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看见” 金句

hui

<p class="ql-block">  心理治疗理念强调自我觉察,看见自己和他人的内在需求。 “看见即疗愈”,当关注行为背后的意图,关心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就真正看见了对方和和自己,爱就会发生,疗愈也随之而来。</p><p class="ql-block">看见行为是评判,看见感受是慈悲。真正的“看见”不是视觉行为,而是心智的觉醒。无论是育儿、自处还是爱人,这一能力是尝试联结的基石。</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与“看见”有关的书籍和经典金句摘录:</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楚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p><p class="ql-block">真正的看见需要超越表象,用心灵感知对方的内在需求与情感本质。</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传习录》</p><p class="ql-block">心是发生意义的源泉,如果没有心的感受,外部世界虽然存在,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感知是前提,存在是结果,两者需要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3 </p><p class="ql-block">“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p><p class="ql-block">区分观察/事实与评价,“你一周迟到三次”这是观察到的事实,“你总是很懒散”这是评价。当你听到他人分别这么对你说,你的感受如何?有什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在亲密关系沟通以及职场沟通中,用事实陈述代替主观评价,减少防御性反应。</p><p class="ql-block">4 </p><p class="ql-block">“情感忽视的伤痕在于什么都没发生,但什么都没被看见。” ----乔尼丝·韦布《被忽视的孩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隐形创伤,父母未打骂孩子,却忽视其情感需求。孩子可能会被告知“不要哭”、“不要生气”或“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太敏感”,这使得孩子觉得自己的情感是多余的,或不被接受的。</p><p class="ql-block">这种漠视使孩子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导致他们在情感上感到孤立和无助,以后有可能对你父母关闭心门。</p><p class="ql-block">5 </p><p class="ql-block">“真正的看见是超越思维,与存在本身合一。” ----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欣赏一朵花时,放下“它叫什么、有什么用”的思维标签,纯粹感知它的颜色与生命力。</p><p class="ql-block">6 </p><p class="ql-block">“亲子冲突的根源,往往是父母看不见自己的童年创伤。” ----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p><p class="ql-block">比如父母因儿时被严苛管教,不自觉对儿子过度控制,重复创伤模式。这是一种代际传递。</p><p class="ql-block">当情绪暴发时,父母需要觉察自己,看见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问自己:“这反应与我过去的经历有关吗?” </p><p class="ql-block">7 </p><p class="ql-block">“爱的褪色,始于停止看见对方的变化。”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p><p class="ql-block">当伴侣抱怨“你变了”时,实际上是渴望被看见新的需求,比如中年后更重视情感陪伴而非物质惊喜。</p><p class="ql-block">夫妻双方可以定期一次“关系复盘”,主动询问对方近期的期待与担忧。</p><p class="ql-block">8 </p><p class="ql-block">“看见孩子,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起点。”“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行为只是冰山看得见的部分,看不见的是孩子无比渴望被理解的整个内心世界。” ----贝姬·肯尼迪《看见孩子》</p><p class="ql-block">孩子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上的10%,而真正影响行为的是冰山下看不到的90%。</p><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是:有没有得到爱?是否有安全感?是否得到尊重?</p><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即使身处地狱,人依然可以看见星光----只要选择凝视的方向。”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集中营中,弗兰克尔发现有人分享面包,有人谩骂同胞,他选择看见人性微光以支撑生存。</p><p class="ql-block">10</p><p class="ql-block">“人的一切痛苦,源于渴望被看见,却又恐惧被看穿。”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p><p class="ql-block">社交焦虑者既想获得关注,又怕暴露缺点遭人嘲笑,陷入内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