本中,未消化的植物纤维清晰可见,崔主任借此讲解:“每公斤象粪都是‘天然播种机’,每年能帮助草原扩散30多种植物。”</p> 文明溯源: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史诗 <p class="ql-block">讲座尾声,崔主任以“从器物到衣冠”为脉络,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p> 青铜器中的生灵密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鸟尊:凤鸣于晋的生态隐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示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其凤鸟形主体与象鼻状流口设计,体现了西周时期“象鸟合一”的神秘想象,揭示古人通过器物造型传递“万物有灵”的生态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雁鱼灯:汉代的环保智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代“雁鱼铜灯”其结构为“雁衔鱼、鱼含灯”。古人把鸿雁当作一种瑞禽,用于聘问、婚嫁之礼。同时,古人又认为“鱼”与“余”同音,是“富裕”的象征,而“衔鱼”又代表着“获胜”的含义。这件器物将动物精神图腾与环保实践完美结合。崔主任对比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强调古人“以器载道”的共生智慧。</p> 衣冠上的生物图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褐马鸡翎羽:武官帽冠的勇者象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列汉代武官帽冠复刻品,其两侧竖立的褐马鸡羽毛格外醒目。“褐马鸡性情勇猛,至死不却,古人将其羽毛装饰于冠冕,是对‘武勇’精神的推崇。”崔主任通过《古禽经》中“鹖冠”记载,展现从动物崇拜到科学保护的理念演进。</p> 壁画中的农耕共生图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北齐壁画里的耕牛意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太原娄睿墓出土的北齐《农耕图》壁画高清复刻件,解析画面中黄牛拉犁、农夫耕作的场景。崔主任指出,壁画中牛的健壮体态与农夫的默契配合,不仅反映北朝农耕技术水平,更体现“人牛共生”的生产哲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活动以大象为切入点,将深奥的生态理论转化为可观察、可感知的科普实践,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种下“万物共生”的环保理念。晋阳街小学将以此为契机,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融入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