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文学人的念想

美丽大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文学人的念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写在纪念《延讲》发表83周年之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老师又出书了!一本《念想》,纸薄意厚,满满的文人情怀。</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大荔县内县外,天天在看书、年年出新书的人不少,若以文学价值、艺术创新与文化影响力综合考量,罗德潮、夏春晓、王新民三位老师可谓道中魁首。我在文联这几年,最多的实践和最大的追求便是写有用的文章、做有用的人,亦即韩愈、欧阳修等古文大家推崇的“文以载道”思想。“道”指的是什么。韩愈《原道》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就是说,仁即博爱,义是仁的恰当践行,而沿着仁义之路行进就是“践道”。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文道”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韩愈认为文章、文采是作家内在德行和修养的表现,主张通过文章接续儒家道统,为事而作。欧阳修则强调文道合一、言之有物。发展到明清时代的桐城派,“义理、考据、文章,以能兼者为贵”,直接把“天下学问之事”提升到了以文载道、以文经世、以文化人的新境界。天大的道理万难的事情,一直在模仿,从未有突破,直至今时蓦然回首,罗、夏、王三位老师不正是身边模范的行者吗?</p> <p class="ql-block">  罗德潮老师是八十五岁的“文学青年”,一辈子躬耕教坛,退休后才拿起文学之笔。起步虽迟,起点却高,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的那种,十几年时间出版著作16部计400余万字,助友人编校书籍27册,主编文学期刊44期……创造了大荔文学诚为可贵的“银龄现象”。和罗老师交往近十年,感觉他身上最最可贵的是精神,一种执着的文学“念想”!老人把写作当成晚年生活的全部内容,心之所喜、身之不累,每天每年的续作已属习惯劳作、自然而为。其创作面宽泛,人生灵感、专业所思、往事回忆、新事所感、家国情怀、读写灵感,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全呱呱”,快的不行水平还高,浸透思想性、文艺性、社会性。文学创作是智慧的比拼也是经济的较量,罗老师人老钱不多,退休工资贴补生活的部分十分有限。他,财有新用、力落佳处,写书、出书、赠书以至举行发行式、研讨会等,不计成本地“破费银子”,图的只是乐为文、致所兴、修善福的精神追求。佩服,佩服,一百个佩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不正是这样吗?做一个踏实干事的人,生前做一些、身后留一些,不负世上走一回的“念想”最美!</p><p class="ql-block"> 夏春晓老师的人生富有传奇,少小从山东流落到大荔,机缘巧汇成家立业,尤是挑起大荔文学的列列大旗,四十多年艺术长青,令人肃然起敬。在夏老师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能够始终以文学创作经营家国之事业,以戏剧传承文明之薪火,与时俱进,力倡力行中华文化“知行合一”的传统,体现出了文学人的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他自专业戏剧入门,创作的多部经典唱响三秦大舞台。他用心编好讲好“大荔故事”,全省“故事之乡”的荣誉章中长存心耕的风采。他集编写、导拍、制发于一体,“荔星碎戏”欢乐了百姓和谐了社会。特别这几年,连续三套计十部作品,以及近来荣登《今古传奇》的长篇小说“怪胎”,来势之猛、份量之足、滋味之爽,大荔文学界前所未有。这项伟绩由夏老师创造我一点不觉奇怪,这是文学品格与文学素养决定的文学价值。首先,他与生俱来受孔孟正统思想熏陶,关注社会问题、民生疾苦,并善于在作品中加以呈现,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对其的影响已然定型。其次,他发自内心感恩同州大地,立志写好、写美、写全这一方的烟火气息,作品才情尽展又传递正能量,文质彬彬的回馈凸显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再次,他以首任大荔作协主席使命身体力行,抓创作、出精品、强队伍、促成果,开创了荣获全省文学创作先进单位的先河,自己又积极回应“时代之问”,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作品是其文学硬实力的核心底牌。要说,这也是“念想”,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秋功业待后人的洒脱。</p> <p class="ql-block">  王新民老师科班出身,文学根基深厚,文化修养极高。他是写作“专业户”、文坛“劳动模范”,文艺贡献妥妥国家级。我常自嘲:“名子差了一个字,能力差了十万里!”评价王老师,最佩服贾平凹主席的话:“他为人善良忠厚,温和柔顺,是生活中值得信赖的,是可以托付的……。”人品即文品,他做学问、做文章严肃认真,待人接物却是和善有加。人在西安,心在大荔,王老师回来了常和县内文化人坐坐,没架子、不摆谱,畅所欲言,随和得如同邻家大哥。县上有嗦事西安寻他,乃是没一点点麻达,脸蹭上、礼贴上,文化人的实在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文言文,他是最愿意和大家分享文学成果的,自己出了书总会在第一时间免费邮寄好者,并谦逊地邀请予以指正;别人出了书,获悉后的礼要和阅览后的品评必不可少。于是,每天的微信朋友圈里,王老师的内容最为精彩纷呈,文化活动、文艺评说、文学佳作、文人趣事,全省文学艺术圈子内的大事小情几乎囊括,让我们这些偏居一隅的文学爱好者眼界大开、大受裨益。大荔文友盛赞王老师兼有“红花”的本质、“绿叶”的品质,是文学之路上的贵人。确也如此,做人作品的人文关爱情怀满满,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现实带来积极的影响,以文学之光温暖世界,君子如珩,他的“念想”潜移默化深植人心,崇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物质空前丰富,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至关重要。握紧手中的笔,以坚定的执守拥抱文学和精神上的富矿,是一辈子乃至世世代代的事,从文学行为、文学作品到文学为人,永远在路上不跑偏。这,便是文学人的念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