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初想去西班牙,只是为了去看那座造型奇特的圣家族教堂。意外的是,这一初始的意念竟深深被高迪先生的系列建筑诗意,感动成了一片森林,葱翠成深深的依恋和久违的童心。</p> <p class="ql-block">在我意识的世界里,只有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儿童世界的无意识的体验,不刻意留存的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成人的世界,在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被有意识的弱化,家长们总会用“你已经长大”,来强调那些天马行空的认知无用。而成人世界生存的压力又进一步将这些灵动驱感得无影无踪,从而落入凡尘,可总有一些被上帝亲吻过的人。他们固执的将童年的记忆不遗余力在成人的世界里复刻,发扬光大,再创造。这些人成为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而高迪先生因其童年的病苦,被上帝悲怜,他用“上帝的曲线”完美了人对建筑的美好的诗意与回归自然的默契,让手工赋予建筑以“人性的温度”,用原始的形态来实现结构科学的巅峰。他的作品无一例外的贯穿着原生态的智慧。从而激发人们久藏心底的同心,让所有见证这些建筑的成年人发自内心的欢呼。这是我看到高迪建筑最初一瞬的感动吧!</p> <p class="ql-block">来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最先见到的是米拉之家。那种拙朴的石头外墙、波浪造型和精湛的阳台铁艺栏杆,完美的诠释了高迪先生对神圣自然的终极追寻。他对自然本质的不懈探索,让我看到一个孩子的向往。那些随着波浪涌动的石头上,盛放着鲜花和海草铁艺雕花,瞬间击垮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火柴壳般的民居的审美。他将建筑从仅仅是安身立命的功能,推向了对自然法则、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层探索,用曲线的美解锁了直线理性的桎梏。米拉之家你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住宅,它更像是大自然中一份子。它律动的韵感是人类走向自由的一把钥匙,开启着建筑的灵感,同时也挑战着千篇一律的大工业时代建筑的乏味和单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米拉之家的建筑中央巨大环形天井里,仰望天井上空,想着高迪先生设计的这两个环形天井是否寓意人类仰望宇宙的眼睛,满含着人类对日月星辰的厚爱,又似上帝俯视人类的目光,有着无论黑夜和白天都不能左右的仁爱。</p> <p class="ql-block">当然,最令我兴奋的实属那神奇的屋顶。抽象设计的烟囱和通风墙。完全的复刻了纯真的童趣,让每一个见证者欢呼雀跃。我想,如果真的有俯视的灵魂。高迪先生一定在天空感受着每一个人的开心,这种超越民居建筑本身的创新和艺术价值,更符合人的初衷。毕竟我们来于自然,居住在此的生态里,又何尝不是一种大胆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在米拉之家流连忘返,体会着一场视觉的盛宴。高迪先生的仿生设计,让我们对火柴盒般的居住环境生出质疑。从而对仿生建筑的滋生出幻想。我们是否能在安身肉体的同时,拥有一个空间,可以存放追求美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穿过拥有270个抛物线构成的拱顶阁楼往下走,仿佛在穿越时空,这些按悬挂链设计的空间。让建筑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结构美学。</p> <p class="ql-block">从米拉之家出来,步行至巴特罗之家。这是高迪先生的另一个建筑作品。又被称作为“骨头之家”“龙之屋”他的极致艺术表现力,彰显着回归自然的理想,他用动物的骨骼仿生支柱。用被遗弃的彩色碎瓷片拼贴成建筑表面的纹理,模拟海洋的波纹,用龙的脊椎骨架构仿生屋顶,像极了一个孩子,用手边可用的一切物体,构建想象中的内心的小屋。那波浪形的阳台,随着光影的移动,产生了绝美的流动感,而镶嵌着彩色玻璃的门窗,将光影与磨砂玻璃的隔断融汇,创造了斑斓的水宫一样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巴特罗之家住着高迪先生童年的梦想。他在设计这个建筑时,不遗余力的复刻出童年的体验。讲述着久藏心中一个个故事。他完美的用视觉的创新、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以及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宣泄着对刻板的成人世界挑战的勇气,他固执的将童年时期对植物、动物细致入微观察得到的一切体验,毫不费力的写成了建筑的赞美诗,让每一个路过的人去吟唱。当我经过那如骷髅般的阳台,经过像十字架般的烟囱,再看躲在贝壳里拍照的游人,不由自主的也在心里演绎着圣乔治屠龙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米拉之家和巴特罗之家,已是不知不觉的到了晚上,走在灯火闪烁的街道,灵魂还游弋在童话世界里。导游说明天去圣家族教堂,全体人员欢呼,这是这趟旅游至高体验点,看来也是全团人的共同认知。</p> <p class="ql-block">许是看我们不远万里的来拜见圣家族教堂,上帝也格外开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是我们进入西班牙以来难得的好天气。尽管来之前在网上以及图书馆阅览了一些圣家族教堂的资料,以为做了些功课,不至于那么没有见识。但到了圣家族教堂面前,还是被真实震撼了。高迪先生穷尽一生的挚爱。用建筑写了一首献给上帝的诗歌。这部石制的立体《圣经》,将耶稣诞生、受难与荣耀的故事栩栩如生的展开在三个立面上,他希望通过建筑本身传递教义,而非依赖文字或雕塑,它是一部“活着的宗教教科书”,即使没有好好通读过圣经的人,也能形象的理解圣经的内容。难怪他的模型一出手,立即就被承建方接受,他一反常规教堂建筑的严肃、规范、压抑,巧用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通过自然形态表达的神性,完美嵌合了教堂的精神诉求,以至于我等凡人都认为这才是上帝应该住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高迪先生用建筑语言,凭借着外墙,对神的秩序进行了无声的解读,他用诞生之门的3500个宗教人物和场景的立面,讲述了耶稣的一生,期间每一个转角雕塑都随着立面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他精准的将信仰转化成空间的语言,用天才的技术抒写着文化的使命,使人类通过建筑去触摸神性成为可能。从诞生之门走进圣家族教堂内,我内心生出莫名的感受:这里也许真的可以见到上帝。</p> <p class="ql-block">果然,高迪先生用粗壮的树干及分叉的树枝,神奇的搭出不可思议的172米挑空的高度,又借鉴着光透过森林感觉,使穹顶高空覆盖的棕榈树叶熠熠生辉,整个教堂看上去像一片石化的森林,而人置于这石化的森林里,有着领略自然的轻松,也许这才是神创次序的需要吧,也理解了这时间教堂只有两种称呼一种是圣家族教堂,一种就叫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家族教堂中央十字架上的耶稣也一改往日被动委屈的形状,只见他微曲双腿,有着为芸芸众生受劫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当目光从中央耶稣转向四面的花窗,就被高迪先生书写的“光的史诗”感动。不同色彩的巨大花窗,将自然光转化为宗教的象征。他说:光是上帝的语言,是圣灵的呼吸。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光线穿过彩色玻璃,光影斑驳,流动变化,暗示着神性无处不在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我们因为进来的时间,刚好是夕阳穿过彩色玻璃窗的最佳时间点。这些经过精确切割的玻璃,经过夕阳的投射,只见白色的墙壁上呈现大片橙色的光影。如夕阳的精灵,幻化成美轮美奂的花果几何图案让人惊叹。我们也屏住呼吸,静静的聆听着上帝的布道,感受神学体验与物理现象在此完美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高迪先生的塑像也立在受难门的门楣上,他坐着的身子微微前倾,俯视着我们从这扇受难之门走出教堂。我想他用自身的所有,殉道式的投入在这座未完成的圣家族教堂里,他要看着信徒们像他设计的枝叶般向上帝生长。</p> <p class="ql-block">走出受难门,看到耶稣抱着石柱扭曲的面部,呈现着背部被皮鞭的抽打痛楚,就连修女也摘下头巾,不忍的盖住耶稣血肉模糊的脸,而三次不认师的耶稣门徒彼得,无比自愧的跪在耶稣的左侧,向世人昭示着背信的耻辱。</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的限制,终要离开圣家族教堂,傍晚的余晖里,再一次的回望。主塔仍没修建完,高高的塔吊耸立在中央。似乎在讲述着高迪先生的莫铭志:“他并没有死去,只是开始了真正的永生。” 他以自身践行信仰,用未完成的建筑预言了技术与神圣的、个体与永恒的辩证。同时,圣家族教堂的存在,也证明了人类的创造是可以触及神圣的永恒的。</p> <p class="ql-block">看完人住的家: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又拜见完神住的家:圣家族教堂。最终还是忍不住一定要去看一下古埃尔公园。巴塞罗那最后自由的半日,果断的抛弃了购物的愿望。选择去这座人间的伊甸园。庆幸自己的选择,感叹这孩子般的天堂。那完全仿生的事设计:如钟乳石般仿生的石柱,有像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蘑菇,有86根多立克柱顶着蘑菇菌盖般的马赛克大圆盘,阶梯广场的波浪型长椅。龙形阶梯,蜥蜴喷泉,将神话、宗教与加泰罗装饰有机融合,把高迪先生建筑对自然的哲学诠释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看望高迪建筑的部分代表:两家一堂一园,似乎见证了一个天才的狂想,更是参与了它融于建筑中关于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理想和现实的对话。也更坚定了我们对有机生命的向往和礼赞。 </p> <p class="ql-block">离开古埃尔公园,我双手合十,向这位天才的建筑师致以内心最崇高的敬意!原来永恒是这样理解的,感谢高迪先生!</p>