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游盂县的三个古村落

光影

大汖村(字典读pìn去声,此处读chang3,当地人读ce3,传统盂县方言中ang发音全部e化,平卷舌都发平舌),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深山沟谷中,是一个古老宁静的古村落—大汖村,盂县大汖村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盂县现存最古老的村落。 2019年1月,大汖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大汖村,因村中三处瀑布而得名,村中农牧兼营,世代相传。村落历史源流,据庙宇中的石刻雕像至晚可追溯至金代。 大汖村自古所管辖的石龙镇山大王神庙,其始建年代是大汖村有文字可考的源头。该庙旧时建在大汖村外1.4公里河沟南岸龙堂洼口东侧的小山岗上,村民称为“镇山大王庙”或“石龙庙”,庙中供有七尊神像。 当下的大汖村是单一的韩姓血缘村,从始祖韩崇明由御枣口迁入大汖村以来,已有250至300年历史,韩氏子弟已繁衍至15代。 因此大汖村的人口变动,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大汖村达到348人的人口高峰后,经过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剧烈的城镇化大潮,近40年的人员持续流动, 2019年的大汖村常住村民13人,平均年龄70岁。 盂县大汖村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盂县传统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和谐。 村里只有17口人生活,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50岁,在这里生活的老人每天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 盂县大汖村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被当地人戏谑的称为“盂县深山里的布达拉宫”,村里房屋大多是黄黏土与石头混合材料建筑,有的还是二层楼房结构,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 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八路军的粮库和军火库,发生过激烈的保卫战。1943年8月10日夜晚,300多名日伪军悄悄进村,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20多名村民被枪杀,800多只牲畜及财物被掠夺,170多间民居被烧毁,宁静的村庄变成了一片血海加火海…… 上世纪50年代,大汖还有住户80余家、360余人。那时的村子称得上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供销社一应俱全。正如一位老人站在自家窄小、清冷并破旧的院子里大声告诉说:“院子最辉煌时,住了24口人,7间房全是满的。”据说戏班都有两套,一套是老年人的北路梆子,一套是年轻人的中路梆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洪涝灾害影响,绝大多数村民都各寻出路,迁往别处。只有17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留在村里,年龄大的已有将近90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 村里没有商店、没有饭店、没有药店,只有破败的房屋和零星见到的老人。惟一的娱乐活动,或许是在夏日的傍晚,老人们捧着饭碗聚在大槐树下,回味过去的时光。 这个依山而建的小村落曾因道路崎岖而外人罕至。近年来,大汖村被偶然发现,以其奇特的建筑样式惊于世人,被游客称为“深山里的布达拉宫”。<br> 如今,这座古村逐渐热闹起来,让部分村民发现了商机,开始售卖山货及商品,有的还开了简易的农家乐。<br> 前几年我还在农家乐住过一晚上呢,也是想第二天拍日出,可惜山势太高,想的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太阳露头也得九点了,拍日出也就没戏了。 大汖的“汖”字,一个笔画简单的汉字,翻遍现代汉语词典,终也不见它的身影。只有打开康熙字典,才能与它谋面。字典里说读pìn,但当地人念chang,三声,也有方言读can的,四声。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村子又居最大瀑布之地,所以取名“大汖”。 大汖村有四奇: 一是房舍奇,大汖村的房舍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房屋都用石头垒成,除了平房还建有二层和三层楼房,整个村庄建在一个石坡上,房子又用石头垒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这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二是道路奇,大汖村的大小道路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村民就地取材铺设了道路,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老人们说,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的锉出来的。当人们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你会感觉它的干净无尘,感觉到别有一番情趣。 三是大树奇,大汖村是建在一整块巨石山上的村庄,树木很难生长,然而村口有一棵大槐树,树干三个成人也合抱不住,树龄少说也有五百年,因此大汖人也称“千年古树村”。古树生长在干石山庄,可谓一奇。据村里的老人讲,当年日本人曾来过这里烧杀抢掠,还烧毁了几座民居,村口这棵大槐树也未能幸免,如今这棵古槐还是那么枝繁叶茂,避护着大汖村的村民。 四是石佛奇,大汖村里供奉着7尊佛像,有石雕的也有木雕的,村里的人说这7尊佛是“石龙镇山大仙”。更有趣的是有一尊最大的石佛如果在同一天的不同时辰去称,重量不同且差异很大,这一不解之迷也有待相关专家进行破译。村委会主任韩国印说,你吃饭前称一下这个石像的重量,等你吃完饭回来再称,这石像的重量就不一样了,相差五六斤,实在无法理解。关于这七尊神奇的石像,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早在北魏年间,有一家七口人沿街乞讨来到了大汖村这个地方,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一家人一走进村子就神奇地消失了,之后人们认为这一家人在这里坐化成仙,于是有了七尊“活佛”,大汖村的村民就将这七尊石像尊称为“老人家”。 2006年秋,当地著名摄影家崔达道先生发现此处景致,推荐给正在当地负责策划滹沱河生态旅游区的著名经济学家崔满红教授,之后崔满红教授多次组织各类专家对大汖村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撰写大量文章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太行山深处的“布达拉宫”——大汖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省摄影家协会把这里定为摄影基地,很多艺术家在这里写生作画。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大汖村的保护已是迫在眉睫。 我来过此地三次了,所以这次没有进村里多走动拍摄,和前几年相比还是老样了,我住过一晚上的房东还健在,和他们聊了一阵,只是年纪大了,农家乐作饭之事也已由他家二姑娘来操持。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骆驼道村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骆驼道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骆驼道村位于滹沱河北部的牛道沟内,与忻州市接壤,属偏远贫困村。 村支两委班子健全,共有党员11人、村民代表9人。全村在上级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推高。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骆驼道村是一个典型的古村落, 有上千年历史。这里曾是晋商驼帮从太原经盂县将茶叶、花椒等运到内蒙古甚至俄罗斯的必经之地。村里至今保存着骆驼古道、商铺等,是北方晋商驼道上为数不多的遗存。村里现存的72处院落中,明清时期的院落有33处。 走进村子,三横四纵7条街道将村里划分成多个区域,曲折的石板街巷连环贯通,平缓宽敞处有石臼、石碾等旧时的生活器具,显示着古村曾经的繁华。村后还有牛道岭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 骆驼道村按照“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原则,整修了多处特色古院和骆驼古道,修复了残垣断壁、古街古道,古村遗貌得以初步恢复。同时亮化、美化街巷,设置旅游指引牌和乡村文化墙,让古村面貌焕然一新。 站在村口抬头望去,只见依山就势的骆驼道村掩映在绿树浓荫间,整个村落与大山浑然一体,石头堆砌的院落高低错落,院墙上、窗台前的一盆盆鲜花,让人感到乡村质朴的美。 近年来,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分段贯通,公路直通村口,曾经藏在太行山深处的美景“触手可及”,古村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在村委会的引导下,一些村民把自家院子、屋子收拾干净,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 骆驼道村党支部书记张兰英说,“如今,村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劲头更足了,信心更强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骆驼道村要想有全新的未来,就必须深挖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古村落、古驿道等资源为核心,联合周边的旅游景点,助推乡村旅游发展,让村民端稳旅游“饭碗”。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椿树底村 村支两委班子健全,村级阵地建设日趋完善。<br><br> 村容村貌生意盎然,清塘卧波、碧树环村,一幅山水田园画卷。全村人民在村支两委的团结带领下,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山体上的原生态老房子展示着古村落的旧时代,给人以怀旧的感受。 马路道边的河道旁“柿柿”如意的装饰物件也在吸引着来此游玩的游客们,水流碧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