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东阳市名优教师培育中心组织初中文科班学员、市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以及吴宁一中语文组教师,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省正高级教师,基础课改委员会成员,省优秀语文教研员郑慧老师带来了讲座“指向结构化知识的语文思想方法”。</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从“教事实的知识意义不大,为什么结构化知识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开始谈起,从客观性和社会性角度来清晰的分享了知识结构化的路径:抽象、举一反三;关联、融会贯通;整合、躬行绝知。还结合具体试题和文本以及她生活中的故事来举例解释这些路径,并倡导要结合这些路径,帮助学生构建“隐喻思维”“文体思维”“语境和视角思维”等。</p>  <p class="ql-block">  郑老师的讲座不仅有深入的理论,有接地气的具体的解释,还有不断的跟现场的互动与鼓励。她时不时地引经据典,不断冒出的自己独创性的金句,表达个性化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郑老师的讲座就像一场思维交响乐:当郑老师带着我们拆解中考试题和作业习题中的结构化密码时,那是严谨的逻辑快板;当她分享自己小学经历,被罚站数麻雀故事时,又化作温暖的生活小调。那些"人是意义的动物"“我们的教学要考虑如何把鲜活的生命变得有力量丰沛他的生命状态”"真传一页纸,假传万卷书”等金句,给现场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深入浅出、用心用情的讲座,不仅让现场老师看见了语文教育的星辰大海,更给了大家划向深处的船桨。</p>  <p class="ql-block">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脑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斯白露老师也带来了讲座。</p>  <p class="ql-block">斯教授的讲座围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历史与发展”“大脑的特点与不同年龄段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未来展望”等话题展开,结合具体的图例和事件分析,打开了现场老师们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现场老师们听得认真、记得具体,以好学勤学填补认知的漏洞。</p><p class="ql-block">        教授强调"技术应服务于育人本质",建议教师掌握AI工具开发能力,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现场老师就教育公平、伦理边界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智能教育发展提供多元思考。</p>  <p class="ql-block">  讲座最后,斯教授建议: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具身”体验与认知,帮助提高学生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场讲座之后,名师发展中心班主任徐海金老师嘱咐:讲座的意义是从教研结束开始的。专业发展的道路要理论联系实际,才是长远之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