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彷徨之刃》

玲子

<p class="ql-block">  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是一部深刻探讨法律、道德、复仇与社会正义的悬疑小说。</p><p class="ql-block"> 故事一开头交待少女长峰绘摩的父亲长峰重树因干眼症不得不放弃射击,这曾经是他最热爱的一项运动,但对视为珍宝的枪在心里从未忘记,一看到枪的图片就会技痒,但现在枪已变成电视柜上的装饰品,这也为女儿报仇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因女儿和同学相邀一同去看烟火大会,在回家途中不幸被二个道德品质败坏流氓成性的未成年人快儿、敦也和中井诚袭击,带到敦也的住处,因生性懦弱的中井诚不愿参与他们的恶行,但因惧怕他们也不敢告发,刚好父亲来电话要用车子,中井诚借机脱身。这二个惯犯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强暴了少女长峰绘摩,并将其强暴凌辱的过程进行了录像以便事后控制女孩,因注射毒品过量导致少女绘摩死亡,二人将尸体抛之河边后被发现,警方通知长峰重树确认正是其爱女,父亲痛断心肠,以死决定为女儿报仇。</p><p class="ql-block"> 在得到中井诚的私密信息后,赶到事发现场,当看到女儿被凌辱的录像,父亲痛不忍睹,内心的痛正无法平息之时,门锁声响了,长峰重树急忙跑到厨房找了一把菜刀,对着跨进门中的敦也就是一刀,没等敦也有所反应,气愤之极的父亲又接连几刀下去,看着睡在地下 奄奄一息的敦也,问另一犯罪人快儿现在在哪?敦也细弱的声音说出:“长野、民宿”,就没气了,长峰重树看着死去的敦也 心恨难解,举起菜刀连砍数刀将其生殖器割断,看到这里读者的气、恨、心痛也解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长峰重树做为犯罪人为寻找害死女儿的另一个犯罪人的过程,最终死在同情长峰重树的警察枪下。</p><p class="ql-block">本书的让社会和读者反思:</p><p class="ql-block">个个 1. 对法律制度的批判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困境:小说通过未成年人犯下极端暴行却因法律保护而免于重罚的情节,直击日本《少年法》的争议性。东野圭吾质疑法律的“过度宽容”是否真正实现了正义,尤其是当加害者的权利被优先于受害者及其家属的痛苦时。</p><p class="ql-block"> 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冲突:司法系统追求程序正义,但书中受害者的父亲长峰重树选择以私刑复仇,揭露了法律在处理极端案件时的滞后与无力,引发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正义”。</p><p class="ql-block">2. 受害者视角的悲鸣</p><p class="ql-block"> 受害者的“隐形”与加害者的“被保护”*:小说通过细腻描写长峰绘摩的惨死及其父亲的绝望,将受害者家属的创伤具象化。当社会关注点集中于未成年加害者的未来时,受害者的痛苦往往被边缘化。</p><p class="ql-block"> 复仇的伦理困境:长峰重树的复仇行为既是父爱的极端体现,也是对法律失效的绝望反抗。东野圭吾并未简单将其塑造成英雄或暴徒,而是通过他的挣扎,让读者思考:当法律无法伸张正义时,个体的暴力是否具备正当性?</p><p class="ql-block"> 3. 社会冷漠与集体责任的缺失</p><p class="ql-block"> 旁观者的道德困境:书中警察、媒体、公众对案件的反应,映射出社会的冷漠与逃避。法律漏洞的存在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观的缺陷,而个体的悲剧往往成为被消费的“事件”而非反思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未成年犯罪的根源追问:加害者的扭曲心理并非凭空产生,东野圭吾暗示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如对暴力娱乐的麻木)是滋生犯罪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4. “彷徨”的普遍性</p><p class="ql-block"> 书名隐喻:“刃”既是长峰手中的凶器,也是法律、道德与人性交织的锋利矛盾。所有人的选择都在“善与恶”“理性与情感”之间摇摆:</p><p class="ql-block"> 执法者的彷徨:警察和贺在追捕长峰时,内心对其抱有同情;</p><p class="ql-block"> 公众的彷徨:社会舆论既谴责暴力,又对长峰的复仇产生隐秘共鸣。</p><p class="ql-block"> 没有答案的追问:小说最终未给出明确结论,而是将问题抛给读者——正义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当制度失效时,我们该如何自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